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罗尼林建忠 科学时报:中国计量学院校长林建忠:高海拔起步 挟特色进步

2017-05-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林建忠 中国计量学院校长.1958年生,福建建阳人.1991年获北京大学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

林建忠 中国计量学院校长。1958年生,福建建阳人。1991年获北京大学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科协常委、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长等。

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科技奖10余项。

在采访林建忠之前,记者只知道他是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先生的弟子。来到中国计量学院,却听该校的老师讲,这位校长“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浙江省高校首届“校长杯”游泳比赛50岁以下组400米冠军、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展书法一等奖……平时林建忠要从事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晚上和节假日还要搞科研和指导研究生。

作为中国计量学院的“大家长”,林建忠最关注的始终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

谈起中国计量学院,林建忠的眼中流露出执著、坚定和希望,“为了尽快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在确保本科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增强科研实力、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看得出来,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他早已胸有成竹。

培养广义计量特色人才

《科学时报》:一般认为,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您看来,计量学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计量学院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计量”命名的大学,在培养高等计量人才,满足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方面承担了哪些重要使命?

林建忠:在传统计量时期,社会经济活动较简单,计量主体是度量衡和时间度量,计量对象一般为物理量如几何量、力学、热学、电磁、光学和无线电等。随着近现代数学、原子物理和量子物理学的发展,现代计量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拓展,从一般的物理量扩展到工程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等,甚至还包含了现代社会的商贸、医疗、贸易,出现了形态计量学、经济计量学、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网络计量学。

可见,计量学已经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各方面。

计量学从基础学科发展而来,现在已渗透到应用学科领域,无论从它的科学性、系统性还是辐射性看,都应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就其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而言,它也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想使计量科学得到发展、计量水平得到提高,就需要一大批高等计量工程人才。

中国计量学院在31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着力构建广义计量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这里的广义计量特色人才首先是指与计量、标准、质量领域相关的人才;其次是指具有“牢固质量观念、明确标准意识和较强计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计量是国家战略以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我国现阶段的计量事业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高层次人才。“得标准者得天下”已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法则,我国很多出口商品因不符合标准而被退货甚至销毁。

目前我国企业仍普遍缺乏标准意识,标准化人才队伍奇缺。未来社会竞争的关键是质量竞争,我国已将质量放到反映国家综合实力的高度,而我国的质量教育及其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却较为落后。由此可见,培养计量、标准、质量领域的人才非常必要。而作为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的中国计量学院,毫无疑问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国家质量振兴事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

演好“特色专业”与“专业特色”两出戏

《科学时报》:作为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中国计量学院如何在计量、检测、标准、质量等方面办出特色?

林建忠:特色和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了高校的地位。教育质量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一所办学时间不长的学校要想有立足之地,就必须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体现方式,而专业显然是体现特色的一个重要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以演“两出戏”,一是“特色专业”,二是“专业特色”。中国计量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建设就是围绕这“两出戏”来进行的。

建校伊始,学校围绕几何量、力学、热工、电磁、光学和无线电计量等6个领域进行专门化教育。然而,这种专门化的教育模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专业外延普遍扩大,系统性和边缘性明显增强。

学校抓住这一机会,对原有的6个领域进行重组、整合和优化,将几何量、力学、热工和电磁计量整合成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无线电计量转变成电子信息工程,光学计量变成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计量领域范围的扩展,学校已不囿于计量,而向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等领域拓展,在原有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与广义计量相关的产品质量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化工程、知识产权、安全工程等特色专业。

除了特色专业外,学校还强化专业特色,对通用专业赋予广义计量的内涵,如工商管理专业侧重标准化、计量管理和质量管理;生物工程专业侧重生物制品的检疫检测;法学专业侧重质量、计量、标准、检验检疫的法规法律等。目前学校共43个专业,与特色相关的专业占44%,在校生人数占50%。此外,在所有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提出了“具有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知识、质量意识和标准意识”的要求。

学校重要的教学和研究平台也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如国家精品课程“传感器技术”、国家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磁性材料及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管理”、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现代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和“生物计量及检验检疫技术”等。

学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有53%、所获科研成果奖中有73%都与特色领域直接相关。

学校利用在计量、检测、标准、质量等方面的专业和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国家质检行业和浙江省经济发展。此外,学校还积极参与各类与计量、标准、质量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

《科学时报》:近年来,中国计量学院的招生规模逐年增长,专业设置也从比较单一的计量学科向多学科发展,可以说学校已逐步从专门化院校转变为综合性大学。在此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特色是否发生变化?学校又是如何在保持专业特色和建设综合大学之间达到平衡的?

林建忠:随着招生规模逐年增长,学校的专业设置从比较单一的计量学科向多学科发展,学校也已逐步从专门化院校转变为多学科大学。在此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特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校逐渐将专业领域迁移到办学理念,确立起“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和“标准先进,计量精确,质量可靠”的管理目标,形成了“培养具有牢固质量观念、明确标准意识和较强计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

所谓“计量立校”,一是表明因计量而建校并依计量特色而立足;二是将计量的量化和精确特质运用于学校管理;三是通过对计量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服务于社会。“标准立人”,一是将“标准”所蕴涵的“原则”与“规范”应用于素质教育中;二是表明要实施人才培养中高标准的管理;三是培养标准化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质量立业”,一是强化为人做事的质量意识和从业守则;二是表明学校追求高质量的办学目标;三是培养质量工程领域的专门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计量教育的综合性是必然趋势,但是,综合性只有与专业性相融合,才能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中国计量学院在这些年的办学过程中,通过加强“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的建设,以此为指导思想制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乃至课程和教材建设,有效促进了综合性与专业性的融合,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特色教育“成色十足” 专业行业有机融合

《科学时报》: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用的人才。您认为中国计量学院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学校又是如何将这样的培养目标贯穿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的?

林建忠:中国计量学院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应该具有牢固的质量观念、明确的标准意识和较强的计量能力,应该比一般院校的学生对计量、标准、质量方面的问题更敏感、理解更到位,对标准先进、计量精确、质量可靠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更自觉的实践;其次应该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还应该是懂技术的管理人才和懂管理的技术人才。

为了达到特色人才培养的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要考虑教学体系的共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考虑体现特色的个性,使得在保证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完成规定学分内“成色十足”的特色教育。为此,学校创新和优化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建了一套从专业、课程、教材到实践的培养特色人才的完整教学体系。

在专业上,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明确指导思想,优化专业布局,创建特色专业,形成专业特色。在课程上,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平台 模块”的人才培养、课程结构、特色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上,构建了由实验教学、专业实习、课外科技活动、课外社会活动、专业技能训练五位一体的强调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从教学内容、基地建设、项目选择等方面突出特色,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选择20余家质检系统单位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和合作单位,为学生尽早地直接参与质检业务实践创造条件。

此外,学校还实施了本—硕创新计划,设置了创新学分,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资助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立项,鼓励学生申请专利,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和自由探索,组织“3?15质量日”、“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化日”、“嘉量讲坛”、“启明论坛”、“翔宇论坛”等与办学特色相关的活动。

《科学时报》:中国计量学院学生目前整体的就业情况如何?为帮助本校学生就业,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实现专业与行业需要的对接?

林建忠:学生目前整体的就业情况令人满意,毕业生签约就业率和初次就业率多年来名列浙江省属普通非师范本科院校中的前五名。在《新中国高校毕业生薪资排行》中,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非“211工程”的“全国其他本科院校”中列第16位。

高校以专业教育为主线,而学生走上社会投入的是行业。专业依托的是科学性,强调的是系统性,行业则更多涉及实用性。两者之间若不能很好融合,将影响人才培养的成效。

由于学校在培养计划中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使得专业与行业能有机地融合,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地进入角色,为取得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我国计量、标准、质量行业的中坚力量。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中国计量学院毕业的学生对计量、标准、质量方面的问题更敏感、理解更到位、工作上手也更快。

计量文化“一丝不苟”

《科学时报》:中国计量学院充满浓厚的“计量文化”特色,学校很多建筑、道路都是以计量术语命名,但文化的范畴可能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实体上。您对于“计量文化”是如何理解的?在构建校园“计量文化”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当下国内大学校长关注的重要内容,您认为要如何去实施才能避免其停留于概念层面?

林建忠:大学文化提供着大学教育的精神养料,它是一种“无声教授”和“潜在课程”。中国计量学院除了建设具有共性的大学文化之外,还应该拥有独特的文化,这就是“计量、标准、质量”的文化,即在为人做事上“严谨计量、严格标准、追求质量”。

学校的校训“精思国计、细量民生”就很好地概括出了这种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它体现了中国计量学院师生员工以精思细量为根本要求的严谨态度,表达了学校师生员工以关注国计民生为己任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计量术语命名建筑物和道路,那只是计量文化可视化或者是物化的一个方面,是“形”的方面。而真正的计量文化具有更珍贵的潜在价值或者是“形而上”的方面。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由一定的“量”组成且通过“量”体现,计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定的过程。使计量结果尽可能地接近被测“量”的真值,是计量的目标。用标准衡量、以检测为准、凭数据说话,是计量的特点。“一丝不苟”是计量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计量文化的倡导不仅局限于中国计量学院,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社会上的急功近利之风盛行,要克服科研上学风不正的弊端,纠正教学上敷衍应付的倾向,除了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学术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恪守学术道德和师德的氛围、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律机制和学术管理体制之外,还要大力弘扬计量文化。

弘扬计量文化,一是要坚持尊重客观事实、客观现象、客观规律的唯物观,夯实对事实、现象、规律进行客观描述的素质基础;二是要加强标准、原则和规范意识,在教学、科研、学术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恪守律己向善的做人原则,遵循严谨求实的做事规范;三是要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中,提倡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工作态度。

总之,计量文化既在学校办学初期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多科性万人大学、培养适应国家质量振兴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实践中发挥了历史性、实质性的重要作用,也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创建国内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适应国家质量振兴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实践中发挥指导性、持续性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