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院士家族 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专家——李德毅院士

2018-02-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德毅,中国工程院士.博士生导师,1944年11月生于江苏省泰县(今姜堰市),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计算机工程和人工

李德毅,中国工程院士、博士生导师,1944年11月生于江苏省泰县(今姜堰市),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博士学位。目前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研究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语言信息工程中心首席科学顾问。

长期从事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学术研究。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方法,1985年获得国际IEEE总部授予的计算机和控制类最佳学术成果奖;1999年攻克世界难题三级倒立摆动平衡问题,获得世界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杰出论文奖。

出版英文专著2本,全世界发行,被译成日文版;主编技术丛书6本,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部分被SCI等国际三大索引收录并被上百人次引用;先后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讲学。

在数据挖掘和信息安全方面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和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34名。先后获得2项国际学术成就奖、15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990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李德毅院士在成都军区通信骨干集训中进行现场指导

附一:李德毅:院士不想当“花瓶”

●本报记者 钱晓虎

出席今年“两会”的两院院士共有153名。与会期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可以在自己精通和关注的领域提出见解与看法,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这令他们感到非常振奋。军队政协委员、总参某研究所副所长李德毅院士告诉记者,如何有效发挥院士群体这一重要智力资源的作用,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是终身荣誉。两院院士现在总共才1000多名。人们仰慕院士,称颂院士。“这是好事,说明全社会对院士群体的重视,但好事做过了头,往往适得其反。”李德毅院士说。

李德毅委员是计算机指挥自动化领域的专家,他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批评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活动为了显示档次,都喜欢请院士参加。这些邀请有的是合适的,有的并不合适。比如,有些大会请来院士坐主席台,是让大家见见面;颁奖会上请院士给获奖者发个奖,让群众鼓鼓掌,是为了提高品位;新闻发布会上让记者扫一下镜头,联谊会上与一些不相识的人轮流照照相等等,都是迎来送往,装装门面,像一只花瓶,被任意摆布,供人观赏,并没有什么实效。

李德毅说,院士要做具体的研究、教学或工程管理工作,要追踪科技前沿,著书立说,还要带好学术梯队。对他们来说,精力有限,时间更是宝贵。希望全社会来爱护院士,留给他们更多的支配时间,真正体现十六大提出的“四个尊重 ”。

“平心而论,我们‘院士’的称号上凝聚着无数前辈和同事们的辛勤劳动,凝聚着我们民族发展与进步的希望,我们倍感责任重大。”李德毅告诉记者,他准备就此写一件提案,以引起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重视。(解放军报 2003年03月11日)

附二:

未来战争:打“兵力”更打“指挥”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指挥自动化专家李德毅少将

本报特约记者建云

指挥自动化已经成为各**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挥自动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支军队现代作战能力的重要尺度。为了解我军指挥自动化的情况,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指挥自动化专家李德毅少将。

记者:能否谈谈当前我军指挥自动化的建设重点和发展趋势?

李院士: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未来作战中的战争观念、武器装备、作战样式、战场空间、作战编成和指挥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战争胜负已经不再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多少为标准,而是以使作战对象失去了多少战斗能力为标准。

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战争由过去主要打“兵力”、打“指挥”、打“钢铁”逐步过渡到既打“兵力”更打“指挥”、既打“前线”更打“纵深”、既打“钢铁”更打“硅片”,“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成为战争制胜的更高境界。

当今的指挥员如果不懂得使用指挥自动化系统,就像过去战争年代的指挥员不懂得如何打电话、如何使用望远镜、如何看作战地图一样,是不可思议的。指挥自动化系统,不仅是传统战争中军事力量的倍增器,更是信息战中的重要武器。

现代战争是双方军事实力的整体对抗,这种整体对抗的基本体现就是依靠指挥自动化这一现代化手段。因此,指挥自动化系统一体化建设水平,将对战争的胜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美军在C3I系统建设初期,军兵种各自为战,战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困难,有过深刻的教训。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也有标准不统一、接口不一致、引进不配套等现象。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记者:我军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是不是比美国和俄罗斯落后?

李院士:我军的指挥自动化系统起步并不晚,但是目前比美国、俄罗斯要落后一点。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目前还存在综合一体化程度低、预警探测能力弱、安全防护措施少、实时控制能力差、与主战武器系统不配套等方面的问题。当然,我军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先进的方面,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的科技练兵和作战模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当前,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已经不再是单一兵器的对抗,也不大可能是单一兵种力量的独立作战行动,更多地呈现为体系对体系的对抗,诸兵种合同作战、诸军种联合作战日益突出,这就对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同军兵种之间的一个联合作战的问题,对各**队都是一个大课题。军兵种之间在作战行动中要做到互不妨碍都不容易。因此,要特别注意指挥自动化系统配套发展。当我们在研制或引进先进飞机时,如果没有配套的指挥系统,没有相应的指挥素质,那么这些先进飞机的“先进”程度将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