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夫曼剧场 剧场:blog的戈夫曼式解读(下)

2018-02-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一周真是不一般得忙,赶了两份稿子(其中一篇很长),备了两次各三个小时的课(还得用英语上),又处理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琐事,这篇关于戈夫曼剧场理论的blog解读的收

这一周真是不一般得忙,赶了两份稿子(其中一篇很长),备了两次各三个小时的课(还得用英语上),又处理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琐事,这篇关于戈夫曼剧场理论的blog解读的收尾,一直拖到现在。真是很不好意思。

剧场理论的重点是在前台,但也没有忽略后台(back stage)和舞台外(outside)。按照Goffman的说法,后台就是前台压抑的事实或各种非正式行动可能出现的地方,比如说演员的后台。顺便说一句,由于某种机缘,我倒是去过后台。那是一场话剧。话剧前台演员扮演的某个安静角色,和该演员在后台的手舞足蹈,让我当时形成了剧烈的反差。

舞台外是第三种领域,既非前台,也非后台。比如说,当你和你的朋友钻进出租车的时候,那个密闭的空间就有可能成为舞台外。大多数人会完全不顾忌出租车司机的存在而进行私密话题的讨论。所以,有时候出租车司机属于消息灵通人士也就不奇怪了。

前台也好后台也罢,包括舞台外,都不存在一个特定区域。在不同的互动中,这些东西都可以发生转化。演员们在后台进行互相交流,事实上,他们之间的互动已经变成了“前台”。如果你在出租车上和出租车司机猛侃,舞台外就也变成了前台。

blog是一种网络的我的存在,这一点我想已无异议。但它的现实存在,就是一种后台。blog的展现很有可能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但现实生活中他/她未必如此。可能每篇日志底下都来一段唐诗宋词,但现实中,这位风雅的人可能一句都背不出来。

按照中山大学程乐华老师的说法,blog是一种补充自我(也有可能是补偿自我),它是自我的另外一种实现方式:比如在上例中,我很希望我自己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人,但由于小时候太偷懒,只好在网络上完成这种心愿。

除了剧场之外,Goffman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污名”(stigma)。我们都需要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有些属于虚拟的社会认同,有些则是实际的。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Goffman所谓的污名。

有些污名是显而易见的(不名誉的污名),比如伟大的残疾人学者,但有些污名是不可见的(可不名誉的污名),比如这个伟大的残疾人学者是一个异装癖。事实上,剧场就是用来处理那些讯息以避免污名让观众知道。

而这个后者,我想,就是程乐华老师所称的补偿自我:现实生活中尽力扮演一个正常的丈夫角色,而在blog中(或者网络中),肆无忌惮地显示出他同性恋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