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旦宅国画人物欣赏 如何进入近现代中国人物画欣赏

2018-0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如何进入近现代中国人物画欣赏▲关山月这幅作品表现的是疍家的艰苦生活,人物造型也许并不完美,但是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黄少强笔下卖包点的妇女,体现了岭南生

原标题:如何进入近现代中国人物画欣赏

▲关山月这幅作品表现的是疍家的艰苦生活,人物造型也许并不完美,但是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

黄少强笔下卖包点的妇女,体现了岭南生活的细节,这也是以前的画家不会去画的。陈志云说,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设色很高雅,“虽然画底层人物,还是保持了文人画的设色。”

海派人物画比较注重笔墨趣味,在建国前上海地区的连环画创作发达,程十发、刘旦宅等画家都是从连环画进入到人物画创作。陈志云说,近年来刘旦宅的历史人物画比较常见,而早年他画的现实人物作品,面世比较少。“虽然同样是表现政治题材,他的表现角度就很甜美亲切,他表现国庆题材,画的是小孩在灯笼下面做手工,到今天仍然让人们觉得很能接受。这种连环画家的身份显露在他的作品之中。”

那个年代也有一部分人物画家还是走回了写意人物的路子,这张李可染的人物画,继承了齐白石写意的方向,但也出现了阴影、立体感,和齐白石又有所不同。

从这张黄少强作品的局部图能够看到,他在传统笔墨上的功力。“他的特点是选取的题材都是过去没有人画的,比如这幅画画的是凿碑的工人。从笔墨上看,他把人物放大,人物造型方面受到西方影响,有透视有前、远景,但是调子很中国化。”陈志云说。

在近年的中国艺术市场上,近现代名家画作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的热点,如李可染、黄胄等画家的作品表现出色,但许多观众对20世纪中国画名家的作品并不了解。到底该如何认识和欣赏现代美术作品呢?它们好在哪里?普通观众应该如何进入人物画的欣赏?正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览的“民生·再现——院藏人物画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品读的契机。

20世纪人物画成就超越前人

中国画历史悠久成绩璀璨,然而从人物画这个角度来看,20世纪画家的作品却从题材和技法上都超越前人,具有独特的意义。

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介绍,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很多进步的艺术家坚持“为民写真”的艺术理想。他们关注民生疾苦,以底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突破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题材范畴,而且在技法上大胆创新,融合东、西洋绘画技法,为日后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文艺为工农兵与政治服务的需要,人物画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近代画家不同,这批现代画家大多在美术院校里得到过系统的训练,熟习西方素描和速写技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水墨、借鉴传统的工笔画、年画技法,塑造的人物造型更加生动准确,而又不失中国画的笔情墨趣。

“不仅在题材上前人所未见,而且困扰传统中国画家的人物造型写实性问题,也在他们的努力下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他们再次把中国人物画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其艺术理念和经验对当代画坛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陈伟安说。

艺博院陈列研究部主任陈志云介绍,此次展览意义深远,展出的作品只是院藏作品很小的一部分,今后,20世纪中国画名家系列展将不断推出精品画作,让观众大饱眼福。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访谈

他们结合了美术史上最好的资源

信息时报:许多观众在看上世纪前期的现代人物画的时候,会觉得,似乎画面表现力并不比今天的当代人物画家的作品强烈,“没那么好看”。对于这些观众来说,应该如何进入现代人物画家的作品呢?

陈志云:这主要是因为当代画家追求的发展方向不同。许多当代人物画尺幅会很大,强调视觉冲击力,与过去的人物画有显著的不同,但那个时代的画家的笔情墨趣,那种韵味,设色的高雅,是当代的画家未必做得到的,因为他们学习的背景已经不一样了。

当代人物画家更加偏重于色彩、结构、观念、视觉震撼这些方面,而那一代画家刚好是承上启下,他们还有机会接触到传统笔墨的学养熏陶,又有机会接触到西洋写实绘画去汲取养分,虽然在这种结合的过程中,他们也在探索,也有个成熟的过程,但我们可以说,他们呈现出来的已经是结合了中国画的美术史上最好的资源之后得到的最好成果。

信息时报:这个探索过程中留下的青涩痕迹,在此次展览中是否也有所体现呢?

陈志云:当然有。其实在这次展览中,有很多名家之前未曾展出过的作品,如李可染、黄胄、程十发、杨之光等,都有未曾与公众见面的作品这次拿出来了。我们既展出了非常重要的人物画家,如岭南的黄少强、方人定的作品,还有些名家,并不是以人物画见长的,比如陈树人、关山月,这次我们也展出了他们的人物画作品。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进步画家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生活,传统的山水和花鸟画更适宜于澄怀观道和怡情养性,只有人物画最能直观呈现现实的苦难,但是画家们在技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中国画的传统并不是写实的,尤其并不重视透视和严格的人体比例造型,他们必须转而从东洋或西洋的写实绘画中汲取养分,大胆创新,在这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过一些生硬拼接的作品,这次展览中有些作品就是他们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些不成熟的痕迹。

比如徐悲鸿画的这两个卖鹅的妇人,后面一人的造型比例上就有些不够准确;另一张关山月画的岭南疍家船娘水上生活的作品,人物造型也不是十分完美,但这些作品体现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敢于担当的良知,和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

这些不成熟的部分我们今天也值得珍视,正是有他们这个不成熟的过程,才有后面的辉煌成就。此外,我们还找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画家的一些素描稿、水彩稿,可以看到美术教育的“徐蒋体系”确立之后,画家们是如何将西洋画写生、造型的功底运用到中国画中来的。

信息时报:展览中可以看到,建国之后人物画的风格变化非常明显,造型更加准确,画面趋向精细。我们该如何欣赏这个时期的人物画?

陈志云:新中国成立后,人物画的创作指导思想转变为如何更好地为政治服务,艺术上的创新也是围绕此展开。如何提升造型的准确性,如何再现宏大的革命历史和人民的新生活就成了这一代画家共同关注的命题。当时形成了几个创作中心。

在京津地区,由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等建立起以西洋素描、速写观念运用笔墨的教学体系,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在上海地区,漫画、连环画起步早,很多画家都是从漫画、连环画转向人物画创作,海派艺术在人物画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积淀,使这一区域的人物画形成了注重笔墨趣味、造型典雅、雅俗共赏的特点。

西北地区的赵望云、黄胄等画家早年就以关注现实生活而著称,他们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和黄土高原人民为题材,形成了粗犷有力、奔放热烈的人物画风。

在岭南地区,岭南画派第二、三代画家成为人物画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秉承先驱们“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思想,在保留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大胆融合东、西洋绘画技法,创作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

有乜好睇?

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介绍,本次展览包括陈树人、黄少强、方人定、叶浅予、徐悲鸿、关山月、李可染、丰子恺、黄胄、刘仑、程十发、杨之光、刘旦宅、刘文西、刘济荣等十多位名家的40件作品,分关注民生及艺术再现两大部分。

其中,叶浅予新捐赠的作品,李可染、黄胄、程十发、杨之光等未曾展出过作品均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丰子恺《三杯不记主人谁》体现了丰子恺典型的艺术思想和画风;叶浅予的三幅作品正好体现了叶浅予在50年代画风转变的过程;还有程十发在巅峰时期的三幅力作,均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取得的辉煌成就。

知识储备

怎么欣赏人物画?

●了解时代背景,包括艺术家的刻画内容所体现出的情怀、作品在艺术家全部作品中的地位以及同时代艺术家技法上的沿袭与创新。

●观赏人物造型,包括造型的准确或夸张,以及带有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烙印的部分。

●欣赏笔墨情趣,包括线条书写方式的传承,写实作品的细腻或写意作品的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