韩礼德语言三大功能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

2018-03-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裁意义潜势是意义潜势的一部分,表示某个情景语境内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Hasan认为体裁不包括非语言行为,是一个情景类型产生的语篇的

裁意义潜势是意义潜势的一部分,表示某个情景语境内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Hasan认为体裁不包括非语言行为,是一个情景类型产生的语篇的统称,所以和“语域”基本是同范围的。一个类别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综合就是一个语境构型,决定一个体裁结构潜势。

体裁结构潜势包括必要成分、可选成分和重复成分。必要成分及其顺序是决定体裁的。如果体裁结构的必要成分及其顺序发生变化,就会产生新的体裁。

Hasan的体裁结构潜势理论是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所以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交际事件中间突然停止,从而使交际失败以及是什么原因使交际终止。针对Hasan理论的这一缺点,Mohan(1986)和Ventola(1987)提出了流程图理论,把语言交际的过程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例如,在商店购物的流程图中,在哪几个关口可以中间退出交际事件,使语言交际结束。

他们分别是当买者不需要购买货物时;当买者需要,但商店无货时;当卖者有货,但买者拒绝购买时。此后,Ventola(1987)和Fawcett(1980)又对Mohan(1986)的模式进行了修正,但其结构模型是相似的。

但Martin(1992)认为体裁属于更高层次的符号系统,不仅包括语言活动本身,也包括社会行为和行动,提供了一个确定体裁地位的框架:即观念形态由体裁体现,体裁由语域体现,语域由意义体现,意义由语法体现,语法由音系体现。Martin的体裁分析框架与北美许多学者把体裁看作社会活动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2.3评价系统的建立

评价系统产生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模式中。Halliday(1994[1985])根据语言的人际功能建立起了语言的人际意义系统。这个系统由语气、情态、归一性、表态度的词汇组成。其中情态、归一性和表态度的词汇组成评价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根据话语功能,情态又分为情态(modality)和意态(modulation)。前者用于交流信息,后者用于交流物品和服务。情态又包括盖然性和经常性两个方面,而意态则分为义务和意愿两个方面。

它们又与取向(orientation)、值和归一性组成一个庞大的情态系统,可以划分为144个小类。 后来,Martin等进一步发展了Halliday的评价系统。他们主要以词汇作为体现的形式特征,把评价定义为:与价值的评判有关,是语篇中协商的态度类型,所涉及的情感强度、价值源泉和把读者分类的方式(Martin and Rose 2003)。

他们认为,评价系统包括三个部分:态度、介入、级差。

态度是评价系统的中心,表示讲话者对自己的情感、对事物、对别人的性格的评价,还可以分为三个次类别:情感、判断和欣赏。情感是表达自己的感情;判断是评价别人的性格;欣赏是评价事物。

态度还可以扩大,又可以从来源上来表达。介入与Bakhtin的多声音性(hetereoglossia)十分相似,表达是单声音,还是多声音的区别,在多声音中又是什么声音。级差又可以分为两类:各种不同的力度,如强化、隐喻化、咒骂等;焦点是尖锐化还是软化(见下图)。 附图{H1O766}

评价系统(Martin and Rose 2003)

Halliday的情态系统重点由语法系统体现,而Martin等的评价系统

主要由词汇系统体现,从这个角度讲两者是互补的。但两个系统具体是什么关系,是否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或者用一个替代另一个,或者两者可以相互穿插等,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研究和探讨。由于两者都是讨论人际意义系统及其体现的,所以应该把两者的关系搞明白。

2.4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语言学分支,重点研究语言所携带的价值系统,主要产生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语言,把语言视为一个社会符号系统(Halliday 1978)。

人们通过这个系统自我社会化,通过这个系统交流意义,通过这个系统建立和维持社会机构和社会系统。语言既可以用于表达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又可以创造社会现实。而且,人们除了用语言表达社会经历和社会现实之外,还要用语言做事、用语言交流感情、做出判断、做出评价等。

Halliday的这些观点可以在他的所有著作和文章中发现,但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他1978年出版的论文集《语言作为社会符号》一书中。

批评语言学产生的另一个渠道可以说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工具的结果。例如,Fowler(1991)认为,“鉴于价值这么彻底地隐含于人们的语言用法之中,我们有理由建立并实践一种趋向于理解这种价值的语言学。……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特别适合于把结构与交际功能联系起来,所以他为我的描述提供了工具……。”

批评语言学主要以语篇作为其研究的基本单位,所以也称为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重点研究语篇的特征与它们所属于

的社会和文化结构、过程和关系之间的联系。“批评”似乎是一个否定概念,但在批评语言学中,实际上它没有什么褒贬之分,正如Fowler(1991:5)所说:“对我来说,批评语言学是运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学来调查符号、意义和控制话语符号结构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的探索。”

批评语言学主要“研究和分析口头或者书面语篇来发现权力、控制、不平等、偏见等在语篇中的表现,并且发现这些表现是怎样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语境中发起、保持、再生和转换的”(van Dijk 1988)。它力图说明“一个社会中的统治力量是如何创造有利于其利益的现实的。

通过使这种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批评语言学家力图支持受压制的受害者,鼓励他们去反抗和改变他们的命运”(Foucault 2000)。批评语言学的主要开创和发展者包括兰开斯特大学的Fairclough、纽约州立大学的Jay Lemke以及van Dijk等。

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所以一方面需要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研究社会现实,同时也需要在研究中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在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有规律的模式化对应中有所突破。

2.5衔接理论的发展

Halliday和Hasan(1976)出版的《英语的衔接》一书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建立。他们在此书中讨论了五种衔接手段: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在Halliday和Hastan 1985年出版的《语言·语境·语篇》(Language,Context and Text)一书中,Hasan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