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的冬写作背景?

2018-02-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冬 1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只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

冬 1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只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激流溢于心田,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2 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 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了口舌, 盛夏的蝉鸣和蛙声都沉寂, 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

谨慎,谨慎,使生命受到挫折, 花呢?绿色呢?血液闭塞住欲望, 经过多日的阴霾和犹疑不决, 才从枯树枝漏下淡淡的阳光。

奇怪!春天是这样深深隐藏, 哪儿都无消息,都怕峥露头角, 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 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 3 你大概已停止了分赠爱情, 把书信写了一半就住手, 望望窗外,天气是如此萧杀, 因为冬天是感情的刽子手。

你把夏季的礼品拿出来, 无论是蜂蜜,是果品,是酒, 然后坐在炉前慢慢品尝, 因为冬天已经使心灵枯瘦。 你那一本小说躺在床上, 在另一个幻象世界周游, 它使你感叹,或使你向往, 因为冬天封住了你的门口。

你疲劳了一天才得休息, 听着树木和草石都在嘶吼, 你虽然睡下,却不能成梦, 因为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 4 在马房隔壁的小土屋里, 风吹着窗纸沙沙响动, 几只泥脚带着雪走进来, 让马吃料,车子歇在风中。

高高低低围着火坐下, 有的添木柴,有的在烘干, 有的用他粗而短的指头 把烟丝倒在纸里卷成烟。 一壶水滚沸,白色的水雾 弥漫在烟气缭绕的小屋, 吃着,哼着小曲,还谈着 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 北风在电线上朝他们呼唤, 原野的道路还一望无际, 几条暖和的身子走出屋, 又迎面扑进寒冷的空气。 1976年12月

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 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 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 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现代主义英诗、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 1942年从军,参加入缅抗日,历经艰险。 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 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

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1949年8月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初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 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 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 1979年平反。 主要著作有: 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等,及《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

穆旦被看作是九叶派诗人的代表,不仅是因为他的诗最具现代主义特质,而且,还因为他"最善于表达中国知识分子的受折磨而又折磨人的心情"。

穆旦生于1918年农历二月廿四日,(比曹禺小8岁,比张爱玲大2岁),卒于1977年(终年59岁)。

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 穆旦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29年9月(11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5年(16岁)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这一时期,是他诗歌的创作初试期,主要作品有《流浪人》、《古墙》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随校长途跋涉到长沙,又随校横贯湘黔滇三省,跋涉三千里到云南昆明,同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辗转流徙"的阶段。

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在朱自清、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以及燕卜荪等一大批著名诗人的影响下,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人读艾略特、奥登……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眼下的现实相结合的道路,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

而在这个团体中,穆旦的诗歌才华是大家所公认的。1940年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在这期间,穆旦发表了关于艾青和卞之琳的诗评《他死在第二次》和《〈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说起》,并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

他这时的作品主要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上。 1942年2月,参加"中国远征军",以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5月到9月,亲历了与日军的战斗及随后的"滇缅大撤退",死里逃生,过了几年颠簸不安的生活。在这期间创作的《阻滞的路》和稍后创作的《活下去》、《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等作品都反映了诗人对战争和战争中人的命运的思考。

1945年昆明文聚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 1945年穆旦到沈阳,创办《新报》,任主编。在抗战胜利前后,他创作的20余首"抗战诗录"不同于卞之琳这时期创作的以现实主义写抗战的"十四行诗"《慰劳信集》,而是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放在人类、文化及历史的高度予以思考,同奥登1939年创作的"十四行诗"《在战时》较接近。

1947年5月,自费出版第二部诗集《穆旦诗集(1939-1945)》,同时,还创作有《隐现》等"拟诗剧",继续探讨新诗的戏剧化。

19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他的前三部诗集很快都在香港再版。

同在这一年,闻一多编选的《现代诗钞》出版,其中选入了他的11首作品,在数量上仅次于徐志摩;这年《中国新诗》的8、9月号发表了唐湜的《穆旦论》,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介绍和很高的评价。这期间,他的作品大多发表于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正式成为"九叶诗派"中的一员,同时也标志着"九叶诗派"两股势力的合拢,可以看作是他的创作高峰期和成熟期。

1948年,他曾在FAO(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救济署)和美国新闻处工作过一个短暂的时期,同年8月,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英美文学,1951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1952年由美国诗人休·克里克莫尔主编的纽约版《世界名诗库(公元前2600-公元1950年)》,选入了穆旦的两首作品,入选的中国诗人仅穆旦和何其芳两人。

这年,穆旦谢绝了台湾和印度一些知名大学的盛情邀请,执意回国,由于妻子周与良是生物学博士,回国手续颇费周折,直到1952年底才得以启程,于1953年初回到天津,从5月起在南开大学担任外文系副教授。

1954年便因他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历史而被列为"审查对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957年2月,他在《诗刊》上发表了他回国后的第一首诗《葬歌》。

同年5月7日,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九十九家争鸣记》,从9月开始,受到严厉批判。第二年年底,被"定"为"历史反革命",降职降薪,甚至逐出课堂,强迫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接受管制,监督劳动,从此失去了写作和发表作品的权利。

"文革"中,又因"中国远征军"问题再次被"判"为"历史反革命",家被抄,人被关进"牛棚"劳动改造,他和他的家人都遭到批斗。在这期间,他虽然停止了诗歌创作,但他仍不肯放下手中的笔,一直坚持诗歌翻译,用他的本名"查良铮"和笔名"梁真"出版了普希金、拜伦、雪莱、济慈、布莱克、朗费罗、艾略特等著名诗人的诗集共16种,包括普希金诗集7种:《青铜骑士》(1954,上海平明)、《波尔塔瓦》(1954,上海平明)、《加甫里颂》(1955,上海平明)、《普希金抒情诗集》(1957,上海新文艺)、《普希金抒情诗二集》(1957,上海新文艺,"文革"中重新修订后更名为《普希金抒情诗集》,上下册,上海译文)、《欧根·奥涅金》(1957,上海新文艺)、《高加索的俘虏》(1958,上海新文艺)。

其他诗集7种:《拜伦抒情诗选》(1957,上海新文艺,"文革"中重新修订,上海译文)、《布莱克诗选》(1957,人民文学)、《雪莱抒情诗选》(1958,人民文学)、《济慈诗选》(1958,人民文学)、《云雀》(雪莱,1958,人民文学)、《唐·璜》(1980,四川人民)、《英国现代诗选》(1985)、《艾略特和奥登诗选》。

文艺理论译著2种:《文学原理》(季摩菲耶夫[苏],1955,上海平明)、《别林斯基论文学》(1958,上海新文艺),由一个著名诗人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文学翻译家。

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衰退期,却是他翻译的高潮期。 1975年,在"文革"结束前夕,停止写作多年后,穆旦心中郁积已久的诗情得到了一次突然的喷射,一口气创作了近30首作品,主要有《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特别是他的《神的变形》以"诗剧"的形式,通过"神、魔、权、人"这四个人物的戏剧性冲突,展示了一个寓言式的人类悲喜剧,充满苦涩的智慧,是他在生命的晚期对人生的回顾和总结,是他创作的重振期。

但穆旦的最后辉煌时间太短,由于长期以来身心受到的摧残和折磨,刚过了59岁生日后,于1977年2月26日不幸病逝。好在他看到了"文革"的结束。两年后,穆旦的冤案终于得以平反。

穆旦·冬夜 来源:高考网 2009-08-25 15:45:39 更声仿佛带来了夜的严肃, 寂寞笼罩在墙上凝静着的影子, 默然对着面前的一本书,疲倦了 树,也许正在凛风中瑟缩, 夜,不知在什么时候现出了死静, 风沙在院子里卷起来了; 脑中模糊地映过一片阴暗的往事, 远处,有凄恻而尖锐的叫卖声。

这首诗写于1932年的冬日。当时的诗人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被这次教材修改,选入了20世纪40年代著名诗人穆旦的一首诗《赞美》。

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 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 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 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现代主义英诗、文论,创作发生转变...

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 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 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 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现代主义英诗、文论,创作发生转变...

冬 1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

穆旦诗歌的语言自成一格,善于锤炼现代汉语口语的辞句,极力摆脱中国古典诗词影响的特色是明显可见的。认同新诗的散文化,却同时以必要的节奏和韵律。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已衣衫褴褛,血污侵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在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

“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这是穆旦的诗句,摘自《冥想》第2节。全诗是这样的: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 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 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 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 就要展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