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太极图》里的天人合一思想

2019-03-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教的万物化生理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则讲:"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是对<太极图>第四图的诠释.<周易•说卦传>说:"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把大道分为"天道"."地道"与"人道"三部分,也就是后人说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教的万物化生理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则讲:“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是对《太极图》第四图的诠释。

《周易•说卦传》说:“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把大道分为“天道”、“地道”与“人道”三部分,也就是后人说的“三才”。《太极图说》将《太极图》的前三图用来说明“天道”,讲述自太极、阴阳二气至五行而“妙合神凝”,孕育万物。剩下的第四图和第五图则分别讲述了“地道”和“人道”。第四图如下: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太极图》里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地分离,天在上,地在下,各成系统,所以朱熹版的《太极图》第四图与第三图不是相切或相交,而是相离。“天道”以“阴阳”而论,“地道”则用“刚柔”来说,也就是古人讲的在天为阴阳,在地为刚柔。“乾”是“刚”,“坤”是“柔”,《周易•系辞》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太极图》里的天人合一思想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阳”盛,则为“乾”、为“刚”,乾卦的卦象“☰”正是三个纯阳爻;“阴”稀,则为“坤”、为“柔”,坤卦的卦象“☷”正是三个阴爻。因此自阴阳可得刚柔,自天道可得地道。

太极分阴阳二气,二气分五行,五行分刚柔。刚者为“乾道”成男、雄,柔者为“坤道”成女、雌,故《周易•系辞》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又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敦颐对《太极图》第四图的诠释本于此。乾结合坤,可以生成长男震、中男坎和少男艮;坤结合乾,又可以生成长女巽、中女离和少女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意味着其他六卦已孕育于其中。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太极图》里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周敦颐的体系里,无极太极的本体可以分成阴阳二气,二气通过变合,又分出水火木金土五气,五气顺布又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妙合而凝”,作为孕育大地上万物的萌芽。这个“妙合而凝”◯是天道运行的成果,但它跟太极本体◯不同,太极本体分成的阴阳,“妙合而凝”则分为刚柔,刚为乾成男,柔者为坤成女,刚柔二气互相交感,才化生出了万物。

所以后来的道学家,如程颐等人都提出了“无独必有对”的自然观,认为万物都是有两方面构成的,所有事物都存在着矛盾。

因此,在第四图的最下面应配上“万物化生”四个字,但朱震版的《太极图》和朱熹版的《太极图》都将这四个字放到第五图下面了。我们认为依据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第四图应该这样画:

万物化生于地道的“刚”、“柔”二气之间的互相交感、摩荡,二气本于天道的五行和阴阳二气,天道成象,地道化形,括尽天地造化之妙。万物化生而无穷无尽,刚柔二气交感不已,万物也就处于永远的变化之中,故曰:“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太极图》上三图讲天道,第四图讲地道,最末一图则讲人道,其图如下:

我们说过,“万物化生”四个字应当放在第四图,因为最后这幅讲的是“人极”,周敦颐对它的诠释如下: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太极图》前三幅图讲述“天道”,第四图讲述“地道”,而最后一幅应承接上面的“万物化生”转入“人道”。人从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所以周敦颐说:“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把人视为造化的最顶端,继承儒学人本的思想。

人不仅与万物一样,皆从天道得象、地道成形,而且还独得人道的“神”——得到思维、意识能力,所以说:“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神”本于形,是人类这种独特之形的独特产物。神既发知,则喜、怒、欲、惧、忧五性受感而动,生出善恶两端,天下种种人事便由此而出,故曰:“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我们回到天道,发现最初是一太极(理、气),之后二阴阳,然后是五行;经地道过度,在人道则是先是五性感动,再得两善恶,最终必然也要归于“一”,这个“一”就是“人极”。他们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

太极——人极

阴阳——善恶

五行——五性

太极通过动静而得阴阳,从阴变阳和而得五行;五性因感动而分善恶,善恶又因“定”与“静”而复归“人极”。所谓“定”就是将“五性”定为中正仁义四端,“静”就是用“静”来做四端之主,因此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所以从《太极图说》中得出修“人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定性”,二是“主静”。这两个方法在《太极图说》中还是很抽象的理论,直到程颢的《定性书》和《识仁篇》才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定性书》讲述“定性”的方法,《识仁篇》将“主静”理论发展成“以诚敬存之”的思想,这些我们留待《程颢篇》再论。

《太极图说》的结构就像一个沙漏一样,上下两端对称,上面的一端为天道,有太极、阴阳和五行;中间为过渡的地道,有“妙合而凝”、刚柔乾坤男女及万物;下面一堆为人道,有人极、善恶和五性。因此,在《太极图说》看来,天和人是相通的,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后世的道学家论述范围基本没有超出天、地、人在三个领域。他们在天道领域争论“理”和“气”的先后问题;在地道领域辩驳事物是有独还是有对,物究竟齐不齐;在人道领域将围绕“心”“性”“情”进行争论,探讨他们与“理”的关系。

《太极图说》最后写道:“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这是援引《易传》的文字来解释《太极图》,说明周敦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太极图说》认为《太极图》第一第二第三图讲天道,第四图讲地道,最末图讲人道。天道自一太极而分两阴阳再成五行,人道自五性分为善恶再归于人极,是为人道本于天道,天、地人“兼三才而两之”,这就是“天人合一”,因此作为人道中的杰出者——圣人——掌握了“天人合一”的方法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本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天地为一而修行,故能得吉;小人不明白此道理,视天人为二,行事总与天道相悖,故总是得其凶。因此周敦颐再度引证《周易》来阐述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关系,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感叹道:“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现在,我们根据对《太极图说》的文字注解,绘出最新的一幅《太极图》,其图如下:

《太极图说》一文仅二百四十余字,便将天道、地道和人道括尽,其论天道则为太极分阴阳,阴阳成五行,五行妙和神凝而孕万物;于地道则是刚柔二气、乾坤而成男女,并化生万物,正是孔子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于人懂则是形神具备,五性感动而善恶分,应通过“定性”与“主静”而立“人极”——因此《太极图说》已经讲到了儒学的“上达”之处,即“性”与“天道”。

道学思潮的体系雏形已经被《太极图说》描绘了出来,从天道的“太极”衍生出后来的“理”、“气”论,从“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衍生出“理一分殊”论,从“定性”衍生出“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的话题等等。《太极图说》里这些简单、抽象的范畴后来都被道学家们采用和发展了,而周敦颐也在另一半书中对这些范畴进行了阐述,这本书叫做《易通》,也叫《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