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解析 汤鸿鑫解读《王宗岳太极拳论》

2017-06-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梦想.理想与现实.    在看<王宗岳太极拳论>之前一定要明白梦想.理想与现实的内涵,否则<王宗岳太极拳论>对大家有害无益. 01.梦想

一、梦想、理想与现实。    在看《王宗岳太极拳论》之前一定要明白梦想、理想与现实的内涵,否则《王宗岳太极拳论》对大家有害无益。 01.梦想是心的想象力所能发挥的极限,梦想如天上的太阳、如海市蜃楼,知道它的存在,但却是人力永远望尘莫及的彼岸。

02.理想是眼睛能够看见的极限,理想如高山的顶峰,虽然与目前自身所在的位置距离很远,但是通过努力终有登顶的可能。 03.现实是今天脚踩着的高度,人各有命,有些人生下来就在青藏高原,不用努力海拔就5000米高了,有些人生在平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只有不断努力进取才有可能爬到一个高度。

04.比如成为亿万富翁是很多人的梦想,这个世界上也存在很多亿万富翁,但是不是谁都有那么好的运气投胎到亿万富翁家。

起点决定了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同样想成为亿万富翁,亿万富翁的子女距离目标就近很多,平常人家的子女距离目标就远很多,而人的时间、精力、能力、综合条件都是有限的,有几个人能够走到无法测量的距离的终点呢?所以如果出生在平常人家,无论本事通天,无论如何努力奋斗,想成为亿万富翁的概率几乎是0.

000……01,所以出生在平常人家的人,凭自己一生的奋斗,能够成为百万富翁就是非常成功的了,这就是梦想、理想与现实最简单的例子。 05.我们要先认清梦想的虚幻,然后再怀揣理想的希望,面对现实,立足于现实,努力奋斗,不断进取,攀登高峰。

二、分析“拳经拳论”。 01.拳经拳论是要写给不懂的人看的,不是写给懂的人看的。一些由书呆子写的拳经拳论经常鼓吹什么最高境界,而且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衡量世人,作为证明自己高深的手段,试问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够达到最高境界呢? 02.

能够写出实用拳经拳论的人必须是文武全才的,纯文才的人写的拳经拳论常偏重于追求最高境界而忽略了锻炼过程;纯武才的人写的拳经拳论常注重小范围的输赢而缺少大局意识;只有文武全才的人写的拳经拳论才具备学术的高度、慎密的逻辑,系统性强(详细描述起点、过程和每个里程碑),让人有路可循而不是一头雾水,让人知道输赢只是表象进步才是内涵。

03.拳经拳论的作用是让人作为攀登的阶梯,不是只能远看而无实际用处的海市蜃楼。

阶梯是从地面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延伸,让初学者可以沿着这个阶梯爬到一个高度,海市蜃楼是高高挂在天上,它是很高,而又永远让人琢磨不透,不能接近。 04.大学课程深,小学课程浅,不过每个大学生都是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级一级爬上来的。

所以一只鹦鹉能够背诵拳经拳论,并不代表它是大学生了。就像爬到山顶的人下山来,和没有爬到山顶的人描述了山顶的风景,那个没有爬到山顶的人记性很好,背熟了再向其他人描述山顶的风景,让人迷惑。

因为就算鹦鹉能够背熟山顶的风景是什么样子的,但是鹦鹉绝不可能把上山顶的阶梯也全部记下来,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上山顶之路。 05.有些人视力好,在山脚就能够看见山顶上有一棵树或者什么的,那只是虚幻的事实,山顶上确实有一棵树,但是看见了,并不代表他爬到了,只有自己的脚已经踩在山顶的地面上才是真实的真实。

三、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四、《太极拳论》解。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故称山右)。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下面,对 《太极拳论》逐句逐段试作解释。解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原文;二是普遍的解释(大众普遍认可的解释),下称“普解”;三是汤鸿鑫老师以本家前辈总结的经验为主导,在“普解”基础上消化吸收后的体会,下称“汤解”。

前人留下来的精华理论,要通过消化吸收以后才能够成为自己的东西,我们要先理解字面的意思,然后再琢磨出字面之外的真正内涵,每一代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学习前人的遗产,整个事业才会蓬勃发展,否则就是读死书,既对不起前人,也对不起后人。

(一)、第一句。 01.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02.普解: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动静之机”,黄帝曰:天性人也,人心机也,何也?广成子曰:天以斗运为机,人以心为机。心者神也,神机合道乃鬼神不测。人未生之时,先受一炁为命,然后父母二炁相合,故乃成形,胎元生神,故为性之源。

人能澄心如天地动机,故同天地。乃因性静,心机合道,故曰天性人也,人心机也。黄帝曰:人心机者如何用也?天皇真人曰:人心者机本也,人能存心守神而不忘机用。心者百神之元也,安心者,养性也,是以圣人安其心而抱元含真,含真者,安性也。

以心为性,以炁为命,炁绝则亡,皆乱于性也,失其气故死矣。若人如天炁澄清,故不失于性也,性不失则炁不散,炁不散则命不亡,命不亡则形不灭也。天地者,性命之本也。故曰: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03.汤解:太极是无极的女儿,是阴阳的母亲。人先天就具备力量、敏捷(速度)、胆量(勇气)等诸多条件(资源),只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就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些条件,自身本来就具备的条件只是不知道怎么使用,这就是“无极”。

通过“太极”这个母亲的指导,知道了阴阳,阴是静、是防守,阳是动、是进攻;这样说来,“太极”就是老师、以及先辈总结实践而留下来的锻炼方法。有了先天具备的条件,又有了老师的指导,那么才能够逐步理解、开发和掌握如何善用自身条件的能力。

具备先天而生的条件,然后通过学习掌握了使用先天条件的能力就是:“动静之机”中“机”的涵义,“机”就是人对自身一切条件的控制和运用能力。     小结:    1.

“无极、太极、阴阳”等都是属于哲学范畴,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但是如何运用这个意思来指导我们的锻炼过程呢?以下详细说明这个过程:    2.

每个人本身具备一些条件,只是不知道这么运用这些条件,这就是“无极”。——不知道这么用,那怎么办呢?答案是去找老师,去学习。    3.理解、开发和掌握这些条件的过程就是“太极”。

——有了这个过程,然后才知道怎么用。    4.自己能够灵活运用自身的条件就是懂得了“机”、懂得了“动静”、懂得了“阴阳”。——已经知道怎么用了,然后在实际中运用。

(二)、第二句。 01.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02.普解: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两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方法。 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03.汤解:在搏击过程中,人的整体劲分为两个部分使用,一部分用来击打对方(动)、(进攻),另一部分用来维持自身平衡和化解对方对自身的击打(静)、(防守)。太极无非阴和阳,搏击无非防和攻,炒股无非买和卖。

游戏规则很简单,但是能够玩好这个游戏那要花很多苦功夫去琢磨体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分配防和攻的比例及其变化、如何在敌我双方的整体变化中有效抓住防和攻的机会。    这里的“分”有分工协作,遥相呼应的意思,这里的“合”有系统性配合的意思。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句话包含了全局概念,不仅仅是自身的全局概念,还有敌我双方加起来的大全局概念,就像走象棋,不仅要看自己的棋子布局,还要同时看对方的棋子布局,双方形成一个大的整体布局。

先有这么一个全局概念作前提,后面的事情才能够展开,也就是自己想怎么样的时候,还要想想对方想怎么样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大全局概念也就是“融合”的概念。    在这里既然普解中提到“创造人”这个词,那么我们有必要阐述一下本家对“创造人”或“创始人”的理解。

   1.经常听到大家在争论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是谁,其实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就像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一样,是一代又一代的精英推动和发展才形成到今天这个状态的。

精华能够经受得了时间的磨砺,一点一点积累:沉淀、堆积,并且永远不会停止发展的步伐。

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事情应该都是这样的。    2.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说:“太极拳只有代表人,而没有创始人。”历代的明师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影响和推动了太极拳的发展,他们功不可没。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们是人,而不是神仙,后人没有必要把他们吹捧成会飞。    3.秦王汉武、唐宗宋祖,他们的亲生儿子在哪里?他们的嫡系18代子孙在哪里?换句话说要是出现一个谁是秦始皇的嫡系NN代子孙,那么他就可以在今天当皇帝了吗?同理:某某创始人的嫡系NN代子孙,他就一定是武功高手了吗?一个老师教的众多学生中必定有优秀者也必定有平平者,优秀者以真才实学屹立于世,平平者何苦搬出祖先的牌位丢人现眼。

   4.学习太极拳纯粹是个人领悟,以个人对肢体语言的理解能力为成绩的根源,有好的老师教,然后再有好的学生学,才能够出现成绩优秀者,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因此太极拳不是遗产,作为父母不能嫁接给子女,父母只能够以老师的身份教子女去学习,当然好的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跟自己的关系亲一些就多教一些,老师的任务是帮助每个学生更好更稳更快地迈上眼前的那个台阶,至于能够爬到哪个高度,因每个学生的先天领悟能力而决定。

因此就算这一代精英出现在你家,下一代精英到底出现在哪家那是随机的,可能出现在学生中的某一个,但不可能由老师自己来指定,老师只能够发现并引导新一代的精英在自己的肩膀上爬得更高。

   5.后人必定超越前人。事实摆在面前,奥运会的记录也是每每被刷新的。前人几十年的心血才换来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而给后人提供了最精华的锻炼方法。

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所以必定能够爬得更高。    6.写下这篇文章,没有丝毫偏私,以整个天下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不赞扬谁,也不否定谁。请天下人扪心自问真相是否如上所述。并祈望天下之人以天下的尺度去评论天下之事,而不是以哪个山头哪座庙的小范围眼光来论狭小之事。

(三)、第三句。 01.原文:“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02.普解: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对方进一分,我退一分。

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

03.汤解:“无过”是指己方进攻的时候,攻击部位的运动范围不要超出腰(大本营)的控制范围之外,否则容易被对方抓住漏洞。“不及”是指在防守的时候腰有个防守反击的概念,所以在对方进攻的时候既不能退太近、也不能退太远,退太近了对方的攻击力直接作用在自己身上、退太远了就失去了反击的机会。

   “随曲就伸”是双方的作战过程都有三个步骤:一是寻找并抓住对方的弱点,二是避免被对方抓住自己的弱点,三是找到对方的弱点然后集中全身的战斗力攻击这个点,从而达到克制对方并不被对方克制的效果。

整个推手比赛始终是这么一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    “论听劲与懂劲”。

听劲就是通过五感主要是用触觉来感觉接收对方各关节(部位)的力量大小、用力方向、力量起始点和终点(着力点)、发力源头和力的传递路线、用来攻击的最强部位以及最薄弱的防守部位(漏洞)等信息。懂劲就是通过“听劲”接收到对方各关节(部位)的完整信息后,再经过大脑分析,分析对方的优势和弱点,然后用大脑和神经指挥自己身体各关节(部位)采取相应的行动,避开对方的强势进攻,攻击对方的弱点部位。

(四)、第四句。 01.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02.普解: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方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的用途日广。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03.汤解:刚是指本身具备的力量等条件,柔是指灵活运用这些条件的能力。推手是一个寻找平衡点,维持平衡点,打破平衡点的过程。平衡点是动态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下面详细分析解释“平衡点”这个概念:    1.

分析自身平衡点。自身平衡点是第一个要理解的平衡点,首先要清楚自身平衡点位置(以自己的腰关节为代表),并且在自身控制力和外力(对方的破坏力)的作用下怎样维持这个平衡点。

   2.分析对方平衡点。对方平衡点是第二个要理解的平衡点,通过身体某部位的互相接触,感觉对方的平衡点(以对方的腰关节为代表),并且找到破坏对方平衡点的机会。    3.

分析大平衡点。大平衡点是第三个要理解的平衡点,大平衡点是指双方互相作用而产生的新平衡点,一般在双方平衡点的中点。找到大平衡点,然后通过自己的灵活运用,维持或者打破这个平衡点,维持平衡点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打破平衡点的难度。

   4.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分析运用平衡点,不仅要考虑我该怎么办,还要考虑如果我是对方该怎么办。    5.“走”和“粘”的概念应该建立在全局与融合(双方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去理解,才比较透彻。

(五)、第五句。 01.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02.普解: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03.汤解:分析“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这句话。本家的理解如下:    1.“彼不动,己不动”是指:在对方没有露出破绽之前,不要盲目进攻。    2.

“彼微动,己先动”一旦对方露出破绽被己方发现,己方要抓住时机进攻,集中自身全部条件攻击对方的弱点,不要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3.搭手以掤劲为先,听出对方劲的大小和方向,寻找发现逼迫并抓住对方的破绽,找机会进攻,这样的进攻成功的可能性大一点。同时要主意不要被对方抓住自己的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