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泉州杰出女性幕后故事 林巧稚“万婴之母”

2017-08-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浩如烟海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乏光芒四射的女性人物.而在泉州,这座屹立海滨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人才的摇篮,巾帼红颜.大师英才同样层出不穷.她们在人性与世道之间,做出顽强的探索;她们英姿飒爽.豪情满怀,以多元的美,打动了那一段段风起云涌的岁月;她们不屈不挠,在各自的领域中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看着她们的背影,就好像历史在我们的肩上拍了一下,那种玄妙如歌的感觉,总能带给我们感悟,找到思考的方法,领悟生存的智慧和为人的哲学.泉州青史留名的女杰有很多,此文难以尽述.我们只能从中甄

在浩如烟海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乏光芒四射的女性人物。而在泉州,这座屹立海滨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人才的摇篮,巾帼红颜、大师英才同样层出不穷。她们在人性与世道之间,做出顽强的探索;她们英姿飒爽、豪情满怀,以多元的美,打动了那一段段风起云涌的岁月;她们不屈不挠,在各自的领域中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

看着她们的背影,就好像历史在我们的肩上拍了一下,那种玄妙如歌的感觉,总能带给我们感悟,找到思考的方法,领悟生存的智慧和为人的哲学。

泉州青史留名的女杰有很多,此文难以尽述。我们只能从中甄选九位,如新中国文坛女杰、《延安颂》的词作者——莫耶;新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谢希德;“万婴之母”、“生命天使”——林巧稚;******的中南海保健护士长——吴旭君;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舒婷;福建体育史上打破世界纪录第一人——辛彩玲;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一位中国籍女科学家——李爱珍等等。

讲述她们的生平及成长历程,以及部分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试图让这些曾名噪一时,甚至影响过一整代人的泉州女杰,如影片般重新浮现眼前。

历史选择了她们,自然有历史的理由,而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是她们最美的时刻。她们是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是泉州人的骄傲。她们的事迹仍将激励泉州女性在新时期、新生活中,活出精彩,活出阳光,活出自信与美丽。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所有女性的节日。我们想说的是,女性为这座城市创造过辉煌的历史,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也有一些女性的生命历程虽未被歌颂,却有着“未被说出的最伟大故事”的魅力。而她们,就在我们身边。

■人物简介:林巧稚(1901-1983),祖籍泉州南安,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医学家。她是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重要成就: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为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

享有“万婴之母”、“生命天使”的美誉。■闪亮瞬间: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在厦门鼓浪屿。

1921年,林巧稚考入协和医学堂。1929年,林巧稚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上个世纪30年代,她出国深造,在学习期间参观了剑桥大学、纽汉姆大学,又到马里兰医学院的妇产科里进修实习了两个月。

她几乎用尽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躲”到图书馆中翻阅资料,中午饿了,也只拿出一份夹心面包充饥,继续看书。1940年回国。1955年,林巧稚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1959年,林巧稚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林巧稚不但给有钱人看病,对穷苦百姓也一视同仁,交不起钱的病人,她就免费治疗。她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一些百姓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把在林巧稚手里接产出生的孩子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2009年9月14日,她被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委联合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故土情缘:日前,经原泉州市中医院副院长林禾禧和他六叔林嘉禾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探明林禾禧的三姑婆林巧稚的家族来源于泉州市南安柳城街道三堡三舍桥自然村。有消息称,林巧稚家族的人去年12月已到南安柳城街道三堡三舍桥认祖归宗。三舍桥林氏宗族里的老人们都非常兴奋,他们都以林巧稚是自己的宗亲,而感到荣光。

人物简介:莫耶(1918-1986年),我国抗战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新中国的文坛女杰。1918年2月6日,出生于泉州安溪崇善里东溪乡(今金谷镇溪榜村)。她的原名叫陈淑媛、陈爰,笔名白冰、椰子、沙岛。生平曾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总编辑、甘肃省文联副***。

■重要成就:1938年,莫耶创作了歌词《延安颂》,这首歌后来成为一曲唱遍大江南北、激发抗日爱国热情的经典战歌。1979年出任甘肃省文联副***后,她一心倾注在文学创作上,相继创作出电影剧本《战地火花》,中篇小说《春归》、《青山夕照明》等。

■闪亮瞬间:1918年2月6日,莫耶出生于泉州安溪崇善里东溪乡(今金谷镇溪榜村)一个归侨豪门望族的家庭里。她自幼聪颖好学,10岁那年,在父亲陈铮主持的家庭诗会上与大哥赛诗时,即景吟出:“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风吹野花馨。

”被乡人誉为才女。1934年秋,莫耶到上海《女子月刊》社当校对、编辑,后来曾一度任主编。《女子月刊》还以莫耶的照片为封面,称她为“善写诗歌、剧本的女作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莫耶在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救亡演剧第五队”任编辑,也在这时,她的名字从“陈淑媛”改为“莫耶”——《搜神记》中那锋利的宝剑名。

这一年,她才19岁,一把初硎的时代之剑已跃然出鞘。1938年春,莫耶进入鲁迅艺术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后转入文学系。学习期间,她创作了著名的《延安颂》歌词。这首壮丽的颂歌,成了延安时代的象征。

1950年,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后任总编辑,并与《人民军队报》社长(后任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方唯若结婚。1979年,年过花甲的她出任甘肃省文联副***,此后她相继创作出电影剧本《战地火花》,中篇小说《春归》和《青山夕照明》以及短篇小说《走资派和牧羊娃》。

1984年后,她因心脏病多次住院,但还写出了《生命的搏斗》,《战斗剧社在晋察冀》。整理一本4万多字的《一本幸存的敌后日记》和散文集《烽烟集》。

■故土情缘:虽然莫耶在泉州安溪生活的时间不长,但家乡人民为这位深山里走出的著名文学家而深感自豪。在莫耶纪念堂里,不但陈列着莫耶在中学和在延安工作时的照片、手迹以及遗物,还陈列着纪念莫耶的文集,这些都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莫耶的深切怀念。

人物简介:谢希德(1921—2000年),福建泉州人,新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谢希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院士。她曾担任上海复旦大学校长,是新中国的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重要成就:她著有《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表面物理》等八部专著,以及近百篇的专业论文,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和表面物理学科的奠基人。她是1981年首届中国科学院***团唯一的女成员,1997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鉴于她对科学事业的突出贡献,美、英、日、加以及我国香港的13所大学授予她荣誉博士称号。人们称她是“中国科学殿堂最美丽的女人”。■闪亮瞬间:谢希德1947年赴美国史密斯学院留学,1949年在史密斯学院获硕士学位。

后来她转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攻理论物理。1951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积极谋划回国。1952年,她冒着风险,通过朋友的帮助终于在绕道英国后,回到祖国的怀抱。1983年到1988年,谢希德任复旦校长。

作为新中国高校改革的先驱,她率先打破综合性大学只有文理两科的前苏联办学模式,开创了新中国全方位综合性大学的先河。谢希德还是复旦美国研究中心的创始者,对中心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竭尽全力。为表彰谢希德对中美关系所作出的贡献,2000年2月24日,美国国会为她在国会山上举行一次特殊的升旗仪式。

谢希德是美国国会升旗表彰的第一位中国公民。■故土情缘:谢希德的父亲叫谢玉铭,曾在泉州培元中学任教。后来,他结识了泉州培英女中的郭瑜瑾,两人志同道合,不久结成夫妻。

谢希德1921年3月19日出生在泉州城内,她的老家在泉州石狮祥芝的赤湖村。谢希德的母亲郭瑜瑾在她仅四岁时,便不幸去世,而此时父亲又正在美国留学,年幼的她不得不与祖母在泉州相依为命。

不过也正是在这时,多元激越的泉州文化,为她幼小的心灵开启了智慧明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谢希德重返泉州时,她说,泉州古城的生活印象是她一生中最宝贵、最美好的回忆。

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一位中国籍女科学家 李爱珍

■人物简介:李爱珍,福建省泉州石狮永宁港边村人,1958年复旦大学毕业。20世纪60年代,她主要研究单晶材料,20世纪70年代她主要研究薄膜材料,20世纪80年代,她到美国工作两年,师从国际半导体权威米尔纳斯教授,转入用分子束外延高新技术生长超晶格、量子阱、异质结人工合成超薄层纳米材料的研究。

2007年5月1日,李爱珍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重要成就:李爱珍先后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

获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20项;发表论文23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21个,获国际发明展银奖1个。李爱珍这个名字不为公众所熟悉,可能与她的研究领域有关。

她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信息科学领域的“半导体量子纳米结构和器件”方向。她所研究的分子束外延设备在国防、环保、医疗、经济等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3年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工程科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此奖项,同年12月被授予“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个人”称号。

2007年,李爱珍获得了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评选的“科学中国人(2007)年度人物”,与她同期当选的还有钱学森、孙家栋、陈善广等人。

■闪亮瞬间:2007年5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该年度增选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李爱珍赫然位列其中,为新一批外籍院士。

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在李爱珍所研究的领域中,有一个国际会议是国际顶尖级的——“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会议”,哪个国家能举办这一会议,就表明这个国家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重视和认可。

到2010年前为止,会址一直在欧洲和美国间“转悠”。李爱珍从1999年开始,每次都提交给大会两篇以上的报告,介绍我国在该领域的进展。2005年,李爱珍作为亚洲唯一的委员,她申请会议在中国召开一次。

在了解其团队所做出的成绩后,国际科学委员会决定——2010年召开的第十届国际会议移师中国上海,由李爱珍担任第十届“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会议”***。■故土情缘:1936年5月,李爱珍出生在泉州石狮一个华侨家庭,父亲李德培,母亲邱玉燕。

李爱珍就读于永宁陶青小学,1954年在泉州第一中学毕业。如今李爱珍在泉州石狮还有不少亲人,现在到石狮永宁,也还能见到李爱珍父亲家的小洋楼。李爱珍对于家乡十分关心,常常通过亲戚来了解泉州的发展、变化。去年,母校泉州一中校庆,李爱珍特地从上海赶来参加庆典。

人物简介:吴旭君,福建泉州德化葛坑人,原***的保健护士长、解放军三零五医院原副院长。■重要成就:对于一位国家领袖来说,时刻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担任***的保健护士长,对于吴旭君来说,责任重大。自1953年来到***身边工作,到1974年底因病离开,她在***身边工作长达21年。

1954年至1964年还兼任中央警卫局中南海保健处护士长。1969年至1987年,吴旭君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科主任、副院长,1980年至1987年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京单位护理专业组副组长。

吴旭君1985年获得由中共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状,表彰其“在多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做出的积极贡献”。

1988年获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1993年获国家级特殊津贴。■闪亮瞬间:在***身边工作的21年中,吴旭君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日夜坚守在护理***的第一线。由于她这个人大气、幽默,所以***喜欢和她开玩笑,而她也总能机智、幽默应答。

对于她的名字,毛***曾风趣地说:“‘无细菌’这名字好,她是搞医务工作的,讲究卫生,没有细菌,这样就可以不生病嘛。”***抽起烟来像任性的孩子,有时刚抽完一支,就又要接着再抽。

这时,如被身边的吴旭君发现,就会听到严厉的声音响起:“***,您已抽了一支烟,不能再抽!”毛***也只能用自嘲的口气说:“我不自由呀,抽烟都要受管制。”1971年4月6日,世乒赛即将结束。

当天晚上,毛***提前吃了安眠药准备睡觉。晚上11点多钟,***突然发话,要吴旭君给外交部打电话:“ 邀请美国队访华。”由于此时***的声音低沉而含糊,不熟悉的人是很难听懂的。这让吴旭君好生为难,因为***平时交代过,在他吃过安眠药后讲的话是不算数的。

但她也意识到这事关系重大,故意又大声问***:“您刚才说什么我没听清,您再说一遍。”于是,***又一字一句地说了一遍。听了***的话,吴旭君拔腿就往值班室跑,赶快打了电话。

第二天***一睡醒,吴旭君就迫不及待地来到***面前核实,得到肯定回答后,紧张了一夜的吴旭君才松了一口气。***笑着说:“你这个人呀,已经为中国办了件大事,可你自己还不知道呢。”■故土情缘:吴旭君出生在福建泉州一个名门望族的家庭里,父亲陈伟彬,别名化卿,母亲吴淦玲。

旭君乳名陈幼玲,系家中长女,下有两个弟弟,大弟陈海涛,二弟陈海荣。如今在葛坑乡,尚留有吴旭君家族的祖屋——一栋两层的老旧木楼。2002年,吴旭君在德化的弟弟陈海荣曾到北京探望过她,可惜最终因故未能姐弟相见。如今在老家,吴旭君还有一个侄儿陈铭义和一个侄女陈明华,他们两人都期待有一天能和这位素未谋面的姑姑团聚。

人物简介:郑宝珠,泉州洛江人,1969年9月出生,20岁时因意外车祸致残——左下肢高位截肢。她在200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上夺得两枚金牌,在2008年北京残疾人奥运会上,获得一金一铜的佳绩。她是泉州参加残奥会比赛的第一人,也是泉州第一个获得残奥会金牌的运动员。

■重要成就:1994年,郑宝珠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获得金牌、银牌、铜牌各1枚并两破铁饼项目的世界纪录。1999年在泰国举行的第七届远南残运会上,她在女子F42级铅球比赛中为中国代表团夺得大会的首枚金牌并打破同级选手创造的世界纪录,最终一举夺得3枚金牌。

2002年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第八届远南运动会上夺得2枚金牌。2003年参加世界轮椅运动会,夺得2枚金牌和1枚银牌。

2004年在雅典残奥会上,郑宝珠连夺铅球、铁饼两块金牌,其中铁饼以31.19米打破了残奥会纪录,铅球以9.37米打破世界纪录。2006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最佳残疾运动员奖揭晓,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连夺两金的郑宝珠当选。

2008年在北京残奥会女子铅球F42-46级别决赛中,中国选手郑宝珠以1078分获得冠军。■闪亮瞬间:1991年,郑宝珠代表单位首次参加泉州市残疾人运动会,一举夺得铁饼、标枪、铅球三项冠军;同年,又夺得福建省第二届残运会投掷类的三项冠军,从此和体育结下了深厚情缘。2004年在雅典残奥会上,郑宝珠连夺铅球、铁饼两块金牌,国人为之兴奋不已。

2008年夺得北京残奥会女子铅球F42—46级别冠军后,郑宝珠自己也长吁一口气,2008年5月11日,北京奥运圣火在火炬传递团队的护送下抵达泉州,12日上午8时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起跑,迈出在泉州逾20公里的“历史之旅”。

郑宝珠就是北京奥运火炬接力传递泉州站的108名火炬手之一。■故土情缘:1969年9月13日,郑宝珠出生在泉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父亲以打猎为生,膝下子女多,家境困难,生活拮据。她18岁时便出门打工,20岁时遭遇车祸,之后她得到了政府的特殊照顾,进入泉州纸板厂工作。

从健全人到残疾人,再到世界冠军,郑宝珠一路走来,其间克服的困难、经历的苦痛远非常人所能想象。在她的运动生涯里,已经摘取了31个全国、亚洲、世界等不同级别的金牌。郑宝珠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故乡亲人的感激之情,“不管多难,我都会向着既定的目标奋斗,我要用成绩来回报那些一直关心我的人。”

■人物简介:辛彩玲(1941—2007),泉州惠安螺城联珠宅人。她是我国著名的跳伞运动员,世界跳伞记录的创造者。1974年,辛彩玲被分配到国家体委援外办公室工作,后任处长。她是中国体育界首批评上高级工程师的六人之一。

■重要成就:1963年,辛彩玲打破1000米综合个人跳伞全国纪录。1965年5月27日,她与4位运动员一起,打破女子日间2000米集体综合跳伞的世界纪录,她也因此成为福建体育史上打破世界纪录第一人。

同年,她被授予运动健将称号并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闪亮瞬间:上小学时,小彩玲不知怎的,总喜欢把上课用的书放在头上顶着。时间长了,她可以顶着书走路,不用手扶书也不会掉。她有一种惊人的平衡力。

辛彩玲1958年12月调入省跳伞队为运动员。1959年代表福建省参加第1届全国运动会伞塔跳伞比赛,获女子团体总分第6名。同年12月选入国家跳伞队,1963年破1000米综合个人跳伞全国纪录。1965年5月27日,她在北京与4位运动员一起,打破女子日间2000米集体综合跳伞的世界纪录。

同年被批准为运动健将称号并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也在那一年,***总理亲切接见了这位创造历史的惠安女将。1966年5月,辛彩玲从国家跳伞队退役,曾任贵州省体工队跳伞教练员,后在国家体委援外司工作,先后任科员、副处长、处长。

■故土情缘:辛彩玲的父亲是原惠安一中老校长辛宗鑫,母亲是惠安北门刘厝人。据惠安文史委主任张国琳先生介绍,彩玲是宗鑫最小的女儿,1954年毕业于惠安实验小学。

1954年9月至1958年12月就读于惠安一中。1958年,福建省体委组建马术队,要勇敢、大胆、灵活的人,派人到惠安一中物色体育人才,当时辛彩玲的体育老师黄国文便推荐了她。

1958年底,她被省体委召入福建体育训练班培训,后来进入国家跳伞队。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期间,辛彩玲念念不忘家乡的同学们。她时常给同学们写信,每次信中都还要附上一张邮票,为的是不让困难时期的同学多花钱。她甚至还时常在信中夹上钱,以此资助同学渡过难关。她的热心肠让同学时过半个世纪犹铭记在心。

人物简介:郑昱鲤,1963年出生,祖籍泉州晋江清濛。她是我国第一批国际级运动健将之一,中国女子羽坛的顶尖高手,两次获国家体委授予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退役后与羽毛球“四大天王”之一的杨阳结婚。■重要成就:1981年11月,获印度羽毛球精英公开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

1984年1月,获日本第三届尼克斯杯羽毛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1985年2月,获丹麦羽毛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1985年4月,获马来西亚第六届亚洲羽毛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

1986年9月,韩国汉城第十届亚运会女子团体冠军。1988年3月,联邦德国迪塞尔多夫羽毛球公开赛女子双打冠军。1988年3月,瑞典羽毛球公开赛女子双打冠军。在1986年和1988年,两次参加“尤伯杯”女子羽毛球团体赛,担任中国队的主力队员,并帮助中国队连续两届夺冠捧杯。

■闪亮瞬间:郑昱鲤16岁获全国青少年女子(乙)组单打冠军。1980年7月调入国家队,师从于丘玉芳、林建成等著名教练。她发的旋转飘球使她在比赛中脱颖而出。1980年17岁的她初露头角,在柳州的一次比赛中以2∶0战胜全国女子单打冠军张爱玲。

郑昱鲤反应灵敏、意志顽强,1981年9月便跃上全国女子单打冠军宝座;两个月后,在印度精英大奖赛中荣登榜首。参加1982年全英羽毛球公开锦标赛,在锦标赛上,她第一仗就打败了种子选手、印度尼西亚名将维拉华蒂。国际羽坛一颗耀眼的明星正冉冉升起。1982年5月,国际羽联作出决定:从7月起,禁止在国际比赛中使用旋转发球。

这道禁令曾使郑昱鲤寒彻骨髓,成绩一落千丈。但她凭借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卧薪尝胆,终于练就一身新本领。1984年1月,她获得日本第三届尼克斯杯羽毛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1985年,她获丹麦公开赛、亚洲锦标赛冠军。

向世人证明她重新站立起来了!■故土情缘:据郑昱鲤的亲戚介绍,郑昱鲤是在泉州鲤城出生的,所以她的名字中有“鲤”。她的父亲郑双江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泉州第六中学毕业后,就是省篮球队的优秀队员,后任省女子篮球队的主教练。

母亲柯细英是田径名将,1962年曾获得女子跳远全国冠军。后来全家随父亲郑双江到福州生活。上小学时,郑昱鲤即显露出体育方面的天赋,3次蝉联福州市少年跳远冠军,并3次刷新其记录。后来,她开始学打羽毛球,并一步步闯入国家队。

郑昱鲤和杨阳结婚后,于1996年移民澳大利亚。不过她依然怀念故土泉州,多次表示希望能回老家看看那里的亲人。几年前,她父亲病重在泉州住院时,她特地飞回来看护多日,直至父亲去世。

人物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我国当代杰出的女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泉州鲤城区,1952年生于漳州石码镇,生活在厦门。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江河、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她的《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重要成就:1977年3月,舒婷创作了现代诗《致橡树》,这首诗展现了特有的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

《致橡树》可以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舒婷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苏***高一语文必修三、人***语文九年级下册。

1982年出版的诗集《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她的作品《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 节选编入沪***(六年级下)语文教材中,该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提时代的人的心声。

舒婷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多个国家。■闪亮瞬间:舒婷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纵横于中国的诗坛,曾被称为“崛起的诗群”中的代表,因而引起争论。

她和同代人顾城、北岛、梁小斌等,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与顾城一起,还有“南舒北顾”之称。1979年,舒婷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

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1981年调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后来成为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福建分会副***。舒婷的丈夫陈仲义是泉州南安人,出版过多部现代诗学专著。

舒婷与陈仲义夫妇总是被大家关注,他们两人并不是总坐在一起或走在一起,有时也相隔几米,各自和朋友说话,但不论是出现在哪里,舒婷和陈仲义之间总有一种关照,一种难以察觉但一定存在的关照。

有一次参加大会快要结束时,在丈夫陈仲义上台做颁奖总结发言时,舒婷才从包里掏出了相机,为他拍照;在数十位学生拿着本子围着舒婷索要签名时,陈仲义先生则悄悄拎着妻子的包,站在人群外耐心等待,索要签名的学生走了一拨又一拨,舒婷从会场内签到会场外,然后,两人一起上车离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虽然没有朗诵这首舒婷笔下的爱情诗,但他们彼此奉行着那“一株木棉”的责任——默默地屹立在彼此身边。■故土情缘:舒婷出身书香世家,是泉州西街旧馆驿一个名门望族的后裔。

深厚家学渊源的熏陶,给天资聪慧的她带来了早慧,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喜爱写作和参加朗诵会。舒婷对故乡泉州有着很深沉的情结,著有散文《籍贯在泉州》。文中写道:“我的祖宅位于泉州城内的旧馆驿,面对古老的东西塔……如果说厦门是我家乡,那么泉州正是我的故乡,在漫长的种族迁移,它是离我最近的一座风雪驿站……此生,我的籍贯是泉州。”

传承女杰精神 勇挑社会重担 ——访泉州妇联***梁玉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泉州女性为我们这座古老的城市做出过怎样的贡献?而在新时代里,追求进步、渴望成功的泉州女性,她们又该如何去打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呢?泉州妇联***梁玉华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成长与其社会环境不无关系,一个地域性群体的性格成长与其地域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泉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闻名遐迩的美丽侨乡。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谱系中,泉州因其中西文化融合而具有独树一帜的地域特征,造就了泉州人爱拼敢赢、聪明果敢的独特个性。

源远流长的泉州文化,哺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勇挑历史、社会重担的泉州人,他们中间不乏那些世所敬仰的、流芳百世的精英女杰们。

她们在各自所处的时代,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着对成功女性的理解,谱就了一曲曲动人的泉州女性追求进步、勇敢前行的交响之乐。她们用自己的努力为这座古城注入了昂扬的生机,留给了我们永恒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梁玉华还表示,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要让“女杰精神”薪火传承,在探索、创新中弘扬衍生。时代需要妇女,妇女要无愧于时代。她希望看到更多的女性把握住时代的节拍,勇挑社会重担,乐观向上,以强音出击,把在潮汐声中澎湃崛起的泉州形象展现给全世界,为侨乡女性再添风采,让泉州的“女杰精神”源远流长、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