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成绍兴 今年是绍兴成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35周年 专家建言献策

2017-12-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春秋时为越国都城.有著名的兰亭.清末秋瑾烈士故居.近代鲁迅故居和周恩来同志祖居等,是江南水乡风光城市."35年前的2月,绍兴成为全国首批2

“春秋时为越国都城。有著名的兰亭、清末秋瑾烈士故居、近代鲁迅故居和周恩来同志祖居等,是江南水乡风光城市。”35年前的2月,绍兴成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是国务院在批复中对于绍兴的描述。

35年后的2月8日这一天,在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公室的组织下,绍兴众多文化界和相关专业领域的资深专家齐聚一堂,为古城保护发展建言献策。

让人备受关注的是,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意见》指出,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重新认识范蠡

提及范蠡,我们熟知的是深谙“兔死狗烹”之道的政治家、聚财散财的经济学家,或是军事家和道家学者,甚至以为范蠡是携西施泛舟五湖的多情郎。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我国古代无与伦比的“规划大师”和“建筑大师”。2500多年前,他受勾践所托,为越国城郭选址、规划、兴建,才有了之后2500多年未易其址的繁衍和发展。

“越都城规划思想具有当代意义,选址思想、规划理念和建筑伦理,在现代看来,仍然值得我们珍惜和学习。”《绍兴市志》原总编纂、文史研究员任桂全首先发言,他给大家重现了范蠡在选址建城时的心路历程。

“范蠡曾对越王说:‘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意思就是,越都城的地理位置与旧都相比,必须一是地势平坦,二是交通便捷,三是区位优势明显。这不就是当代城市地理学中一再强调的城市区位理论吗!他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来并加以运用,这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

范蠡在越都城的规划理念中,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据《吴越春秋》记载:“拟法紫宫”。拟法就是编制规划,紫宫指皇宫,也就是编制规划是在皇宫里“拍板”的,说明制定建设规划的严肃性和隆重性。

此外,范蠡还提出“辩方正位”“效法天象”等规划理念,除去迷信成分,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释,其中含有现代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内容,确实值得当下的人细细研究。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深做绍兴“三山”

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8.32平方公里的古城范围内,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它丰富的历史遗存。加上王羲之、陆游、徐渭、鲁迅、蔡元培、秋瑾等历史文化名人,共同构成绍兴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风景好、有名人、有典故,府山、蕺山、塔山,绍兴的三座山的文章值得深做。”绍兴市政协原副主席、市文史委原主任陈惟于建议。

飞翼楼,位于府山之巅,是范蠡受命而建,当时存“以压强吴”之意。此后,府山上的越王台成为国家大事的议事厅,而府横街则相当于重臣上朝必经的“长安大街”,但多年前对府横街、城市广场等地的城市拆迁改造,非但未能兴盛此地,反倒破坏了原有风貌。

“保护古城要重视古城名山,绍兴‘三山’中,府山绿是绿,但一点都不美啊。”陈惟于说,府山曾经有70多处楼台亭阁,现在已所剩不多了,范蠡庙虽然还在府山上,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哪儿,实在是冷清沉寂。

陈惟于与任桂全不谋而合,认为不能仅是给范蠡塑个像、建个庙,重要的是喊响范蠡的名号,让大家知道这位先贤的功绩。绍兴自春秋末期越国都城建立后,2500多年来城址未变,我们要带着先人的智慧思考未来。

畅通古城水系

在详述了绍兴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后,市城建档案馆馆长屠剑虹提出了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性被破坏。水城形象受损,大规模的填河筑路使水体流向受到制约;城市建筑同质化严重,许多古建筑和历史建筑消亡;地域文化彰显不足;城市环境有待进一步治理。

“建议打通府河。”她说,绍兴城内原有33条内河,呈“一河一街”“一河两街”的景象,正如国务院批示中所写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风光城市”,但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一条条河流被填埋了,最著名的府河也成了一条暗河。保护古城,要先从古城水系开始,打通东西和南部的水系,复活府河。

她同时还提出,名城保护要有法规、规划、体制、资金、人员保障,规划建设要尊重自然,畅通古城水系,保持水城格局,保护传统街巷风貌,精心打造“三山”景观,城市建筑体现地域文化,对历史建筑进行普查,建地标性建筑,形成特色风貌等。

历史文物要有名分

“古城保护在于各级领导重视,各方加强合作,规划保护到位。”鲁迅纪念馆原馆长裘士雄说,古城保护和利用中,几个故里开发得较有成效,比如鲁迅故里、书圣故里,今年将要重点开发阳明故里,但让社区作为规划、设置和开发的主体是不合适的,应该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请清华大学来设计规划。

“合理的运用是最好的治理。”对于古城保护,文化界名人董建成认为,系统梳理古城资源,不盲目跟风;比较研究,不可夜郎自大;用当下的语言解读范蠡,与时俱进,重视文物。

“历史文物要有名分,一些完整的老台门最好能够完整地异地移建。”绍兴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许利根说,绍兴有不少没有公布的古建筑被拆毁,以致有历史感的古代石材大量流失。

“我们学院现在有30多位相关专业的学生,希望为绍兴古城的发展和保护提供帮助,比如现在的三维式电脑扫描技术,能够立体式保存古建筑。”夏才初原任上海同济大学博导,2013年加盟绍兴文理学院,担任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来绍后,这位全国闻名的教授担任了市规划委顾问,对于古城保护,他充满着热情。

名城保护应争取立法

多年来,绍兴一直在致力探索古城保护的独特路子,绍兴的古城保护工作赢得了国内外的瞩目,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好评,被称为“绍兴模式”。联合国曾在这里召开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发表了《绍兴宣言》。在充分肯定经验的同时,也有专家对绍兴旧城改造中的某些做法提出了一些质疑与建议。

有专家表示,绍兴经历过三次破坏性开发:“文革”期间损毁,上世纪90年代初开膛破肚式的建设和府横街与城市广场的规划。历史的车轮不可能倒转,绍兴应从中吸取教训。“上世纪80年代初,绍兴还有300座台门,现在完整的台门就30余座了。”绍兴市乡土研究会副会长何信恩说,保护古城就是保护文脉,老街区居民的居住设施要有效改善,但原有风貌要得以保存,要融现代文明于历史文化之中。

市政协人资环委原主任陈荣昌的发言围绕两个关键词:立法、纪念。他认为,绍兴名城保护应争取立法,纪念就是最好的保护,既保护古城特色、水乡风貌,又适应现代人们生活的需要。“古城不是建设出来的,而是保护下来的。”绍兴市记协主席鲁兰洲说,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活动着的最大文化,充满魅力的精神空间,绍兴需要走出自己的古城保护之路。记者 潘晓华 文 首席记者 袁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