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的女大夫们

2017-08-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35年,叶恭绍27岁,从协和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科工作.这时的科主任是袁贻瑾教授.他安排叶恭绍先到杨崇瑞办的第一助产士学校见习3个月.叶恭绍告诉科主任,自己将在10月份结婚.袁贻瑾当时反应很大.他简直不能接受,而且感到失望.他要我去找杨崇瑞谈话,希望杨崇瑞能说服我不结婚.他还告诉我,协和医学院是不送已婚女医师出国进修的,因为女医师结婚后必定随她的丈夫去留.协和培养了,又不能用,太不合算!而且女医师生了孩子,就可能不再工作了.科主任还举了杨崇瑞.林巧稚由于不结婚,事业才取得成

1935年,叶恭绍27岁,从协和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科工作。这时的科主任是袁贻瑾教授。他安排叶恭绍先到杨崇瑞办的第一助产士学校见习3个月。

叶恭绍告诉科主任,自己将在10月份结婚。袁贻瑾当时反应很大。他简直不能接受,而且感到失望。他要我去找杨崇瑞谈话,希望杨崇瑞能说服我不结婚。他还告诉我,协和医学院是不送已婚女医师出国进修的,因为女医师结婚后必定随她的丈夫去留。协和培养了,又不能用,太不合算!而且女医师生了孩子,就可能不再工作了。

科主任还举了杨崇瑞、林巧稚由于不结婚,事业才取得成功的例子;而沈骥英虽然曾是协和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但在结婚后生了孩子,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以致结婚后就离开协和医学院了。

他想用这些例子来说服我,但我没有改变计划。我按预定时间,于1935年10月和黄祯祥大夫结了婚,并继续在公共卫生科工作,直到1941年冬珍珠港事件发生,协和被迫关门为止。我于1936、1938、1940年生了3个孩子。除了利用协和应有的每年一个月的休假外,我没有为生孩子而多请一天假。我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说明:已婚妇女照样能继续工作,以消除他们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我终于胜利了!叶恭绍后来回忆时说。

叶恭绍早年从事妇幼卫生工作,后来则重点进行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形态机能与素质的研究。这位生了3个孩子的协和女大夫,1947年赴美国留学,建国后当过北京妇婴保健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医学院教授、卫生系副主任,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在老协和时期,能选择报考高难度的协和医学院的女人,多半是希望在自己身上实践女性新式解放。叶恭绍的父辈并不想给女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她是在早年孙中山的二哥的帮助下,才走出了家庭接受新式教育,从天津中西女子中学毕业后,进了南开大学,两年后转到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后来考进协和医学院。

在老协和,如果女大夫选择内、外、妇产科这样的大科,是不允许结婚的。对护士也有许多规定:必须吃、住在宿舍,如外出,晚10点前必须回宿舍。如有客人来访,可在客厅接见,禁止男客人上楼。协和的护士不许结婚,如要结婚,必须先辞职。

有意思的是,因为性别而做出选择的公共卫生学家叶恭绍,却首次在中国提出了关于不同性别的少年第二性征的分度,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协和女人一般都比较坚韧,否则在协和这个环境里难以成功地生存。又因为新老时代背景的演变,协和女人的坚韧,在新老时代也以不同的方式展现。

2004年CCTV的《大家》栏目,请到了北大医院91岁的妇产科专家严仁英。1940年,27岁的严仁英从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第一代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林巧稚是协和医院第一位担任总住院医师的女性,也是当时妇产科职位最高的中国女性。她非常看重严仁英,有意培养她做自己的接班人。那时的严仁英,面临着和叶恭绍一样的两难选择:家庭还是事业?结婚还是独身?

严仁英谈到:林大夫不结婚,因为她在协和的那个地位,女的里头能当上教授、主任的就她一个人,如果她结婚了她就没有这个前途了。我也有这个问题,到底是要事业还是要家庭,是要结婚还是要继续干下去。在林大夫的心目中,可能我是她的接班人之一,我到底是踩着她在协和的阶梯继续往上爬,还是建立家庭离开她,这是一个矛盾。

美国对日宣战后,协和关门了,在林巧稚的介绍下,严仁英来到著名妇产科专家杨崇瑞创办的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工作。半年后结婚,先生是在协和医学院的同班同学王光超,后来的著名皮肤病专家。他们相伴走过了人生的60个春秋,被称为杏林双彦。

北京电视台的《世纪之约》也对严仁英进行过采访,也提到老协和女大夫的独身,比如她的导师林巧稚。严大夫说:她这个独身不是她自己选择的,是被逼的。我在1948年到美国的时候,就发现美国的很多妇女结婚了以后就都只能看门诊了,再也不可能当教授、当主任。我心里头想美国又是民主又是自由的,怎么对妇女这么样子的歧视。所以像林巧稚那一代的我好多老师都是独身的,这并不是她们自己的选择。

20世纪初,中国最好的医学院都为欧美人所办。一篇题为《中国提倡女子就业思潮与贤妻良母主义的形成》的论文中提到:据1916年之调查,中国全土医学生人数在1940人左右,其中129人为女学生。文章提到了北京的协和医学院,这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女医生,接着说到叶恭绍,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其二哥官至北洋政府的交通次长,家有七个姐姐,一个妹妹。

小学毕业后,进入教会办的天津中西女校,目的是为了做一名小学教师,以达到经济独立,因为她对母亲及姐姐、嫂子们的生活方式很反感,不愿做一个只会打牌、管家务的富家太太,认为这是一种寄生的生活。

因而中学毕业后进入协和医学院深造。她成为一个特例,协和毕业的女医师的确大多终身未婚。

创办于1913年的金陵女大,一开始就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在这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可直接去美国大学的研究院读硕士。该校培养了众多的职业女性,以毕业生多单身而著称。而由美国传教士的妻子范约翰夫人1861年创办的上海清心女校,对聘请教师规定很严,一定要是基督徒,而且是不结婚的,一旦结了婚,就要辞退。令人感兴趣的是,这种将贤妻良母与职业分离的选择,为何竟然出自受西方影响最深的女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