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沁园春雪 胡乔木之女:我的父亲写不出《沁园春 雪》

2017-10-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对于胡乔木来说,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成为毛泽东的秘书."我是1941年1月23日生于延安.我出生半个月左右,父亲就去给主席当秘书了."胡木英说.当时,胡乔木和夫人谷羽住在延安大砭沟的窑洞里,中共中央宣传部也在那里."父亲当时已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这一年2月上旬的一个清晨,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突然来到胡乔木所住的窑洞.王若飞对胡乔木说道:"毛主席那里缺人手,点名要你去他那里做秘书工作,同时兼任中央政治局的秘书."王若飞的话,完全出乎胡乔木

对于胡乔木来说,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成为毛泽东的秘书。

“我是1941年1月23日生于延安。我出生半个月左右,父亲就去给主席当秘书了。”胡木英说。

当时,胡乔木和夫人谷羽住在延安大砭沟的窑洞里,中共中央宣传部也在那里。“父亲当时已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这一年2月上旬的一个清晨,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突然来到胡乔木所住的窑洞。王若飞对胡乔木说道:“毛主席那里缺人手,点名要你去他那里做秘书工作,同时兼任中央政治局的秘书。”

王若飞的话,完全出乎胡乔木的意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毛泽东会调他当秘书。胡乔木思索了一下,说出了心中的顾虑:“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我从来没有做过秘书工作。”

王若飞为了打消胡乔木的顾虑,说出了毛泽东“点将”的原因:“你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陈伯达看了,很欣赏。于是,陈伯达将文章推荐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看后说,'乔木是个人才’。”

事实上,胡木英对父亲的延安时期知之甚少,一方面当时年纪小,一方面是父亲忙着工作,并不在家里待着,在家的时候就是写东西。

2、不到一周写成党史中的《史记》

1949年6月,毛泽东离开香山双清别墅进驻中南海丰泽园,作为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亦举家随之搬进中南海。

胡乔木虽然仍是毛泽东的秘书,但是工作内容却开始发生变化。胡乔木先后担任中宣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兼总编辑、新闻出版总署第一任署长,后又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

胡木英至今记得1954年的一天去毛泽东家看电影时的情景。“那天傍晚,家里的电话铃响了,父亲接电话才知道是主席打来的,邀父亲到他家看电影。父亲带上我去了丰泽园”。

胡木英跟父亲去毛泽东所在的丰润园“菊香书屋”看电影,这是仅有的一次,更多的时候是胡乔木接到电话后就去领任务。胡乔木参与了共和国成立之初几乎所有重要文献的起草和定稿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胡乔木的名著《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被称为党史中的《史记》。

这是在1951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前夕,胡乔木为中央写的一篇讲述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文章。由于胡乔木对党的30年的历史非常熟稔,这篇长文他只花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写成了。

杨尚昆(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回忆说,“主席看了十分满意,说不要作为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稿了,就以'胡乔木’署名发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3、文革时毛泽东探视后没再受迫害

1961年6月17日,胡乔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要求长期病休。

“父亲的患病和他的特殊工作状态有关。毛主席喜欢晚上工作,有些事想起来了,就一个电话把父亲召去。特别是后来,父亲神经衰弱,睡眠要靠安眠药,有时刚吃下安眠药,主席电话来了,又得把父亲弄醒。到主席那里常常是一谈两三个小时,谈完回来,却再也无法入睡了。”

胡乔木从而离开了党内的理论核心,因而也就未参与“文革”前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的起草和制定等工作。胡乔木幸运地没有卷入“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中去,“文革”后可以“旁观者情”的身份为毛泽东下结论。

然而,病休的胡乔木在“文革”初期还是受到了冲击。1967年1月开始胡乔木遭受了持续的揪斗、抄家以及肉体和精神折磨。直到1967年的“五一”才峰回路转。这一天,毛泽东突然提出要去看望胡乔木。

“五一看烟火,主席路过南长街来我家。那天晚上全家很兴奋地等着主席来,结果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张耀祠陪着主席,到我家一个常年不开的门前面按铃,因此最终就错过了。总理抓住这个机会,让中办下了个文,说以后不准揪斗胡乔木了,有问题在家里问。”胡木英回忆说。

4、“没读过四大名著,不算合格中国人”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趴在办公桌前,写呀、写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要人扶他半靠着坐起,伏在我们支在他面前的玻璃板上,颤颤抖抖地写出了向巴金祝寿的贺电。他一生到底写了多少文字,恐怕无法计算得出来了。

”胡木英回忆说,“我小时候不是特别爱学习。父亲也不要求我们拿什么第一,只要肯学就行了。只是有时间就向我们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和讲自然、历史等优秀科普类文学等作品。父亲从不干预我们看什么,就让我们多看书。”

胡乔木说,没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不能算是合格的中国人。他告诉女儿,“主席把《红楼梦》读了几十遍,对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和细节,都非常熟悉,常信手拈来其中的故事加强说服力”。

胡乔木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他把看书当做了最大的乐趣,读书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父亲的生活很简单,不工作的时候就看书,他看的书既多且杂,历史、自然、哲学、文学,古今中外的书都看,还有政治方面的书也看。父亲很少逛街,但特别喜欢去旧书店淘书,每次外出都带几摞书回来。他的藏书最后达到了4万余册。”

这些藏书一度成为负担。“文革”期间胡乔木从中南海搬出来,要找房子,他别的条件不要,只要书能装下来。后来费了好大劲,特意找了南长街123号的房子,那里有大房间,可以放书,为此还特意把地板加固,把书搬过去。

“他不健谈,不是很能聊天。如果能够跟我们聊天就是讲一些自然知识,比如看见树,就讲一下树的名字、特性,还有讲讲这些花叫什么,给我们增加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他不说话,那一定是在思考。虽然我们就在他身旁,却好像不存在一样。”

主席、总理都说过,“有乔木就有饭吃”

记者:有人说《沁园春?雪》是你父亲写的?

胡木英:不是。父亲没参加过长征,壮丽景观没经历过,这不是凭想象就能写出来的,而且按照父亲的性格,他不会写出主席那样的气魄。

记者:胡乔木被称为中共党内“四大笔杆子”之首,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胡木英:他在世时从来没人提。我也没听说过有这个说法。文革后邓小平提出,党内几十年文件都是通过胡乔木的手,他确实是党内第一支笔,因为对他这么多年的了解,还是用他合适。邓小平也有理由,因为过去毛主席、周总理都说过,“有乔木就有饭吃”,这就能写出东西。

记者:有人说你父亲给江青写过效忠信?

胡木英:他跟主席这么多年,对主席有很深的感情。主席去世后,他想最后与主席告别,四人帮不让去他。他就给江青写信,但江青还是拒绝了。“文革”后,这又成了他的罪状,被人抓住,说“你给江青写效忠信”,反对起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