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的丈夫 林巧稚:没有子女 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2018-10-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鼓浪屿晃岩路,有一幢法国风格的二层小楼,人称"小八卦楼".它的屋顶呈长方形,在两头各突出一块,构成了一个八边形.这座小楼,即是林巧稚的故居.在前往北京协和医学院求学之前,林巧稚一直居住在这座小楼里.林巧稚的丈夫 林巧稚:没有子女 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走出鼓浪屿的林巧稚,成为了现代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她没有自己的儿女,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在产房里,林巧稚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春秋,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孩子来到人间,人民尊称她为"万婴之母".林巧稚的丈夫 林巧稚:没

在鼓浪屿晃岩路,有一幢法国风格的二层小楼,人称“小八卦楼”。它的屋顶呈长方形,在两头各突出一块,构成了一个八边形。

这座小楼,即是林巧稚的故居。在前往北京协和医学院求学之前,林巧稚一直居住在这座小楼里。

林巧稚的丈夫 林巧稚:没有子女 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走出鼓浪屿的林巧稚,成为了现代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她没有自己的儿女,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在产房里,林巧稚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春秋,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孩子来到人间,人民尊称她为“万婴之母”。

林巧稚的丈夫 林巧稚:没有子女 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来自《灵心小史》的爱的启蒙

林巧稚5岁时,进入英国长老会开办的怀德幼稚园。10岁进入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在此,她遇到了恩师——梅瑞·嘉凌。

梅瑞·嘉凌是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人兼校长周寿卿从英国聘来的,担任教务长。来华那年,她二十五岁。因为未婚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她决心不再婚嫁,就到这里执教,人们都叫她凌姑娘。凌姑娘面庞消瘦,身材修长,金黄色的头发挽在脑后,经常穿着一身裁剪合体、熨烫平整、色调淡雅的连衣裙。

林巧稚的丈夫 林巧稚:没有子女 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凌姑娘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每天她都用英语(有时也掺杂着生硬的闽南话)亲自训话。学生上课的时候,她常在走廊里踱步,透过教室的玻璃,发现谁上课不守纪律,朝会上就要点名批评。

林巧稚很喜欢亲近凌姑娘,凌姑娘也喜欢这个勤奋的小姑娘。因为林巧稚的英文很好,凌姑娘就常常借给她一些英文书,其中一本就是修女德兰所著的《灵心小史》。

德兰的生命很短暂,在这个世界上仅仅生活了24年。生前,她一直默默无闻,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去世后,她却感动了全世界,人们称她为“当代最伟大的圣女”。她留下的《灵心小史》,让每一个读过的人都深为感动。

如果,《灵心小史》启发了林巧稚的志向,那么,凌姑娘给了林巧稚以实实在在的榜样。凌姑娘作为一个单身女子,在远离故国的鼓浪屿上,依靠自己的学识和信仰安身立命。她让林巧稚看到了一个独立的女性可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她选择了不谈婚嫁

1921年夏,林巧稚从鼓浪屿动身,赴上海考场报考协和医预科。这一年,协和招生25名。最后一场是英语笔试,同来参加考试的女伴突然中暑被抬出考场。林巧稚放下试卷,跑上前去急救。原本最有把握考好的英语没有考完,她以为自己这回必定落榜了。

一个月后,她却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称她处理问题沉着,表现出优秀的品行。协和校方看后,认真研究了她的考试成绩,认为其他各科成绩都不错,决定录取。八年之后,林巧稚从协和医学院毕业,是那一届学生中唯一的“文海奖”获得者。她被聘为协和医院的妇产科大夫,成为留下的第一位中国女医生。与此同时的伴随条件是,聘任期间,不能结婚,否则聘约自动解除。

与林巧稚一样,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的前身“协和医学堂”的杨崇瑞,也是终身未婚,一生关注的也是中国女性的健康,她们有着相似的气质。杨崇瑞从协和医学堂毕业后,去美国进修公共卫生,回国后开始酝酿中国的助产教育,从培训旧式接生婆做起。

后来杨崇瑞领导国立第一助产学校,特聘当时在协和医院的林巧稚去讲课。杨崇瑞还开设了节育咨询门诊,邀请美国著名的节育运动倡导者,到协和医院做节育演讲。终身未婚的杨崇瑞与林巧稚,事业占据了她们生命,也从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改变着中国女性的处境——从身体解放开始,不再被生育牵制。

虽然林巧稚终身未婚,也没有孩子,但经她接生的许多小生命的出生证上,常签上温暖的英文“Lin 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恰如“万婴之母”。

成为一名“蒲儿菲森”妇女

1935年,林巧稚被协和聘为妇产科系的讲师、妇产科主治医生。她在灯市口附近租了个小跨院,把寡居多年的大姐从老家福建接到北京,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侄儿侄女从燕京大学毕业后,也定居在北京。每到星期天,他们就会来看望三姑,这里是他们在北京的家。

出入这个家的常客,还有一位来自福建的姑娘白和懿。小白是巧稚同学的妹妹,她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白净的圆圆脸,戴一副圆圆的眼镜。她是燕京大学家政系的学生,正在协和医院的营养室实习。

大姐常对巧稚念叨,叫她不要只顾得工作,耽误了终身。巧稚总是笑着把话题岔开,让大姐别为自己操心。小白有时也和巧稚开玩笑,有一次,当白和懿很认真地向巧稚问及这个问题时,巧稚才很认真地回答:“我要是结了婚,当然要养育孩子、照顾丈夫、操持家务。

如果做不好这些事,怎么能称为妻子和母亲?可是,如果我那样去生活,还能做一个称职的医生吗?”接着,她说:“我是个‘蒲儿菲森’(Professional)妇女。”“蒲儿菲森”妇女,是职业妇女的意思。

我是鼓浪屿的女儿

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住院期间,福建来人看望她,她握着来人的手说:“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我死后想回到那里去。”在遗嘱里,她把自己的全部遗产捐赠给北京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并请求归葬故乡鼓浪屿。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故乡人记得她最后的心愿,在鼓浪屿修建了一座毓园,并在毓园内建立了林巧稚纪念馆和汉白玉全身塑像。塑像的后面,安葬着林巧稚的骨灰。一袭白衣的林巧稚微微笑着,双手握在胸前。每天,都有游人来到毓园。也有一些年老的游人,会特意来到毓园,表达他们不尽的感念之情。

内容参考自《引领时代:鼓浪屿上的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