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牧神午后》配器分析

2018-04-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为您推荐的文章标签:印象主义,配器,音型,声部,德彪西(原作者:赵 燕)[摘要]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最具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前期作品--前奏曲<牧神午后>标志着印象主义的音乐创作已经走向成熟.作品配器布局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牧神"主题在全区共出现十一次,德彪西通过不同的配器处理来实现主题的发展.丰富的音型织体使主题的每一次出现都能给人以新的印象,新的色彩和新的感觉.[关键词]牧神午后;配器;织体德彪西(全名: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

为您推荐的文章标签:印象主义,配器,音型,声部,德彪西(原作者:赵 燕)【摘要】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最具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前期作品——前奏曲《牧神午后》标志着印象主义的音乐创作已经走向成熟。作品配器布局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牧神”主题在全区共出现十一次,德彪西通过不同的配器处理来实现主题的发展。丰富的音型织体使主题的每一次出现都能给人以新的印象,新的色彩和新的感觉。【关键词】牧神午后;配器;织体
德彪西(全名: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分三个阶段,前奏曲《牧神午后》是创作于中期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是确立“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作品直接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梅同名诗歌的启发,其独特的音响大部分来自管弦乐器丰富的音色变化,两个主题都有慵懒的性格,象征牧神的笛声与梦幻。
前奏曲《牧神午后》是现代调性音乐。它那神妙莫测的音乐发展逻辑和非功能化的和声运作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能够区别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独特的风格性音乐语言。然而,在管弦乐配器技术领域,德彪西更凭借于自己娴熟的乐队写作技巧、丰富的音型织体安排以及不断变换乐器音色的高超技巧,表现出客观景物不断变幻着的光线的照射下所反映出的千百种奇光异彩,这其中就孕育了印象主义管弦乐配器的极其丰富的风格性语言。

在短短的一百余小节的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当中,“牧神”的主题就前后反复地出现过十余次,而且,每次出现都能给人以新的印象、新的色彩、新的感觉,那实在是印象主义管弦乐配器风格性表现语言的绝妙升华之笔触。
下面是存在于《牧神午后》乐谱中值得一提的几种织体写法,其特点与表现性见下分述:
(一)“网’状的织体
为了获得一种更加融合、丰满而密集的音响背景,德彪西经常把织体各声部的音型节奏进行复合化处理,形成一种复杂、严密、结实的织体结构。见作品第23--25小节。从这几小节可以看到,德彪西有意识地让弦乐组声部与木管组声部在进行方向上呈反向,而弦乐组的各声部之间在节奏音型上又是交错的,从而形成一种“复杂严实“的”“网状”织体。


(二)“梯”状的织体
在德彪西的众多作品总谱中,他常常运用某一音型的八度、四度、五度甚至二、三度上下跳跃的写法。由于音型的上下跳跃,所以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便类似于“梯”状,因而有“梯”状织体一说。见作品第45—50小节。德彪西运用这种写法的主要目的是表现某种色彩效果。由低音区进行到高音区,又由高音区进行到低音区,色彩自然由暗转明,由明转暗。高低音区的对比象是一种“光的闪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光线与色彩的变化,表现客观景物的光线与色彩明暗变化的某种印象。另外,德彪西及印象主义作曲家出于对音响本身的浓厚兴趣和对音色表现力的高度重视,发展了乐队的装饰性写法,使他们的管弦乐音响具有无与比拟的生动性和鲜明性。

由于弦乐组的音域宽广,音色统一,因而弦乐组的震音奏法,就能恰当地表现光的闪烁效果。可看上例,弦乐声部的震音奏法为旋律即三全音音域作半音化音阶式的乐句作铺垫,使得和声形态难以确定,调性模糊,从而形成迷雾一般朦胧的音响衬景,微微地闪烁着……
(三)持续音的扩展——持续和声层
我们可以看到,德彪西对古典—-浪漫时期持续音写法的进一步扩展,亦即:持续的声部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长音或音程,而代之以一个用相同(或相似)音色构成的持续和声层。见作品第78—81小节。

这是bE大调主和弦构成的持续和声层,它由弦乐组声部担任,在这个背景上,竖琴奏出清晰干净的琶音,圆号奏旋律,一副朦胧飘逸而又闪闪发光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使“牧神”主题的再现又一次以独特的配器音乐语言出现。
德彪西的音乐是调性化的,就像是一条永不间断的“旋律”在无休止地进行着,但是作曲家赋予这条旋律的音色不是一种或几种而是千百种。并且在进行中不断地变换着它们的色彩。由于在单位时间内加快了音色变换的频率,这就等于把本来就已经分割很小片段的线条又“切割”成了碎块,形成很多相互分离的“点”。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中,每一个乐器都是一个色点,由这些不同的色点汇集成线和面,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管弦乐音响画面。
【参考文献】
[1]李明春 意象的音乐世界《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陈黎法国印象派音乐及其代表人物 《福建艺术》;2003年03期
[3]赵京 法国印象主义音乐探微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