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明大漠中书写人生 陈德明:大漠中书写反导人生

2017-11-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德明(右)在给年轻科技干部讲解某型任务参试设备性能■第二看台26年前,当北上的列车缓缓驶入西北大漠,看着窗外满眼的戈壁滩与零星的骆驼刺,2

陈德明(右)在给年轻科技干部讲解某型任务参试设备性能

■第二看台

26年前,当北上的列车缓缓驶入西北大漠,看着窗外满眼的戈壁滩与零星的骆驼刺,23岁的陈德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毕业选择会成为毕生的梦想与追求。

26年后,作为西北某基地研究员、国家863计划某专家组副组长、我国著名反导试验专家,49岁的陈德明在这片神圣又神秘的大漠里书写出枝繁叶茂的反导人生,唱响了催人奋进的强军战歌。

一入大漠献终身

1990年7月26日,一位年轻人出现在西北某基地新学员临时报到处。

刚从国防科技大学航天动力学与飞行试验专业毕业的陈德明,婉拒了导师要他留校工作的好意,来到西北大漠。

陈德明报到的第二天,领导让他计算“任务窗口”,可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任务窗口”。从那一刻起,他憋足了劲儿,看专业书籍,向老专家请教,满脑子装的都是测试数据与飞行曲线。一个月后,他不仅独立计算出“任务窗口”,还根据试验任务中发现的问题,撰写了一篇科技论文。

此后,陈德明就像一只遨游在海里的鱼,尽情享受着导弹试验带来的乐趣。

从某型号导弹定型试验到反导靶场试验技术验证,从定位某型导弹弹头到估算导弹残骸分布区域,26年来,陈德明参与执行数百发导弹武器飞行试验任务,牵头完成“反导靶场试验技术”等10多个重大研究项目,为加快我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提升新质作战能力作出突出贡献。

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授权国防专利10项,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一遇导弹忘所有

熟悉陈德明的人都知道他有个绰号叫“陈铁人”。“他就是典型的工作狂,干起活来不要命。”基地高级工程师张建勋说。

陈德明不打牌、不下棋,偶尔抽空陪妻子散散步。一年365天,他很少过双休日,甚至连春节都不休息。专注于试验研究中的他常常忘了时间,吃饭、睡觉都常常忘记。他的手机闹钟定在晚上十一点半,目的是提醒自己该回家休息了。有时“一不小心”工作到天亮,又接着开会参加任务,以至于近在咫尺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是在基地还是出差了。妻子马丽曾开玩笑说:“陈德明的妻子应该姓‘导’名‘弹’。”

2003年的一天,已经怀孕的马丽突然发烧,体温一度超过39摄氏度。陈德明从试验一线返回家,把妻子送到了医院。由于第二天要参加一个导弹试验鉴定方面的重要会议,他只待到凌晨4点,就匆匆返回了办公室。

随后的一周,陈德明忙得像个陀螺,白天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妻子。出院那天,陈德明提前安排好工作,来到医院为妻子办理手续,但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缴费结算窗口。

见丈夫如此“木讷”,马丽既气愤又心疼,嗔怪地说:“你娶我干吗?干脆娶办公室算了!”

一见名利就“缩头”

在陈德明的世界里,没有“名利”二字。

“作为科研人员,如果总盯着权力,科研的大门早晚会对我们关闭;如果总是瞄着利益,就不可能取得大成果。”陈德明认为,搞科研的人,只有心无杂念、远离功名,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干上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才可能有所成就。

从2003年到2008年,想要专心进行学术研究的陈德明3次辞掉主任的行政职务。在他眼中,待遇、荣誉都不足以与他的导弹武器试验事业相提并论。单位分房子、立功受奖、休假疗养,陈德明都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

投身导弹武器试验事业以来,陈德明牵头和参与了几十项重大课题研究,却从来没有在“别人”的科研成果上挂过名。有一次,上级把一项重要研制任务交给了陈德明所在的团队。

为了培养锻炼年轻人,陈德明让工程师赵海龙牵头负责这项工作。赵海龙压力很大,几次提出请陈德明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自己做一些辅助性的编程工作。陈德明鼓励他:“你尽管去做,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我帮你解决。”在陈德明手把手的帮助下,几个月后,这项工作顺利完成。最后申报成果时,课题组的同志一致推选陈德明为项目第一完成人,但他不同意,坚决去掉了自己的名字。

多年来,陈德明面临许多不同的选择。2010年,国内某知名大学盛情邀请他去一所学院当教授,并许以优厚的科研和生活待遇。那段时间,北京也有6家军内外科研院所,热情地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有人猜测,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这里的荒漠太无奈,陈德明还能留下来吗?

陈德明一一婉拒:“我的价值在大漠、在靶场,这里有我施展才华的舞台,这里有我一生最大的梦想和追求。踏上这片热土,我就从未想过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