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的下场 胡乔木与乔冠华的重名趣事

2017-12-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位是有着"中共第一枝笔"之美誉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胡乔木,一位是有着"外交才子"美称的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和世界一流外交家乔冠华.这两位为世人所耳熟能详的中共才子,都深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赏识.毛泽东曾用"靠乔木,有饭吃"(杨尚昆:<我所知道的胡乔木>)来戏说过胡乔木的积累和才气,并用"可顶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来喻指乔冠华当年那一篇篇尖锐独到.文采飞扬并大有横扫千军之势的

一位是有着“中共第一枝笔”之美誉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胡乔木,一位是有着“外交才子”美称的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和世界一流外交家乔冠华。这两位为世人所耳熟能详的中共才子,都深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赏识。

毛泽东曾用“靠乔木,有饭吃”(杨尚昆:《我所知道的胡乔木》)来戏说过胡乔木的积累和才气,并用“可顶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来喻指乔冠华当年那一篇篇尖锐独到、文采飞扬并大有横扫千军之势的国际述评文章。

由于早年求学在外,两人虽为盐城同乡,彼此却无缘相识,是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让两位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相继步入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的清华园。于是,这两位同乡校友由相识到相知,从此结下深厚的革命友情。

然而,他们俩的早年生活却总是聚少离多,后来又长时间的失去了联系。未料想,天各一方的这两位当年的清华学子,竟不约而同地同时用起了“乔木”这个笔名。由此,他们便给日后中国的文坛和政坛留下了一段关于“乔木”重名的趣事佳话…… “南乔”与“北乔”   胡乔木(1912-1992),原名胡鼎新。

这位生于民国初年,一生都在追求真理,终生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并被胡绳誉为“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胡绳:《纪念胡乔木同志》),幼时却被他的小伙伴们戏称为“土包子”和“书痴子”。

说他“土”,是因为他总爱穿那一身黑色的粗布衣裳,不像一些富家子弟讲究穿着,喜爱翻新;称他“痴”,则是由于他读书过于用功,不但读老师教的书,还把父亲大量的藏书一本本地翻出来“啃”,常常是晚饭之后,一个人独坐在小油灯下入迷地翻看到深夜。

嗜书如命又酷爱读书的胡乔木,后来受父亲影响,逐渐养成了藏书的习惯。

于是,读书——藏书——读书,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 凭着自己的博学强记,胡乔木12岁考进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进入“正直向上,乐于求知”的中学时代;18岁步入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的清华大学,与先他一年入学却小他1岁的同乡青年乔冠华相识相知,并很快走上“红色”革命道路;20岁因故与乔冠华握别清华后,返回盐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与乔冠华的长兄乔冠军等一起,共同创办《海霞》、《文艺青年》等进步文艺刊物;21岁时因叛徒告密而离开家乡,经上海转赴浙江大学外语系读书,并继续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

1935年2月,被浙大开除的胡乔木自杭州来到上海后,与时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组织部部长的王翰(时名陈延庆,同为盐城籍青年,先后就读于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取得了联系,并经王的介绍重新加入中共,不久升任“社联”常委、宣传部长;同年10月,出任新成立的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简称“文总”)党团书记;次年2月,改任刚成立的中共江苏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江苏临委”)宣传部长。

1937年7月,胡乔木在冯雪峰的安排下由上海来到延安。从此,他将原名“胡鼎新”正式改成“乔木”。至于现名“胡乔木”,则是后来的事了。

改名,是那个特殊年代许多革命青年的一种时尚举动,以示告别旧我,焕然一新。“乔木”之名,显然是受《诗经·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的启示。乔,形容高大;乔木,就是高耸、挺拔的大树。

号角在前,光明在前,大时代在前。红色延安的红色青年,谁不希望自己能成为一株拔地擎天的栋梁之树?改了名的“乔木”不仅自己全身心地予以向往,后来竟然还动员起自己的妻子李桂英也改名“谷羽”。

“谷”,就是山谷;“羽”,就是鸟。鸟儿从深谷飞出,一翅落在高枝上——不正好象征着嫁给了他这个“乔木”吗! “乔木”来到延安后,先任安吴堡陕北战时青年训练班副主任,后调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教务长,主编中央青委机关刊物《中国青年》。

自此,“乔木”声名鹊起。“五四”运动20周年之际,毛泽东先写《五四运动》一文,继在抗大作《青年运动的方向》讲演。恰在此时,“乔木”也在延安复刊后的《中国青年》发表《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一文。

于是,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这件事上,胡乔木这个才子与毛泽东这一伟人竟“心有灵犀”地结下了缘份! 时隔不久,由于毛泽东十分赏识“乔木是个人才”,胡乔木一步跨进毛泽东的窑洞,正式出任毛泽东的秘书和中央政治局秘书,开始直接为党中央和中央最高领导人起草、修改和完善各类重要文件、决议、社论、政论、报告、讲话及重要纲领和重大宪法等,时间长达20多年,直至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从而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共第一枝笔”!

无独有偶,几乎就在胡乔木出任《中国青年》杂志主编,并为毛泽东赞赏“乔木是个人才”的同时,远在“世外桃园”的南国香港,亦有一支劲笔在以“乔木”这个笔名不辍笔耕。

他的那些既目光如炬、洞中肯綮,又文气淋漓、感性十足的,以剖析时局而独树一帜的国际述评文章,能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梳理得清楚了然,其笔之所触,入木三分,剔透清晰,读后令人荡气回肠。时有香港“三个半国际问题专家”之一称号的这个“乔木”,正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又一位盐城籍青年乔冠华。 乔冠华(19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