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先生与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

2019-04-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提到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人们必然首先想到的是蒋兆和先生的代表作——<流民图>,就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和卞梁的象征,<流民图>是黑暗的旧中国的缩影.回顾蒋先生所生活的年代,那个时代不是轻歌漫舞.小红低唱我吹萧的年代,而是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苦难的年代,也是中华民族奋起反侵略,反封建,走向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年代,蒋先生以他的<流民图>真实地描绘了那一时代处在水深火热深渊之中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形象,为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留下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蒋兆和

提到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人们必然首先想到的是蒋兆和先生的代表作——《流民图》,就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和卞梁的象征,《流民图》是黑暗的旧中国的缩影。回顾蒋先生所生活的年代,那个时代不是轻歌漫舞、小红低唱我吹萧的年代,而是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苦难的年代,也是中华民族奋起反侵略,反封建,走向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年代,蒋先生以他的《流民图》真实地描绘了那一时代处在水深火热深渊之中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形象,为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留下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

蒋兆和先生与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

艺术,从来就不可能是完全脱离社会、脱离人而孤立存在的精神产品,历来优秀的文学艺术家几乎都全身心地投入了与国家、与民族命运相关连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也必然从他们的作品中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和社会发展的趋向。

蒋兆和先生与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

历史上象屈原、杜甫和辛弃疾这样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之所以受到后人的敬重,除了因为他们在艺术上卓有成就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他们的艺术作品在内容上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道出了人民的疾苦和心声。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中国文坛上出现了鲁迅、巴金、夏衍等一批先进的文艺家,他们以犀利的笔锋讨伐了黑暗的旧中国,以高亢的"呐喊"唤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徐悲鸿先生也用历史典故《愚公移山》等题材作中国人物画,用以激励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恒心,团结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浸略。

而蒋先生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他在l942一l943年创作的中国人物画《流民图》最直接、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下,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苦难景象,在题材内容上,首先将劳苦大众作为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主体,这是史无前例的。

时过半个世纪,看到这张画,至今依然会令人不能平静,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几乎央及中国每一家老百姓。蒙受战争破害的不仅是我们的前辈,甚至也包括我们这一代人,而这张画却是为苦难的下层人,如无家可归的农民、小商贩、乞讨者、道旁的饿殍、伤兵、卖儿女者,沦为娼妓的良家妇女以及无以施展才华无以生存的教书先生等人作血和泪控诉的一张画,也是中国人物画首次为他们树碑立传,作为妙为俏描绘的肖像画。

看到这张画,不由然令我们联想起唐朝诗人杜甫的《兵车行》的悲壮画面,《流民图》不仅用视觉的形象语言表达了近乎《兵车行》的内涵。

而且令人对那种骨肉离散的痛苦,有撕心裂肺的体验,画面上人们在苦海无边的黑暗中挣扎着、期待着......我们几乎可以从画面上那些流离失学、饥寒交迫的少年儿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引起我们对本世纪中期以前的这段历史作无限的哀思和感伤的回顾。

《流民图》是一幅涵盖社会内容比较宽也比较深的巨制,因而它也是一幅有份量的历史图卷,因可以认为《流民图》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兵车行》......由于它的历史份量,由于它首先在中国人物画上开创了以劳苦大众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新纪元,以至于使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光辉和位置。

蒋兆和先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首先是因为他在精神上与劳苦大众为伍,与人民休戚相关。1941年他在自己的画册自序中写道"识我者皆天下穷人,唯我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这是那个时代一切正直艺术家的心声。站在撼人肺腑的巨作之前,我们无法首先欣赏它的笔墨意趣和素描美,而只能全身心地领略作品的精神,因为他的画决无娇揉造作和无病呻呤之态。

就象电影《渡江侦察记》第一次拍摄的比较真切,后来拍摄这部影片比较注重形式和技巧,内容就显得缺少时代感。

这是因为在深重的民族苦难面前,画家个人的名利得失早已置之度外。所以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主张,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他不仅是站在"同情者"的立场来描绘现实。某种意义上,他也是生活于渺渺人群中,不得已而挣扎于社会之上,如同他画面上翘首以待的知识分子一样,那也是画家身在人群中的写照。

所以画家笔下的人物决非是单纯的"模特"所能代替。而重要的是那些时时浮现在画家脑海中的、生活中间活生生的人。

蒋先生笔下的人物如《街头叫苦》者,虽然没有文化,但很朴实、很美,很不象今天的某些画家夸张他们的"丑陋"和"愚昧"。画家决不以写苦为时髦,而是真诚地、朴素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主人公。也是在这个前提下,他自然而然处理了作品中的形与象的关系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作品中内容与形式和形和神的辩证继往统一,相辅相成的问题就变成水到渠成,迎韧而解的问题了。

然而艺术作品毕竟不是生活。它的产生离不开艺术家呕心沥血的创造过程,蒋兆和先生的艺术观念用自己的话说是"不摹古人,不学时尚。师我者万物之形体,惠我者世间之人情,感于中形于外......笔尖毫底自然成技,独立一格,不类中西"处在蒋先生生活的年代,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在表现黑暗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时,已经显得非常地不得力。

仅管明清以来西洋画传入,给中国人物画带来一股冲击,使中国人物画在原来的单线、略有凹凸晕染的画法中融进了西洋画的解剖和结构,但它取消了阴影和减弱了明暗。

画坛上相应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画家如曾鲸、任伯年、徐悲鸿,但是在此前,人物画所描绘的对象基本上尚在文人雅士或帝王将相的范围,很少描绘下层的劳苦大众,当蒲洒飘逸的线条落在流离失所的劳苦者身上时,显得十分地不协调,生活迫使蒋先生在艺术上要大胆变革,走一条与前人不同的路,面对筋骨突起的农民,街头叫卖者,不采取结构和光影的刻划,就无法深刻地表现这一庞大劳动者人群的特殊形象,不发挥中国笔墨的枯湿浓淡的常处,就难以恰到好处地用线勾画形容憔悴、衣衫褴褛者的精神面貌。

同是劳动者的人群,蒋先生对老者和男牲却用了粗壮甚致是粗造而又极富韵律美的线条来表达他们的凹凸和结构。对卖花的少女和流浪儿童却采用了平缓和劲细的线来勾画他们娟秀和稚嫩的气质,透过略带起伏的线和微少的皴擦,使我们可以体味到孩子们凄苦的生活和苍白的脸......

由于蒋先生有十分雄厚的素描造型能力,又深暗中国人物画的优良传统,进而采取兼收并蓄的作法,在以线为主的造型方法中,融进西方的明暗和阴影,使得中国人物画不仅为广大的中国人能接受,而且也为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的新生和发展注进了勃勃的生机。

从《流民图》看蒋兆和先生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总括有如下三方面的贡献:一、蒋兆和先生在中国人物的题材内容上,首先将劳苦大众作为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主体,开创了表现劳苦大众的新纪元。二、蒋兆和先生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表明内容与形式,形与神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三、引进西画的结构与明暗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国》问世至今已过去半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和检验,我们发现蒋先生所创造的新型人物画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一、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为代表的院校人物画教学基本上是从五十年代以来,一直以蒋兆和先生所创造的人物画教学法为人物画基本功训练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五、六十年代以来,各院校培养的一大批人物画家,继承了蒋先生的业绩,将中国人物画推进到更加丰富多彩的层面上,特别是表现有份量的社会题材和英雄人物形象,工人、农民形象方面,取得了本世纪中国人物画的丰硕成果。

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中国人物画又有了新的蓬勃发展。它出现了向传统、向民间、向现代、向工艺美术装饰造型广泛吸取营养的新局面。出现了众多的面貌和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且大多变形,但它们决不是在单纯传统中国人物画的基础上演变,而是在明清以来,特别是蒋先生所开创的兼收并蓄的新人物画的基础上的发展。

反过来说,否定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就否定了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人物画,因为没有《流民国》这一时期中国人物画就成为一片空白。

蒋兆和先生的人物画是时代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产生的新事物。它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作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它也必将对未来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物画继续发挥它的深远影响。作为聆听过他教诲的学生,我希望通过这次记念活动,能很好地总结整理蒋兆和先生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并使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