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观音殿记》

2017-1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人才疏学浅,只是爱好,可不管是真是假,自己喜欢的就发给大家共享.有篇文章,可能也是针对真伪的问题而发的,发一下,一并共赏.其实这是很次要的

本人才疏学浅,只是爱好,可不管是真是假,自己喜欢的就发给大家共享。有篇文章,可能也是针对真伪的问题而发的,发一下,一并共赏。其实这是很次要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收藏得起赵孟頫书法的真迹;学书的人也只有可能学习自己喜欢的作品。

不过还是谢谢您,我也觉得这帖上的字虽好,但与赵体字出入很大,当然还有比这帖更差的。赵孟頫书法辨伪 由于赵孟頫书法的高深艺术造诣和“荣际五朝,名满四海”的地位,故作伪之人很多,据明代邓韍记载:明嘉靖以前,浙东、浙西仿赵孟頫书画的,共有四百余家。

如何辨认赵孟頫书法的真伪呢?以下四点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一、笔法。要紧紧抓住赵孟頫书法用笔之法,赵孟頫书法,早年(约四十岁左右)宗法宋高宗赵构,并学习得很刻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每得片纸,必书而后弃去”,“一日能写万字”。高宗的书法真迹,见于传世的,有辽宁省博物馆藏行草书《洛神赋》卷和故宫博物院藏《后赤壁赋》书卷,二者该为高宗晚年书。

从书风讲,前者笔法苍润,有智永遗风;后者笔法更加苍劲、秀逸。而赵氏早年的书风,和这种书风很近似。此外,与高宗书相似的,还有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中兴瑞应图》中题跋和马和之《毛诗图》中对题,这些都是高宗书法的风格,赵孟頫早年学的就是这一路。

赵孟頫中、晚年书风,宗法王羲之、王献之,旁及李北海和柳公权等诸家,而以二王的学习最见成效。他学习古法而又不为陈法所拘,能融洽各家之长,后自成一体。他的书法,用笔圆转遒丽,结构严谨,逸致翩翩,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青睐,人称他的书为赵体。

而作伪之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模仿的赵字,只是表面上的形似,而内在的气质,神似是学不到的。因为每一人的人品、气质及执笔、下笔的方式方法,执笔的高低、竖立、斜侧、悬臂、悬肘、悬腕以及下笔轻、重、缓、急等等,写作者都有不同习惯和方法,作伪者在短期内想完全学会是不大可能的,总有一些破绽可袭。 二、署款。

赵孟頫的署款,很有特点,“赵孟頫”三字,均有不同的写法。比如“赵”字的偏旁“走”字的最后一笔一捺,一般写成都是“一波三折”的用笔。“孟”字的写法,有早、中、晚的变化,早年的“孟”字是“孟”和上氶下皿的样子,中晚年的“孟”字,其上部之“子”字没有一勾。

“頫”字的写法用篆书,从不用楷书或隶书。他号“水精宫道人”而非“水晶宫道人”,如署“水晶宫道人”者,必伪。赵氏署款均为平头款,每一行字开头都整齐划一,无高出几字或低下几字的格式。

此外,他署款很讲究,作什么门类的画或书法,就署什么款。比如他画山水画,多署“赵孟頫”三字(特殊情况除外),画人马图和竹石图,多署“子昂”二字款,而且均为行书。但这些习惯和特点,鉴定时绝不可硬套,要灵活掌握,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印章。赵孟頫的印章,共有十三、四方,如“赵孟頫”、“天水赵氏”、“松雪斋书画印”、“赵”、“子京”、“赵氏”、“天水郡图书印”、“大雅”、“赵氏子昂”、“澄怀观道”、“赵孟頫印”、“松雪斋”、“水精宫道人”等。

赵孟頫钤印很讲究,墨迹前面,一般钤“赵”字印,下面钤“大雅”、“松雪斋”印,给人拜寿的书画作品,一般钤“子昂”印。清代著名书法家翁方纲说:“赵氏子昂”印,印框上一横,凹下去为真,如“凹”形,相反为伪。但从传世作品看,不完全一样,有出入。如天津艺博藏《洛神赋图》,此印就未凹下去,而是平的。更准确地讲,这里有个年代的问题。

据记载,此印是铜质的,刚刻好的时候,印框上一横是平的。元大德五年(1301年)才凹下去的。如果说大德五年前就钤有凹下去的“赵氏子昂”印,这件作品必伪。作于大德四年赵孟頫《洛神赋行楷》卷,作于大德五年陈琳、赵孟頫合绘《溪岛图》中钤的“赵氏子昂”印,均是平的,无缺损。

而作于大德六年《水村图》中钤“赵氏子昂”印已经不平了,“凹”下去了。所以说,翁方纲的话,有一半是对的,另一半则未交待清楚。 四、作伪人。

赵孟頫书画作伪人极多,同时代人作伪者有俞和和盛懋但未见记载的也还大有人在。俞和,字子中,号紫芸,今浙江杭州人。他生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卒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享年七十六岁。《俞子中墓碣》说他一纸出,戏用文敏印识之,人莫能真赝。

从传世的俞和书法看,确实很象赵孟頫,但用笔较硬,略欠柔虚和之致,艺术水平也低于赵氏。传世的俞和伪作有赵孟頫《皇象急就篇册》卷。关于盛懋赵孟绘画的问题,见于卫九鼎跋其《江枫秋艇图》的题记(此处不详录)。

盛懋子昭,临安人(今杭州),善画人物、山水、花鸟,他初学陈琳,后变其法,功力深厚,故画史称他的画“精致有余,特过于巧”。盛懋伪赵孟頫的画,有《龙王礼佛图》、《高逸图》《仙庄图》等。明、清时作赵孟书画伪作的人,现在成查清的有詹僖、陈谦、金琮等人。

詹僖,又名和,字僖和,又字仲和,号铁冠道人。四明(今杭州)人。弘治时初为秀才,书学王羲之和赵孟頫,笔法遒劲,名动公卿,他是明代中期伪赵孟頫书画和吴镇墨竹的能手。

他“常以子昂款落之,识者卒不能辨”。但他笔法轻佻,少变化,欠韵致。他写的赵字,多用侧锋,而赵孟頫本人,多用中锋。詹僖伪赵氏书面,观在查清楚的,有赵孟頫《行书轴》(山西省博物馆藏),赵孟頫《行书赤壁赋》(天津文化局文物处藏),赵孟頫《行书咏逸民诗》卷(无锡市博物馆藏)。 陈谦,明代人,字士谦,号讷庵逸人,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居京师,能楷行书,专仿赵孟頫,华媚可人。

时染古纸伪作赵书,粹莫能辨。画亦学赵,自夸体贴,评者谓学赵画“达六、七分之妙”。 金琮(1449-1501),明代人,字元玉,自号赤松山农,金陵(今南京)人。少聪颖,好吟咏,善书画,年十二、三即能大书。

初法赵孟頫,晚学张雨。画梅学扬无咎,他也是作赵孟頫书画伪的能手。由于金琮的书法很似赵书,故很多金琮的字,即使不是有意作伪,也被后人挖去原款,添上“赵孟頫”三字,以欺骗世人。 由于赵孟頫书法,早晚期变化较大,加之同时代及后人作伪的人又多,给我们对赵氏书画的鉴定带来很多困难,鉴定史上,把真迹误定为伪作,或者把伪作错定为真迹的,不乏其例,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二体千字文书》就是以真误伪的例子。

此册纸本,墨笔,纵24.6厘米,横10.4厘米,为真、草二体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书笔法圆劲而嫩,结体方长、松散,纸墨气习略欠佳,与一般成熟期的赵孟頫代表作不同,但仔细揣摩,仍有赵孟頫书法圆转道丽的风骨,末页款“吴兴赵孟頫书”,书中钤有“赵氏子昂”、“松雪斋”二朱方均真,封面有“石雪居士”写的“赵文敏公真草千字文”的题签。

此外册中还钤有“丁白嘉”、“一日几回看”、“文五郎多寿”“黄府村人”、“桐荫书屋”等鉴赏印。但书中不见元、明、清内府等皇家收藏印记。考“桐荫书屋”为清代画家章坤的室名,他字兰洲,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画山水、花卉、人物无一不工。 又“石雪居士”为清代后期著名书画家徐宗浩的号。

徐宗浩(1880-1957)原籍苏州人,久居北京,擅画山水、兰、竹和松树,又工书、篆刻。至于册内钤的另两印章“丁白嘉”、“文五郎多寿”未见记载,待考。 另纸有徐宗浩题记曰:“此册未书岁月,观其笔意,风流韵胜,当为盛年书,结体雅也……。

时年三十八岁”,对此书评价甚高。徐氏为晚清书画家兼收藏家,有一定的鉴赏水平,此应为中肯之评。此册由于纸、墨气息较疲,书法风格又与赵孟顺晚期的作品有所不同,文内又不避宋讳,比如慎字,加之无元、明、清内府皇家收藏印记等原因,曾一度疑为伪迹,作为赵孟頫书法重要资料藏于库内待考。

现在看来,用上述几点否定《赵孟頫二体千文册》理由并不充分,或者站不住脚。第一纸墨气息不能作为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主要依据应该是笔法;其二赵孟頫的书风,确有早晚的变化;其三,至于避讳的问题,由于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行文一般不避讳,故不能作为鉴定真伪的依据。为慎重起见,我们又于1981年11月请启功先生进行鉴定,他说:“此件开始看嫩,如‘训’字,‘詠’字,为赵孟頫四十多岁时的味道。

”“赵盂頫年轻时学宋高宗(赵构)。此书又有高宗的味道。但字的结体不够好,比如‘也’字。上海博物馆也有一件赵孟頫二体千字文册,与此件一样。”第二天,他仔细看后又说:“看起来有描的笔法,但不是描,是漏的墨,字不紧密。

纸是粉笺纸,当时是一个卷子,后改装的,纸内还有编号,如二十、二十一、二十四等,上海博物馆也有一本类似的册子。”结论是真而不好。此件又经徐邦达、刘九庵先生鉴定,同意定为真迹。 由于年代久远,赵孟頫学宋高宗赵构书的早年作品,传世不多。此书书于四十五岁前,虽比不上赵孟頫晚年书法那样精湛,但仍不愧为盛年之作,难能可贵。根据专家们的意见,此书应提升为国家一级文物,宜子孙永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