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明头发 智慧学习迸发创新意识——访我国反导试验专家陈德明

2017-07-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地图对陈德明来说,是科研攻关不可或缺的"工具".王泗江 摄为攻克某任务难题,陈德明正在翻阅大量相关技术文献.李玉建摄(海峡之声网7月24日讯

地图对陈德明来说,是科研攻关不可或缺的“工具”。王泗江 摄

为攻克某任务难题,陈德明正在翻阅大量相关技术文献。李玉建摄

(海峡之声网7月24日讯(记者 何燕 张钰曼 宗兆盾 赵金龙 梁景创 许京木 俞嘉)

在我国西北某基地的历史展览馆中央,矗立着一枚枚导弹模型,模型旁“大漠雄风”4个大字遒劲有力、引人注目。这些都是这支被称为“英雄部队”的队伍的历史缩影,这些都见证着大漠靶场军人为铸造国之利器而付出的努力和辛劳。

在这支队伍里,有着众多的优秀科研人员,这其中有一位特别突出,他入伍26年来,长期从事导弹武器试验工作。对学习,孜孜不倦;对工作近乎痴狂;对名利,淡漠如菊,潜心追踪世界军事高科技发展前沿,为国家铸造和平之盾。他就是人称“陈铁人”的戈壁军人——陈德明。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书写我们自己的履历,这个履历是刻在我们心上的!”,这是陈德明研究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到:他的这句人生不仅仅只是刻在了心上,更是实实在在地落在了实处。

提起陈德明,研究团队里的成员几乎都是一个评价——陈铁人爱学习、擅创新。2014年1月,基地组织优秀科级干部赴海南疗养,离开了试验台的陈德明在海南却把自己闷在了屋子里,看书学习浏览国内外军事动态,视美景如无物。

熟悉他的同事们说,这简直再正常不过了,高级工程师刘国良告诉我们,刚来基地的时候,他们曾经常一同去北京培训,那时候的陈德明就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补充知识上。“那段时间,他感觉在知识结构方面有需要补充的地方,他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到书店,当时西单那有个书店,是比较大的。

周末的时候,我们这些人经常到故宫、天安门、长城这些地方去放松一下,适当调整一下。那段时间,德明没和我们一起,他更多时间都用在泡书店、看书、学知识,他把整个精力都用在学习上面。”

爱学习,已经成了陈德明的标志,高级工程师伞景辉告诉我们,经常晚上路过陈德明家的楼下,即便很晚了,书房的灯也是亮着的。

学习,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打破不合时宜老框框,树立与时俱新观念的过程;而正是因为有不断学习,不停汲取新知识为基础,带动了陈德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能力,激发出他的创新意识。

伞景辉在谈到陈德明的创新精神时,这样评价道:“他很有前瞻性,实际上我觉得这种前瞻性也是一种开放性,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特质,所以同志们,包括上级领导机关的同志们,一旦遇到什么急难险重的工作,总是第一时间先想到他。”

2002年,基地筹划组建一个试验总体室,这个试验总体室承担着整个基地技术建设发展规划和基地重大科研实验任务的跨系统的技术协调工作,这对于基地来讲是影响着基地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一件大事。考虑到这个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探索性和开放性,必须找到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来承担这个重任。最后这个任务的重担自然而然的落到了陈德明的肩上,陈德明不负众望,带领大家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试验总体室的基本框架搭建出来了。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国用“爱国者”导弹成功拦截了伊拉克“飞毛腿”导弹,让世界第一次见到了反导武器的威力。11年后,世界军事变革让“反导”这个字眼再一次牵动世人的神经。陈德明敏锐的意识到,如果不把反导加紧搞出来,将来就只能被动挨打。

“反导研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意味着我们国家从此最直接地掌握了这一项军事领域中非常复杂非常先进的战略高级储备。可以在作战中增加对方评估的难度和反击的可能性,是一项战略性的技术。”

从那时起,陈德明带领团队开始搜集整理相关技术文献,并自主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两年后,国家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靶场选址论证工作历史性地落在了陈德明肩上。他带领团队先后比较论证了5种布局模式,不仅拿出了《靶场建设总体技术方案》,还创造性提出了“构建一个体系,形成两种能力,突破,三项关键技术”的靶场建设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我国开展反导靶场论证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技术性支持。

陈德明常说,创新没有休止符,自己很庆幸,能赶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并在这个时代做出自己的努力。针对导弹武器试验靶场测量数据实时利用率低的问题,他创造性的研究提出了基于独立测元的自由融合技术,为充分使用靶场实时测量数据提供了技术基础;为适应反导作战需求,他几年前就开始研究群目标定轨预报技术,为解决导弹群目标的定轨预报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这一项项创新成果,为大国长剑飞得更远、国之重器打得更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一个个导弹方队浩浩荡荡驶过天安门广场,看着这一枚枚自己参与试验定型的“中国制造”行进过广场,接受着国家和人民的检阅时,陈德明说,自己格外的激动。“我想很多人都非常激动吧,那不仅是我,因为有很多东西参与过定型,为它付出过巨大的心血,看到它会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时隔一年,谈及当时的心情,陈德明仍然难以抑制自己那种激动自豪的心情,“你看到它,不管展示的是多么(宏伟)的一个场面,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当时最艰难的那段时候,做的真是不容易,当时那个坎我怎么就迈过去了,所以会觉得特别的激动。有的时候甚至想打个电话,给有些朋友、有些同事,甚至有想把以前与它相关的那些故事又讲一遍的那种冲动。

26年,从对导弹武器试验一无所知,到成长为总体技术专家,再到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陈德明一直在倾力打造“国之利剑”,铸造和平盾牌的路上,砥砺前行。正如他一直说的那样: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书写我们自己的履历,这个履历是刻在我们心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