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钧翻译论 许钧 《翻译论》 读后思考

2017-12-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许钧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翻译家,同时,他专注于翻译理论研究,不断提出新见解和新思想.2003年12月,他的新作<翻译论>的问世,再一次以其重要的

许钧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翻译家,同时,他专注于翻译理论研究,不断提出新见解和新思想。2003年12月,他的新作《翻译论》的问世,再一次以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为我国翻译研究界所瞩目。这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不仅是对我国老一辈翻译家的成果进行的抢救性整理,而且也是作者对自己近30年来学术研究的反思和总结,更是他对翻译理论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探索。读后,学生对翻译研究有几点思考。

除绪论和结语之外,《翻译论》共分七章,一章一论,每一章又根据实际需要,分为四至六个长短不一的小节。可以说,《翻译论》中的七论,几乎从宏观的角度囊括了译界的所有热门话题,从根本上回答了“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直译与意译的关系是什么?”、“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影响翻译的因素究竟有哪些?”等敏感话题,使我们跟翻译“真理”的认识更接近了一步。

一、 《翻译论》从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基本现象出发,深刻揭示了翻译的本质。《翻译论》中的七大论,翻译的“本质论”是其关键和核心。在有关翻译的“三个层次”和“三个层面”的论述中,作者紧紧围绕审美层次深刻揭示了文学的功能,也就是以美感为中心的动力系统,使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摆脱了“不忠”的犯罪感。

因为在许钧教授的眼里,成功的文学翻译是决不能忽视传达文学作品的美的,审美层次是文学翻译的最高而且是关键性的一个层次。

所谓翻译三层次是指翻译在思维、语义与审美三个层次有着相对独立的活动内容、表现形式和规律,所谓翻译三层面是指翻译的意愿、现实和道德,认为“要怎么译”、“能怎么译”和“该怎么译”是翻译活动中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二、 在论述“翻译主体性”的时候,作者大书特书,追根穷源。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面对文学翻译,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活动场。但是,许钧教授不以为然,他借助于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以及人类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在他的眼里,这三个各自的活动场看似独立,实际是三足鼎立共同支撑的一个语义空间。这样,在许钧教授的笔下,原作者对原著意义的垄断和特权便一下子被彻底否定,三个活动场开始走向内切的同一个“圆”(场),作者、译者和读者从相互孤立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并进行了积极的对话。

在《翻译论》里,通过一种互动的关系,作者不仅强调了原作的“能指”能力,而且充分肯定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肯定了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巨大意义。

三、 就翻译的过程而言,许钧教授认为,有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阐释,也有译者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选择。应该说,所有的文学翻译,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对原作进行的一种操控,对原语文化有所选择的摄取。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能够与文本的原作者进行对话,他们之间的视界就能够融合到一起,译者就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意义和风格创造性地阐释和表达出来。

就翻译本质和意义而言,翻译理论既是一个认知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它与自然科学不同,它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四、 在许钧教授的眼里,翻译学的建设虽然道路艰难,但前景十分光明。《翻译论》里的许多理论,从中国翻译前辈那里得到了启发,也从外国翻译理论家那里得到了启迪,作者的目光已经投向了翻译理论的“世界一体化”。美国的尤金·奈达、前苏联的费道罗夫等人,对翻译研究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为翻译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许钧教授攀登翻译理论的巴比塔建立了理想的云梯。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的译研究仍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但前途光明灿烂。就如何进一步深化翻译研究,许钧教授在“绪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