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人文教育漫谈 通识教育≠人文教育 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2017-05-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可见,无论高校和学界对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存在多大的争议,一个共识是,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在既往细化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在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

可见,无论高校和学界对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存在多大的争议,一个共识是,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在既往细化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在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外,突破学科间的各自为战和人为藩篱,注重经典与所谓“无用之学”的研读解析,在终身学习与文化自觉的良好氛围里,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均衡的教育与发展机会,开掘其以贯通古今中外、包容异见为鹄的和导向的识见,拓展其涵容与融汇人文、社会和自然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广阔的知识视野,认识不同学科特有的理念与价值,引导他们关注人类与社会历久弥新的价值、意义、理念、文化传统与共性话题,培养他们阅读、表达、沟通、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基本态度与素养,提升他们的发微抉疑精神、批判性思维习惯与问题解决能力。

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集

2005年6月18-20日,第一届中国文化论坛在北京香山召开,会议主题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这个会议聚焦的虽然是人文教育,但谈得最多的还是与所谓“专业主义”教育相对垒的本科通识教育。当然,也多多少少涉及了与中学生乃至5岁到12岁儿童的素质教育相关的问题——因为说到底,通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虽以大学教育为其基本领域却又绝不限于大学教育阶段的终身教育理念与终身学习实践。

有的人在讨论与访谈中,干脆将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糅在一起,统称“人文通识教育”。

那么,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二者究竟有何关涉和交集?

众所周知,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习得之外,教育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提升、人文情怀的养成、人文关怀意识的自觉。前者侧重的是教,后者侧重的是育——这大概就是教育的要义与本质。而中国当下的所谓人文教育,其实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推行多年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也可以称为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人文关怀为宗旨,以提升其伦理道德、心性精神和价值观念等人文素养为目的所施行的教育。

由于人文教育的宗旨是利用人类积累的智慧、文明、价值体系与精神结晶,来达到涵养学生的情怀与心胸、气质与性情的目的,进而帮助他们成长为素质合格、心智健全、有独立人格和操守的世界公民,它的课程设置内容便更偏向文科一些,主要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特别是文史哲艺的一些经典及其阅读相关。

说到底,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价值体系、健全人格、跨文化视野与创新能力,强化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明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