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森马 “高铁第一人”张曙光落马

2017-08-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曙光将这种谈判格局称为"战略买家"策略,"我方在谈判桌上以二对四,这样就集中了中国铁路市场的整体优势,始终牢牢掌握着博弈主动权."尽管有谈

张曙光将这种谈判格局称为“战略买家”策略,“我方在谈判桌上以二对四,这样就集中了中国铁路市场的整体优势,始终牢牢掌握着博弈主动权。”

尽管有谈判优势,但张曙光用行政手段将其他中小机车制造企业排除在外的做法,在业内颇有争议。

在铁道部系统中,分管运输局的张曙光是实权派。据官方网站描述,铁道部运输局主要负责运输设备新技术、新产品试制、审定和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以及大中型建设、改造项目的设计鉴定和验收的有关工作。此外,该局下属的装备处是专门负责铁路装备购买和招投标。

四方“平衡”

用一道大墙把国内所有资源严密地围了起来,只给外方留一个小门

张曙光在业内又有“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奠基人”之名。记者在学术期刊网站的检索结果显示,张在2007年之前只发表过两篇学术论文。而2007年至今,即张任职运输局局长之后,发表了近10篇论文,其中多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科研开发等项目支持。这更加扩大了张曙光在高铁技术引进时的话语权。

2003年9月,以铁道部高速办、科技司、运输局装备部等部门的研讨会为起点,在高铁建设中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成为主流意见。2004年、2005年先后两次进行招投标,分别引进过200km/h动车组和300km/h以上高速动车组。

一位参与竞标的人士暗示,当时入选的四家企业都在不同层面找到了铁道部相关负责人进行游说和公关,“最终入选的四家其实是一个平衡的结果”。

据新华社报道,2004年8月27日,评标委员会依据评标办法,经过综合评审,中国北方铁路机车车辆集团所属的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作)、中国南方铁路机车车辆集团公司所属的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合作)、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在青岛的合资企业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BSP公司三家企业中标。

由于西门子对高铁技术转让开出了天价:每列原型车价格3.5亿人民币,技术转让费3.9亿欧元。张曙光对西门子方面说,如果技术转让费不降到1.5亿欧元以下,原型车单车价格不降到2.5亿人民币以下,肯定出局。

其后,西门子股票狂跌,总裁引咎辞职,谈判团队集体撤职。

而主持整个谈判的张曙光形容这是“用一道大墙把国内所有资源严密地围了起来,只给外方留一个小门”。

2005年3月,铁道部宣布引进300km/h动车组用于京津城际高铁项目,该消息宣布的第二天,曾错失2004年订单的西门子交通技术集团副总裁赛恩斯,立即表达了向中国转让高速铁路相关技术的意愿。

不过此次招标并未公开发布招标公告。直到2006年初,铁道部运输局有关官员透露,动车组第二次招标采购已经取得成功。川崎重工、阿尔斯通、庞巴迪、西门子四家外资高铁巨头以与中国南车、北车下属的四家装备企业合作的方式中标。

此次西门子将原型车每列价格降到2.5亿元人民币,还以8000万欧元的低价转让了关键技术。

据当时一家中标单位人士透露,西门子压低价格的策略,给其他三家公司带来了很大压力,一方面“各方利益进行了重新分配”,另一方面最终整体价格被压低。

在人民日报刊发的《穿越梦幻的时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一文中,张曙光的说法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策略,仅这一个项目,总共60列车,算下来以后,我们节省了大约90亿人民币的采购成本。”

目前尚难判断"市场换取技术"这一策略的优劣,但以北车和南车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既学到了技术也收获了大批订单,而以西门子为首的外资高铁企业得以进入中国市场。

当年的高铁招投标往事已矣,作为高铁技术引进的首席谈判代表,张曙光如何左右局势甚或从中牟利,将随着纪检部门的调查逐步揭开,本报也将持续关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