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翻译思想 论严复的翻译思想

2017-05-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九年第一期论严复的翻译思想范晓燕 王骅书1898年,严复的5天演论6初刻本问世.这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在所有译作中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信.达.雅的译事主张/在20世纪我国翻译理论中一直据有主流地位0¹.一百年后的今天,随着马列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5天演论6更多地具有了历史研究的价值,但其5译例言6在翻译活动与翻译理论兴盛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础.凡此种种,即构成了严译5天演论6及5天演论#译例言6广为刊行的氛围与时势.可以看出:在严

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九年第一期

论严复的翻译思想

范晓燕 王骅书

1898年,严复的5天演论6初刻本问世。这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在所有译作中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信、达、雅的译事主张/在20世纪我国翻译理论中一直据有主流地位0¹。一百年后的今天,随着马列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5天演论6更多地具有了历史研究的价值,但其5译例言6在翻译活动与翻译理论兴盛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础。凡此种种,即构成了严译5天演论6及5天演论#译例言6广为刊行的氛围与时势。可以看出:在严复以前,我国译论体系从远古至近世,译作由宗教经典逐渐指向文学作品,译事的/神性0逐渐减弱,/人性0逐渐加强,这使得译作和译事更具有时代性与可接受性。译者的队伍则以外来译者为主

渐趋华洋并行。从译论性质的角度看,有观点认为我国的译论体系从远古到现代是一条从/偏论0、/散论0走向/主论0、/专论0的道路,其分水岭的人物是梁启超º。循此,严复、林纾的译论也属/偏0、/散0之类。我们以为,欲对中国译论体系的架构进行描述,那么,分水岭的人物应该是严复,而不是梁启超。

就承前启后的角度来考察,严复在中国译论体系中的地位少有人能够企及。在翻译理论方面,我国第一位重要人物是三国时期的佛经翻译大师支谦,据载,大约在224年,佛经翻译界围绕5法句经6的翻译引发/文丽0与/质朴0两派的争论,支谦为此写下5法句经序6,就佛经的汉译问题阐述了他的思想理念。

鲁迅和钱钟书指出,被我国译坛奉为金科玉律的严复的/信、达、雅0,原来只不过是中国译论开山鼻祖支谦的翻译观的延伸»。这表明严复的翻译理论/渊源有自,植根于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取诸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承袭古代修辞学和文艺学的成就而移用于翻译0。

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翻译文论/语贵精要0的基本特点,因而被我国译坛广泛接受,并成为十九世纪末以来我国译论体系几乎唯一的标志。

严复的翻译理论在我国译论体系中享有的这一特殊地位,也是西方任何一位翻译理论家在西方译论体系中未曾享有过的,古罗马的西塞罗和贺拉斯没有,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多雷没有,就是

一个世纪以来,大凡有成就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无论赞同还是拒斥/信、达、雅0,都无法忽视其存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态度与严复对话,正说明了/信、达、雅0在中国译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考察/信、达、雅0理论提出的历史源流,或许有助于我们对严复及其5译例言6的认识更趋于科学、客观与公正。

中国的翻译与译论滥觞于佛经翻译。从东汉至唐朝乃至宋代太平兴国年间长达八个多世纪的佛经翻译活动,为中国译事和译论产生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从北宋至明末的四百年,进入了静寂期,翻译活动基本处于停顿。及至晚清,西学东渐蔚成风气,大批传教士来华,从马礼逊19世纪初叶翻译5圣经6开始,显示出译作文本趋于本土化的特征。

他们有意识地放宽了中文译作对于圣经文本的忠实程度。正是肇始于5圣经6翻译的文化策略和翻译主张,对晚清乃至民初非宗教的译者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清末民初,出现了译介外国小说的高潮,以传教士为主体,创办了数十份中文报纸和期刊。这既是当时译作传播的载体,也为翻译活动成为社会化的文化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化形态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