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房子医院[转载]“南王北林”的上海红房子医院王淑贞教授

2017-12-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淑贞,祖籍江苏吴县,出生于北京.民国6年(1917年)入江苏女医学堂学医.次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民国1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士学位.同年,考取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民国14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民国15年回国,在上海西门妇孺医院任妇产科主任,兼上海女子医学院教授,民国21年任院长,是该校第一位中国籍院长.八一三事变后西门妇孺医院遭破坏,王淑贞积极投入战时医疗救护,利用小学校舍办难民医院.民国31年,日本侵略者强令上海各大学向日伪政权注册登记,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毅然解散了上海女子医学院

王淑贞,祖籍江苏吴县,出生于北京。民国6年(1917年)入江苏女医学堂学医。次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民国1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士学位。同年,考取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民国14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民国15年回国,在上海西门妇孺医院任妇产科主任,兼上海女子医学院教授,民国21年任院长,是该校第一位中国籍院长。

八一三事变后西门妇孺医院遭破坏,王淑贞积极投入战时医疗救护,利用小学校舍办难民医院。民国31年,日本侵略者强令上海各大学向日伪政权注册登记,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毅然解散了上海女子医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再渡重洋,赴美募集捐款,于民国36年重建西门妇孺医院。由于重建后的医院屋顶为红色,民众亲切地称之为“红房子医院”。

1951年西门妇孺医院改组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王淑贞一直担任医院院长兼妇产科教研室主任。1978年妇产科研究所成立,王淑贞兼任所长。

40年代末,王淑贞在医院建立妇科内分泌实验室,开设内分泌门诊,使这一学科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50年代,研究实施妇科恶性肿瘤根治,取得较好疗效;同时开展产后流血防治、腹膜外剖腹产和产道异常的研究,其中产道研究取得中国妇女骨盆外测量的正常数据,填补了国内空白。6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节育器,并在国内推行。

王淑贞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与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齐名,有“南王北林”之誉。

。她主编的第一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一教材《妇产科学》,曾多次重版,1977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主编的《现代妇产科理论与实践》,获国庆30周年献礼奖,198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987年主编的《实用妇产科学》,获1990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还曾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妇产科学分册,参加《辞海》医学部分和《医学英语辞典》等书的编写和修订。

建国后,王淑贞历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学杂志》副总编辑、首届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理事。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一级教授。还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委员,上海市第七届妇联副主任。

1978、1982年两次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84年中华医学会授予表彰奖。1985年获首届中国福利基金会妇幼儿童工作“樟树奖”。王氏从医执教60余年,一生献给医学事业。

公元1899年5月出生于北平,祖籍江苏吴县。祖父王颂蔚是清朝进士,祖母创办振华女校。在其祖母和母亲的影响下少年时便立志学医,家教甚是有方,其兄弟姐妹共12人,其中7人皆为一流科学家。1914年入苏州女医学堂,1918年8月顺利考取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学奖学金赴美留学,是我国第一位获庚子赔款留学的女医师。

1921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25年美国约翰霍布金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同年在该医学院附属医院任医师一年。1926年回到祖国,在上海西门妇孺医院任职,不久她亲自建立了西门妇孺医院的妇科部门,并担任了妇科主任,是西门妇孺医院有史以来第一位担任科主任的中国人,1933年任上海女子医学院院长,是该校首任中国籍院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淑贞积极参加救护工作,并支持和帮助丈夫倪葆春教授发动在沪医护人员赴内地抗日。1942年,日本侵略者强行各大学必须在日伪政府注册,时任上海女子医学院院长的王淑贞为不使学校沦陷于日寇之手,毅然解散了该学院。

抗战胜利后,王淑贞再渡重洋,为修复医院筹集捐款,于1947年完成了医院的重建工作。1951年末,西门妇孺医院、上海红十字医院、中山医院的妇产科合并,改组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她毅然放弃私人开业,出任妇产科医院院长、教研室主任,1952年晋升为教授,1979年兼任妇产科研究所所长。

1984年起任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40年代,设立了内分泌门诊;50年代初期,国内刚开展妇科恶性肿瘤的根治术,她即组织医生探索操作手术,开设肿瘤门诊和病房,对妇科肿瘤的防治作出了贡献。

宫颈癌根治手术、子宫内膜癌及输卵管癌等的治疗效果,均达到国际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50年代中期,她又安排钻研难产,开设产道异常门诊,首先开展腹膜外剖腹产和我国妇女骨盆外测量数据等,引起国内妇产科学者的重视。

1957年12月她代表中国妇产科学界出席了苏联莫斯科第十次全苏妇产科医师代表大会,并在大会宣读论文《原发性输卵管癌》。60年代初,举办全国第一期内分泌学学习班,为全国培养了不少妇产科内分泌人才。将宫内节育器引进中国并应用于临床,详细记载病史,随访受试者,整理资料进行研究,将这一简易可行的避孕方法推广至全国奠定了基础。

1963年她担任第一届全国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探索更有效的避孕方法。王淑贞先后编写专著多种:1960年主编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妇产科学》,此书是我国第一本高等医学院校妇产科学经典教科书,获全国科学大会奖;60年代,她参与全国大型辞书《辞海》医学部分妇产科学的编写;1979主编的《妇产科理论与实践》曾获上海第一医学院科研成果奖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986年她又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妇产科分卷》;1987年主编了《实用妇产科学》。

王淑贞一生热爱医学,从事妇产科专业60年,为我国妇女保健和医疗工作呕心沥血。她对病人认真负责,业务上精益求精,素以诊断正确、处理果断、手术细致著称。她十分重视第一手资料和基本功的训练,经常教导下级医生:“经验是从实践中来的,医生的经验就是从询问病史、详细检查、作出诊断和正确处理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缺一不可”。

王淑贞对医学教育事业十分重视,她讲课时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概念明确,层次分明,言辞简洁。她提倡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但反对照本宣读,主张启发式的讨论,有自己的观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吸取国外的经验。治学严谨,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很有远见卓识。她每发现对本学科的发展有益的事情,就紧抓不放,并有意识地培养人才。

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王淑贞还担任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是全国第一~第三届人民代表、第五届全国***委员、上海市妇联副主任、历任中华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学会上海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总会理事及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等职。

1984年,她获得中华医学会《表彰奖》和1985年中国福利基金会妇幼儿童工作《樟树奖》。王淑贞在80多高龄时,还孜孜不倦地热心于著书立说,她先后担任妇产科医院院长30多年,为医院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为我国医学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