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梅花魂 为袁雪芬奉上一束来自家乡的花

2018-02-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报记者专赴上海表达敬意越剧老人的追悼会周五举行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前天下午因病逝世,上海淮海中路新康园安静的小区顿时打破宁静.小区铁门前的空地上停满了车辆.走

本报记者专赴上海表达敬意越剧老人的追悼会周五举行

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前天下午因病逝世,上海淮海中路新康园安静的小区顿时打破宁静。小区铁门前的空地上停满了车辆。走进新康园,不用问路就能找到袁老师的家,因为一条巷子里全是赶来悼念的人。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袁雪芬的家,小小的客厅里已经摆满花束,她的长子郑海芽站在那里迎接每一个来宾。听说记者来自钱江晚报,郑海芽深深鞠躬:“已经听李沛婕老师说你们要来,没想到那么快。非常感谢你们。”他告诉记者,母亲的遗体已经送往龙华殡仪馆,本月25日将在那里开追悼会。“按照母亲的遗愿,她的骨灰将撒入黄浦江。”

四位袁派弟子陪伴老师

在袁雪芬老师那幅油画肖像前,记者代表钱江晚报献上了一束百合花,表达浙江家乡媒体对老人、对戏曲文化的敬意。

一旁的屋子里,她的四位弟子红着眼睛静静地站在一起。说起恩师的离去,四个人不约而同地感叹,直到现在都难以相信老师已经离去了。

袁雪芬的学生、上海越剧院的著名演员方亚芬和华怡青,从老师离世开始就一直守在这个家里。方亚芬回忆,“我看着她躺在床上,觉得老师好像只是睡着了,我还跟她说:老师你肚子饿吗?就像平时一样。这时候华怡青早就已经赶到了,我却完全没注意到她。”

“我17岁的时候老师就把我招进越剧院了,朝夕相处,生活上、艺术上遇到任何问题,我都会首先想到她,她一定会帮助我……”华怡青哭得几乎说不下去。

南京越剧团的陶琪和浙江越剧团的李沛婕(原名李丽)是昨天一大早赶来的。身在外地,无法第一时间和恩师告别,两个袁派花旦都非常遗憾。

陶琪说:“刚才我捧着花一走进这个巷子,一路哭过来。我想起以前每次从南京过来看老师,都要走这条路,老师都是在的,但这次来老师却不在了,心里特别难过……每次从这里回去,老师都会送我下楼,哪怕身体不好也要坚持送。”

李沛婕也是一夜无眠,“脑子里全是老师的形象。”她还记得去年来看望老师的时候,谈起了重排袁雪芬的经典作品《祥林嫂》的事,“我和她说如何用现代的视听手段来重现这个几十年前的经典,老师越听越兴奋,跟我聊了很久。

聊到这个话题,感觉她好像根本没病,可是大哥哥(指袁雪芬长子)告诉我,她其实什么都吃不下去了……”李沛婕哽咽,“我深刻感觉到什么叫为越剧而生。当时我想,我要抓紧时间把这个作品做出来,老师肯定能看到的,没想到我还没开始,老师已经离开了……”李沛婕悲痛欲绝,只能转身向恩师的画像鞠躬。现场的亲朋好友,以及媒体记者们看到这个场面都热泪盈眶。

追悼会定于周五在上海举行

袁雪芬生有三个儿子,由于平时工作忙,她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有限,但长子郑海芽回忆起母亲时仍然满怀深情:“只要有时间呆在家里,她跟我们兄弟三个就像朋友一样相处。”

在儿子眼里,母亲是个幽默风趣的人,“她小时候也有很调皮的时候。” 郑海芽说,“她在谈论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很严肃,有的人会怕她,但她私下里其实是很有趣的人。”

她也是一个无私的人。去年病重以后,袁雪芬就要求出院,回家休养。“其实不是因为她的状况变好了,而是她不想多花国家的钱。后来我们尊重她的意思,把她接回了家里。”退休的时候,国家给袁雪芬保留工资,她却不拿,“后来国家硬是把钱发下来了,可母亲最后却还是交回去了。她说,不需要留给子女什么钱,而我们也不需要从母亲那里继承财产,我们都靠自己。”

没有留下一分钱,袁雪芬留给孩子和学生的,是她对艺术毕生的追求,和无数部著作。

记者临走的时候,碰到了她的戏迷,来自上海越剧联谊会的两位先生特意拿来了一本小红本,里面有袁雪芬1987年11月28日写给他们的亲笔题词:“忠心希望越剧爱好者对越剧事业的发展给予积极的支持!”

袁雪芬的家人告诉记者,根据老人的遗愿,丧事从简,骨灰将撒入上海黄浦江。本周五上午十时,追悼会将在上海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