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北大校长许智宏:在中国做校长"太累"

2017-10-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不进行改革,大学也会丧失活力"     <科学时报>:近年来,北大启动了许多先导性的改革,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您如何评价北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许智宏:北大的许多改革仍在进行之中,并在稳步推进.改革的方案需要不断改进,而改革成果的显现也需要时间.     比如,北大的人事改革,其目的不是为了裁减人员,而是为了促进人才培养,为了促进队伍的优化,以实现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理念.    北大本科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我们提出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分流培养.因

“不进行改革,大学也会丧失活力”     《科学时报》:近年来,北大启动了许多先导性的改革,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您如何评价北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许智宏:北大的许多改革仍在进行之中,并在稳步推进。

改革的方案需要不断改进,而改革成果的显现也需要时间。     比如,北大的人事改革,其目的不是为了裁减人员,而是为了促进人才培养,为了促进队伍的优化,以实现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理念。

    北大本科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我们提出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分流培养、因材施教”16字方针也已广为接受。

比如说北大元培班,是本科生教改的一种尝试。“元培计划”及以此为目标的教改,允许学生在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校与专业,培养兴趣,并结合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和发展方向。

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有比较宽的学科基础,较为牢固的专业精神。目前,元培班学生基本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术志向选择了专业,绝大部分满足了志愿。

    我们一位元培班的女生,进入学校后发觉自己对理工科比较感兴趣,于是她从文科转到了生命科学,但她后来发现生命科学也不是她的兴趣,于是她又转到了环境科学。这位学生目前在环境科学方面学业优异。

我们应让学生学会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的能力选择专业。我们认为,学生的兴趣与国家需要是不矛盾的。     我刚到北大时,正是世纪之交。

不进行改革,大学也会丧失活力。北大只是抓住了改革的时机,不失时机地推进了改革,虽然许多改革制度还不完善,但可以在逐步推进过程中完善它。而如果在适当的时候不及时推进改革,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

    但一个政策一旦出台了,就不能老变,改革不可能每年都要有新措施。任何工作都有延续性,需要不断改善。改革不可能是激进的,过于激进的改革,是会翻船的。

    《科学时报》:近期有人提出取消中国科学院,把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并入大学。您既担任过中科院的领导,现在又是北京大学的校长,您对此有何看法?     许智宏:我不同意取消中科院这种简单的提法。

中国科学院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在我国长期的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中科院起到了很大作用。建国初期,为建立中科院研究所,国内大学抽调了很多力量,这是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决定的。

    问题在于,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科研脱节,很多大学主要是教学,并不承担科研项目。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研究型大学的投入,这一方面促进了高校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事实上,除了中科院的研究所外,国内还有其他许多研究院所,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等。

目前,应该探讨如何形成机制,使这两部分力量加强合作,协调互补。     在中科院的知识创新三期工程中,也提出了应该加强与大学的合作,比如设立联合实验室等。

除了现有的研究所,应更多地与大学开展合作。我记得在我离开中科院领导岗位时也提出,希望中科院新建的研究所、实验室,更多地考虑建在大学里面或在大学附近,以便促进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目前,北大与中科院化学所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已经联合成立了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而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就是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物理所与北大、清华合作共建的。北大天文系的建设也得到了国家天文台的大力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