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诗歌 聂华苓:曾因翻译毛泽东诗词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

2017-07-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聂华苓用文学时时刻刻告诉人们,如何去爱,不被政治意识形态.世俗成见.族群偏见所拘囿;而爱的苍白.僵化.狭小,才使得文学的创造力萎缩.近闻西班

聂华苓用文学时时刻刻告诉人们,如何去爱,不被政治意识形态、世俗成见、族群偏见所拘囿;而爱的苍白、僵化、狭小,才使得文学的创造力萎缩。

近闻西班牙等国人士提名袁隆平为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不禁想到聂华苓,她是唯一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女作家。

一个女子,有"三生三世"的经历,当是莫大幸福。聂华苓就有着这样的三生三世。她在好几种自传书的扉页都写着:"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大陆、台湾、海外,就是她的三生三世。2011年5月,台北举行了"百年文学新趋势:向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致敬"系列活动,聂华苓的"三生三世"也成为台湾文学的一种象征,大陆、台湾、世界,都是文学的故乡。

聂华苓也用文学时时刻刻告诉人们,如何去爱,不被政治意识形态、世俗成见、族群偏见所拘囿;而爱的苍白、僵化、狭小,才使得文学的创造力萎缩。

聂华苓1925年出生在中国,1949年和母亲等避走台湾。然而,1972年,聂华苓与美国著名作家、学者保罗·安格尔合作翻译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选》(《Poem of Mao TseTung》),轰动西方文化界,尤其是美国汉学界。

为了翻译好毛泽东诗词,聂华苓阅读了大量关于共产主义、共产党的材料,而安格尔则大量阅读了近代中国历史资料,三四行诗,有时需要撰写整整两页注释。在台湾当局看来,聂华苓翻译毛泽东诗词并产生重大影响,无疑是"亲匪"之举,她由此被纳入国民党当局的"黑名单",整整20年不能踏足台湾。

聂华苓并不认同共产主义,但如同她所说,她"所认同的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河山、中国人——炎黄子孙的中国",而这种认同是跨越历史隔阂、党派纷争的。她正是从这一立场来翻译毛泽东诗词,并将毛泽东诗词包含的丰富内容成功传达给了世界。

"国际作家工作室"也打开了中国大陆作家和世界交流的大门,诗人艾青1978年复出后公开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大门是聂华苓和安格尔打开的,再也关不上了。"聂华苓全家1978年回大陆探亲,她翻译过艾青的诗,非常钦佩艾青诗的力量,希望见艾青。

但当时艾青还在"黑暗中",没有平反,有关部门一开始不批准艾青露面,聂华苓就"一再一再一再要求见艾青",甚至说"不见艾青我就不走",终于见到了艾青。此后,艾青、萧乾、汪曾祺、吴祖光、王蒙、丁玲、冯骥才、张贤亮、阿城、王安忆等作家的身影都出现在爱荷华大学,迟子建感动地说过,是聂华苓"最早为新时期中国文学中最为活跃的作家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

因为文学这个窗口,1976年,世界各国三百多名作家联合提名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妇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提名书说,他们俩"是实现国际合作梦想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组织的建筑师。在艺术史上,从没有一对夫妇这样无私地献身于一个伟大的理想"。聂华苓的无私,来自她对于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1952年胡适从美国回中国台湾,胡适是聂华苓当时任职的《自由中国》杂志的发行人,聂华苓也认同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然而,杂志主编雷震委派她到机场迎接,她却给雷震留纸条婉拒:"儆寰先生:您要我向胡先生献花,这是一件美丽的差事,也是一个热闹的场面。

我既不美丽,也不爱热闹,请您饶了我吧!"《自由中国》同仁由此对她刮目相看,她也同时获得胡适的嘉许。翌年,她升任《自由中国》编委,并主编该刊文艺专栏。主持《自由中国》文艺栏7年期间,她对"反共八股"作品一律退稿,大量刊发纯文学作品。

而她心目中的"纯文学"就是"写中国人在这个时代的处境,而延伸到‘人’的处境"。她第一部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1960)之所以受到夏志清、叶维廉等著名海外学者广泛好评,就是以少女苓子的眼光,讲述西南偏远山乡的爱情悲剧。

她的另一部长篇《桑青与桃红》(1976年中文初版,1981英文版,199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书卷奖)曾被作为中国"女性心理的开山之作"而得到广泛研究,后来又被视为"离散"(Diaspora)文学"的"始作俑者",而它所呈现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流亡"历程更被人关注。

为什么《桑青与桃红》在不同时代会获得不同的意义,展现出如此丰富的诠释层面?就因为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在"写真的象征"中超越了个人、国族,展现的是人的根本性处境。

始终独立思考,一生挚爱文学,中国女性的心怀向世界敞开。

最后顺便说一句,李欧梵是聂华苓的女婿,这中间也颇有文学因缘了。

黄万华(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