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黄德君 袁雪芬:德艺双馨 美韵流芳

2017-08-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简朴的灵堂就设在上海市淮海中路她的家里,白花映衬下的遗像,显得素洁如旧;客厅中摆满了袁雪芬弟子和亲友献上的挽联和百合花,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105年越

简朴的灵堂就设在上海市淮海中路她的家里,白花映衬下的遗像,显得素洁如旧;客厅中摆满了袁雪芬弟子和亲友献上的挽联和百合花,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105年越剧史 她走过了78年 

76岁的退休教师竺松强从新闻里听到袁雪芬逝世的消息后,立即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杨浦区赶到了上海越剧院。竺松强告诉记者,他的母亲是浙江上虞人,从7岁起他就跟着母亲看袁雪芬的戏,成为袁雪芬的铁杆“粉丝”:“她唱功好,人品好,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得知记者要到袁雪芬家去采访,他执意跟着:“去看看,鞠个躬。” 

1933年,袁雪芬11岁时就走入了越剧生涯。一生为越剧艺术和中国的戏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袁雪芬摸索本剧种曲调的创新和改进,21岁时看似在舞台上即兴唱出的一个长腔,千回百转,让台下的观众泣不成声。这个长腔逐渐完善后,从此成为越剧的主调。抗战期间,她演出了《木兰从军》、《王昭君》等表现爱国思想、歌颂民族气节的剧目。

1942年她与越剧十姐妹共同发起越剧改革。舞台上第一次有了布景道具,演员第一次用上了油彩浓妆,越剧编、导、演、舞、美的综合体制建立起来了。传统昆曲载歌载舞的演技,也被越剧吸收进来。

《雨夜惊梦》、《雪地孤鸿》、《天上人间》、《木兰从军》、《断肠人》、《香妃》、《西厢记》、《琵琶记》等新创的和老戏新编的戏,一出接一出登台亮相。1946年,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搬上了越剧舞台,它被誉为“新越剧的里程碑”。那个在风雪中颤抖着双手,质问“魂灵究竟有没有”、“地狱到底有没有”的祥林嫂,从此成为越剧的经典人物。 

数十载艺术生涯中,袁雪芬形成了独创的“袁派”艺术,其唱腔旋律淳朴,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 

1950年初,袁雪芬又拍摄了彩色越剧影片《相思树》。1953年,袁雪芬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同年,她又在根据王实甫原著改编的《西厢记》里,成功塑造了崔莺莺一角。 

2003年12月,袁雪芬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表演艺术成就奖”。2006年4月又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