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森林之魅 诗人穆旦:森林之魅忆远征风雨

2017-06-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祖籍浙江海宁袁花,先祖为清代文人查慎行.穆旦年少时,家中藏书多为查慎行所著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祖籍浙江海宁袁花,先祖为清代文人查慎行。穆旦年少时,家中藏书多为查慎行所著。祖父为清末官僚,家道随清室亡而败落。父查燮和,法院小吏。母李玉书。穆旦为独子,有姐妹各一人。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

穆旦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23年,就读于天津市北马路五七三号城隍庙小学。1924年,小学二年级已显露文才,作文《不能那样说》刊载于刘清扬、邓颖超等主办的天津《妇女日报》。1929年9月(11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同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辗转流徙”的阶段。

1940年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当时,在昆明云集着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闻一多、朱自清、冰心、冯至、卞之琳等,而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诗人则跟着当时在联大教书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逊,读艾略特,读奥登……开始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

而在这个团体中,穆旦的诗歌才华是大家所公认的。在这期间,穆旦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等具有代表的作品,成为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

他这时的作品主要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上。

1942年2月投笔从戎,24岁的穆旦响应国民政府“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副总司令杜聿明兼任军长的第5军司令部,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至9月,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于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

后于1945年9月,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另有相关创作《阻滞的路》、《活下去》。

1947年5月,自印出版第二部诗集《穆旦诗集》(1939-1945),19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他的这三部诗集均很快在香港再版。在抗战胜利前后,他创作了20余首“抗战诗录”不同于卞之琳这时期创作的以现实主义写抗战的“十四行诗”《慰劳信集》,而是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放在人类、文化及历史的高度予以思考,同奥登1939年创作的“十四行诗”《在战时》较接近。

这时,他的作品大多发表于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正式成为“九叶诗派”中的一员。

1948年8月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在这期间,闻一多于1948年编辑的《现代诗钞》选入了他的四首作品,在数量上仅次于徐志摩。1952年纽约出版的英文《世界诗选(公元前2600-公元1950)》选入了他的两首作品。

1952年底携妻子周与良一同回国,1953年5月,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4年,因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而被列为“审查对象”,1957年在《诗刊》上发表他回国的第一首诗《葬歌》。1958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九九家争鸣记》后,被打成“历史反革命”,降职降薪,甚至逐出课堂,强迫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接受管制,监督劳动。

“文革”中,又因他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而被判定为“历史反革命”,被抄家,他被关进“牛棚”劳动改造,他和他的家人都遭到批斗。

在这期间,他虽然停止了诗歌创作,但一直坚持诗歌翻译,用他的本名“查良铮”和笔名“梁真”出版了普希金、拜伦、雪莱、济慈、布莱克、朗费罗、艾略特等著名诗人的诗集十余种,由一个著名诗人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学翻译家。

20世纪50年代起,穆旦停止诗歌创作而倾毕生之力从事外国诗歌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1975年,在“文革”结束前夕,他又重新开始了诗歌创作,写出了《智慧之歌》、《停电以后》、《冬》等著名作品,特别是他的《神的变形》以“诗剧”的形式,通过“神、魔、权、人”这四个人物的戏剧性冲突,展示了一个寓言式的人类悲喜剧,充满苦涩的智慧。但穆旦的最后辉煌时间太短,由于长期以来身心受到的摧残和折磨,刚过了59岁生日后,1977年1月26日不幸病逝。

穆旦是“中国现代诗的开拓者”。它不仅“是第一流的诗才,也是第一流的诗人”,同时更是一位优秀的、贡献巨大的翻译家和富有强烈民族正义感与爱国主义思想、品德高尚的学者。穆旦的深沉而兼雄健、极具震撼力的新诗创作和他的卷帙浩繁的精美译诗,无疑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座丰碑。

而作为一生追求真善美的目标,虽九死犹未悔的真正的诗人,他的艰涩的生平、他的挚实的为人、他的屹立的精神,更是应为我们所不能忘记的。

灵肉相激,冰火赤诚。20世纪初叶出生,并在以后漫漫岁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直至最后的穆旦先生,和他的诗,被我们骄傲着,将永远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