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当前国内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2017-09-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者简介]孙保学,李胜辉,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3年8月25日至26日,第十六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隆重举行.

【作者简介】孙保学,李胜辉,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2013年8月25日至26日,第十六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共同主办。大会共收到论文210余篇,来自全国80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的1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盛会。现将本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认知科学哲学

当前,认知科学哲学方兴未艾。哲学与认知科学联手解决一些传统的哲学问题已成为一种潮流,同时二者也形成了“双向挑战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从对解释鸿沟问题的考察切入,分析了认知科学对哲学的挑战,指出新兴的生成认知进路或许能给我们提供启示。

中国社科院邱仁宗研究员批判地分析了格林等人提出的双重加工假说,认为认知加工与情感加工是交叉或叠加的,道德推理不仅是赋体的,而且是嵌入的。李恒威认为里贝特的有意识心智场(CMF)理论的总主张是涌现交互作用论,而且论证了CMF实验检验不可能获得肯定结果。

马兰论证了神经科学实验对自由意志的消解以及对道德责任的否认并不成立。李淑英认为如果理性相对于主体而言是自由,那么理性就应该为认知负责。

心灵哲学与语言哲学在科学哲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政法大学费多益教授探讨了话语心智问题,认为话语不仅是心理学对意义追问的对象和手段,而且话语的观念更是被当作心理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郦全民论证了具身的、嵌入的、延展的和行使的新认知观是对经典的计算—表征认知观的拓展、补充和丰富。

黄侃从认知的技术角度切入,试图对认知外在主义进行重构。王球考察了大规模模块论题和内容融合问题,认为演化心理学无法说明人类思维特有的心理灵活性的产生。

信念的形而上学问题是本次会议集中讨论话题之一。黄敏为信念倾向论做了辩护,并且给出一种使倾向论与表征理论相互调适的方案。刘小涛则与此相反,论证了信念的组合性特征更支持表征主义的信念形而上学立场。何朝安也不赞同信念倾向论的观点,因为它面临如何对作为信念对应物的倾向性给出严格刻画的语义学难题。

黄原分析了信念意志性问题,认为经验判断不仅包括知觉经验,还应当包括主体做出的理性接受。知觉哲学向来很重要。山东大学的Kristjan Laasik博士认为对于知觉经验的内容,我们应该采取一种胡塞尔式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解,他知觉经验的内容是满足条件,而不是准确性条件。

二、行动哲学

当今国际哲学讨论中,行动哲学已成为热点话题,同样也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在行动的理由方面,山东大学王华平博士引用知觉经验的析取论来解决行动的理由问题,论证了行动的理由或者是事实,或者是非事实性心理状态。

陈晓旭认为内在理由与外在理由的区分已经充足,也是唯一真正有意义的区分。王静将三角测量模式运用到行动的因果解释中,并给出了运用这个模式来解释行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论证。徐竹在布兰顿所使用的“强”意义上论证了直接观点何以能与行动意图的信念条件、一致性约束相容问题。

张巍为集体意图的产生和演化刻画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演化动力模型,对集体意图的原初性做出辩护。吴童立通过对意志薄弱行为的分析,给出一个对实践合理性更恰当的界定。

郁锋论证了行动主义能更好地解释支持双视觉系统假说的实验事实,恰当的说明知觉与行动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孙慧中则指出双视觉系统假说很难解释“经验盲”现象,论证了知觉生成观可以纳入到双视觉系统的理论中。荣立武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介入自然种名的意义研究,同时分析了这种进路的优势及缺点。苏庆辉提供了纽康难题一个心理学上的解释,试图从期望值的计算方式重新检视纽康难题。

三、自然科学哲学问题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刘闯教授在给本次会议发来贺信中谈到:“认知科学哲学和生物学哲学已经取代传统的物理学哲学成为当前自然科学哲学领域的核心话题。”本次会议关于生物学哲学讨论同样不乏精彩之论。陈虎平认为群选择理论同样无法解释复杂结构如何涌现和存续的问题,文化因子(弥母)的引入能够为社会合作提供更好的解释。

陆俏颖论证了表观修饰是如何可遗传的,获得性遗传可以通过表观遗传这种非DNA序列信息的遗传现象来实现。李胜辉考察了自然选择的“不透明性”,论证了福多关于自然选择不能解释生物表现型的分布问题的先验论证并不成立。杨仕健从发育学的视角论证了共生有机体可以被视为自然选择的单元的观点。

在物理学哲学方面,高山论证了保护性测量方法将有助于揭示波函数的物理意义,认为波函数是对粒子遍历运动的一种描述,这种遍历运动很可能是随机的和非连续的。李宏芳认为信息概念对于理解量子力学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对这两种进路应持适当的怀疑态度。万小龙对国内外三种辩证逻辑形式化方案的批判性考察,在狭义函数相对论视野下梳理出辩证逻辑形式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四、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是传统科学哲学的主阵地之一,也是本次会议收到论文最多的一个专题。邱仁宗讨论了主、客观贝叶斯理论、误差统计理论和假说—演绎理论等证据的理论,并分析了对这些证据理论的假定及其满足假定的定义。

中山大学张华夏教授提出逻辑理性主义的观点,并为其提供了一个文化传统的和本体论基础的分析。武汉大学桂起权从对物理世界、生命世界和计算机世界的总体理解入手,阐发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反思。复旦大学张志林探讨了科学哲学未来发展方向的三个核心问题:科学研究的客观性问题、科学理论的合理性问题以及科学哲学的规范性问题。

胡志强认为科学家对成功预见假说的偏好并非出自于其得到更大程度的证据支持,而是出于做出成功预见的假说有更大程度的统一性。

成素梅认为我们要更好的理解专家知识,需要建立在对一系列问题做出区分的基础上。洪晓楠分别考察了科学知识社会学就科学划界问题、科学合理性问题和科学客观性问题,分析其在科学哲学上的贡献与不足。

郑慧子认为对科学理论的时间—空间的考察,是在一般意义上理解科学理论的一种完整的和系统的框架。段伟文从边界物、互动类和聚合三个一般性的概念出发,探寻可接受的科学在不同层面的规则以及它们相互连接与整合的机制。

李红认为对话作为一种交换过程,谈话者处于相互承认的平等关系中,他们对相互之间的推理承诺和资格进行“计分”。颜青山试图运用“知识义务下的辩护责任”来说明当代知识论的盖梯尔困难。张立认为在开放获取模式下科学知识在知识论意义和产权意义上都属于全社会,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公有主义。

模型、定律和理想化问题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专题紧跟国际前沿讨论,同时也不乏卓见。清华大学王巍教授论证了科学模型并非小说虚构,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模型,“地图”或许是比“小说虚构”更为恰当的比喻。

齐磊磊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为例,探讨了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路卫华分析了卡尔纳普理论句法观中的经验语义、部分解释与模型问题。蔡海峰对科学模型的虚构观做了述评。孙保学考察了模型的同构主张与科学表征问题。闫坤如考察了解释的覆盖率模型和定律问题。倪明红考察了定律和理想化的问题。

五、科学实践哲学

科学实践哲学是从实践角度理解科学及其发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这个领域中不断涌现出新问题和观点。清华大学吴彤教授认为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观察”不仅是表征陈述,而且是一种实践。科学实践哲学的观察所产生的知识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一定条件下可以使其表现的像是普遍化知识。

浙江大学盛晓明教授探讨了后常规科学及其规范性问题,认为传统的表达主义和兰顿式的实用主义是可供借鉴的哲学资源。中国社科院朱葆伟研究员认当前需要恰当地处理知识的公共性和商品化之间的关系,公正地分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好处、风险和代价。

曹南燕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建构论既能避免朴素实在论的被动论的认识论,同时也能避免像社会建构论那样背叛客观性。

黄翔认为我们要超越历史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两分,不再将科学合理性建立在某些普遍适用的规则,因为规范性部分地隐含于科学实践中。袁海军认为对科学哲学史的完整理解要求重提科学哲学的批判性。孟强从实像主义出发,认为实在并非超越于建构,而恰恰是建构的结果:越建构,越实在!于爽认为规范性建构主义是一种对后学院科学更恰当的解释。任玉凤分析了地毯和挂毯的历史发展中的技术、性别和艺术的关系。

六、科技伦理、生态哲学与动物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翟晓梅探讨了人与非人动物混合有机体的本体论地位和道德地位问题。丛杭青分析了美国工程职业主义发展的三大主题对中国工程职业的建设的借鉴意义。潘恩荣梳理评价了当前高科技伦理的研究现状和科学形态的变迁。陈海丹探讨生物样本库国际合作中的伦理问题和治理挑战。李才华探讨了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困境和对策。

蒋劲松基于儒家伦理学进路给出了反对吃猫狗肉的论证。肖显静探讨了生态学野外实验的“自然性”特征。李山梅提出《太上感应篇》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与动物保护思想。吴文新探讨了生态伦理学的人性基础问题。

七、其他主题

在现象学科学哲学方面,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考察了牛顿第一定律,揭示出科学定律背后的世界观预设和意向性特征。山东大学李章印教授论证了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形聚因果关系”。

在语境论科学哲学方面,陈晓平认为语境主义方案可以把盖梯尔问题、怀疑论难题和抽彩悖论给以一揽子的解决。刘高岑认为历史主义具有朝向语境论科学哲学的建设性意义,它以不同的方式和层面解释了科学活动的语境论本质。卓立对证实之真进行重新反思,分析了从语境论走向后语境论的问题。

在科学与政治方面,中国科学院范岱年教授以科学态度分析中国政治,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李彤宇讨论了八十年代科学哲学与思想解放的问题。

在科学哲学史研究方面,安维复通过梳理科学哲学史研究的发生过程、研究纲领、代表性著述和知识谱系等,重新考察了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孙思通过考察托伦斯的科学神学思想,分析了神学范式下科学理性及其研究进路的困境。

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晓力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指出此次会议景色最美,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此次会议主题丰富、问题聚焦,充分反映当前国内科学哲学整体研究状况。再就是,主要问题和热点问题都紧跟国际前沿,对问题的把握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都更加规范、更具国际化,在一些领域已经开始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对不久前不幸逝世的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前任理事长胡新和教授进行追思,对这位为科学哲学在中国的成长和壮大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表达缅怀之情。最后,大会宣布2015年的第十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将在上海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