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评云南李昌奎案改判 称民意更正司法审判

2017-1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民网北京9月7日电(记者 李婧)15年后,刑事诉讼法迎来了它的第二次大修,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今天,清华大学教授张建伟作客人民网详细解读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并与网友互动.2009年5月16日,云南省巧家县茂租乡鹦哥村19岁少女王家飞与3岁的弟弟王家红被村民李昌奎残忍杀害.2010年7月15日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1年3月4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改判李昌奎判死缓.该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访谈中,张建伟提到了这起受到广泛关注的李昌奎案.张建伟介绍,云南

人民网北京9月7日电(记者 李婧)15年后,刑事诉讼法迎来了它的第二次大修,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今天,清华大学教授张建伟作客人民网详细解读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并与网友互动。

2009年5月16日,云南省巧家县茂租乡鹦哥村19岁少女王家飞与3岁的弟弟王家红被村民李昌奎残忍杀害。2010年7月15日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1年3月4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改判李昌奎判死缓。该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访谈中,张建伟提到了这起受到广泛关注的李昌奎案。张建伟介绍,云南的李昌奎案件实际上给社会造成了一个不良观感,一个十分严重的,可谓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案件,在二审审理中居然改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显然与民众关于什么是正义的观念发生直接的对立和冲突。所以在民意高涨的情况下,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将此案改判,使民意得以舒展。

张建伟认为这个改判是在民意之下的一种“溃败”,这种“溃败”在多起案件当中都有着共同的规律,就是法院的裁判引起舆论的挞伐,最终的处理结果是民意战胜了原来的司法裁判。更关键的是,人们注意到民意往往是正确的,“这给我们的司法提出了一个警讯,我们司法的公信力应当建立在司法公正的基础之上,但是在这些社会热议的案件当中,司法公正往往都存在着广泛的可置疑的空间,所以司法必须要在公正方面加大努力,这样才能挽救社会的公信力,使司法的裁判真正符合法律和民众的正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