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琪三生三世 香港导演拍聂华苓的“三生三世”

2018-0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侨报特约记者李鸢报道]"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这是纪录片<三生三世聂华苓>开篇的一句话.聂华苓的这句自述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道出了

【侨报特约记者李鸢报道】"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这是纪录片《三生三世聂华苓》开篇的一句话。聂华苓的这句自述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道出了本片导演陈安琪在大陆、台湾及美国三地的拍摄历程。

近日,陈安琪携《三生三世聂华苓》在北京单向街书店举行免费放映的沙龙活动。此前,本片已在香港和台湾院线公映,并获得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的提名。

人物简介:被称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的聂华苓是20世纪华人文学界最重要的推手,包括白先勇、林怀民、蒋勋、莫言等都曾是她客厅的座上宾。她1925年生于湖北武汉,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外文系,同年以笔名远方发表第一篇创作《变形虫》。

1949年与家人逃到台湾,后因编辑《自由中国》受白色恐怖牵连。之后来到美国,1960年代与第二任丈夫保罗•安格尔创办影响广泛的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通过他们的"国际写作计划",世界各地的作家越过意识形态聚集一堂。

开拍晚了三十多年

上世纪80年代,陈安琪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读电影学硕士。她和聂华苓的大女儿是初中同学,住在爱荷华的5年时间里,陈安琪和聂华苓夫妻俩很亲近。"我叫她阿姨的",陈安琪说。

那时候,保罗•安格尔曾经授权陈安琪拍摄自己和"国际写作计划"的纪录片。然而1991年,保罗因病意外死在了机场,这部电影还未开拍就戛然而止。

"拍聂华苓也是缘分"。2008年,陈安琪刚执导完《爱与狗同行》,当时没有什么项目可做,她就趁着那段闲暇时光翻腾自己过去跟朋友的信件,忽然又看到了保罗给自己的那份授权,觉得很遗憾。

"然后我就找到聂华苓,问她我可不可以拍她的故事,她非常爽朗地说‘好啊’!"

"聂华苓的精神令人钦佩。"阴差阳错地替换了主角,却碰巧给陈安琪提供了更有历史纵深感的拍摄题材。抗日战争时,聂华苓忍饥挨饿仍坚持读书,国共战争时期因为出身地主家庭,迫不得已离开大陆。好不容易到了台湾,又逢白色恐怖。

"她那时候就关起门来写作,大概30岁的时候就已经受到这么多的波折。保罗•安格尔请她到美国之后,许多台湾人说她是叛徒,上世纪80年代是不准她回台湾的,她的小说也被封为禁书。她说她不想参与政治,但政治就这样随着她走。她还总是笑哈哈去面对。"

第一人称还原聂华苓

从2009年准备,到最终拍摄成片,陈安琪带着自己的团队往来于北京、台北和爱荷华之间,历经三年,访问了30多个跟聂华苓有来往的作家,一共拍摄了100多小时的原材料。"成片经过很多次剪辑,每一次剪完都会很崩溃,东西太多。"陈安琪说。

因为和聂华苓很熟络,陈安琪拍摄这部纪录片有她独特的视角。其实大概陈安琪早就意识到,这样丰富的人生,绝不是一本书或者一部纪录片就能完整呈现的。因此,她决定让聂华苓亲自讲自己的故事,用她的一字一句,和纪录片中一帧帧的影像去感动观众。

"这个片子我在剪辑的时候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非常学术性的,我和30多个作家谈论了很多文学的问题。但最后我选了这个方法,我很刻意的不用旁白,就让她自己去讲,让这些去过她客厅的作家去讲,最后说成一个故事。"

作家本身都是很会讲故事的人。片子当中有几段,聂华苓回忆旧事引得观众哈哈大笑。她的一生恍如一段辗转三地的飘泊旅行,影片不仅呈现了这位可敬女性八十多年的人生故事,也交织出当代海外华人作家的清晰身影,刻画了她和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生死不渝的坚定情感。

"爱荷华是一个中西部的小城,很多的玉米田,这个学校很好,在这个学校里面有这样一个‘国际写作计划’,他们邀请来自全世界的作家,而这个计划的核心点就是聂华苓家的客厅,她的家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联合国。所有的作家们都来到美国做客。他们吃东西、喝酒、聊到晚上很晚。"亲历过"国际写作计划"的林怀民提起爱荷华大学很有感触。

回想起那么多作家挤在聂华苓家的客厅,蒋勋觉得很好笑,"因为人很多,我就一直听见保罗在喊‘华苓!华苓!’,然后聂老师也在喊‘保罗!保罗’,他们俩就一直在寻找彼此。"

"她是对自己很节约的一个人,但她对朋友很大方。"余华接受陈安琪采访时回忆说:"(在爱荷华,)她经常带我们去那些好吃的餐馆吃饭,一顿饭就得七八十、甚至一百美元,几乎每个礼拜都会带我们去。但是她那个破电脑……我跟她说你把那个破电脑换了吧,她查来查去,一直要买个最便宜的,为了便宜50美元,她都要花很长的时间。"

"就像聂华苓说的,作家的写作,最主要的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电影对我来说也是这样,更多看到的是情。"人情味儿在陈安琪的这部影片中的确显得尤为浓郁。

陈安琪介绍,聂华苓在看完全片后很喜欢,但有一段讨价还价的画面,她觉得不妥,希望陈安琪可以剪掉。这段让聂华苓不满意的画面是在她的家中,一个来为她修缮水电的工人报价过高,所以聂华苓逐条和水电工比对项目价格,但两人最终没能达成共识,聂华苓只好略带不悦地送走水电工。

"我笑着和聂老师说,当然不能剪掉,这是多珍贵的画面,因为那才是最生活化又最真实的聂华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