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涅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2018-04-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近日读了<教学设计原理>,让我对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想从六个方面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加涅在第二章中提出

   近日读了《教学设计原理》,让我对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想从六个方面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加涅在第二章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

我曾经询问过好多师姐师哥,想让他们给我一个确定的答复,但是他们的回答都真的令我非常的失望,至今为止我听过的最多的回答就是教育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术相关的硬技术。

可能这是国内好多专家和学者都认同的观点吧,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

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这一点在我们曾经学过的《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题目中就可以得出,这本书之所以成为"教学系统设计"而不是"教学设计",就是吸取了加涅认为的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的观点,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

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

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

在我国流行的教育理论中,为区分作为教育目标的学习结果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把教育目标针对个体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智力和人格特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误区正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

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第六,按照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模式,作业目标是写于任务分析之后的。加涅认为为了明确终点目标并对要学习的技能加以分类并做进一步的分析,作业目标是写于任务分析过程中的。因此,我们先阐述作业目标,然后讨论任务分析。

    以上六点就是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的感想。作为对教育技术学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加涅的贡献在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上,并因其教学理论而闻名。

他在心理学上的研究,不囿于某以流派思想,而采折衷主义兼取行为、完形及认知三方面的学习理论,并配合教学实践构建了他的教学理论。通过阅读对这本书,让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好好的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不断的反思中充实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