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批判 解密王宗岳《太极拳论》

2017-1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日前在博武网上刊载一篇<王宗岳〈太极拳论〉注评>的文章,认为:"在前人武术拳论中,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一篇说理深遂,伦次不差,散偶兼备,文字斐然,成语典故运用准确的好文章即使作为文学作品读,也不逊色于文坛大家之作."这么好的<太极拳论>真是王宗岳所著吗?如果不是王宗岳所著而是何人所著呢?本文上段提到王宗岳曾拜师李鹤林,在李鹤林七十八岁时生日时,曾敬赠"武之杰弟"匾一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相得甚欢.那么李鹤林又传授王宗岳了些

日前在博武网上刊载一篇《王宗岳〈太极拳论〉注评》的文章,认为:“在前人武术拳论中,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一篇说理深遂,伦次不差,散偶兼备,文字斐然,成语典故运用准确的好文章即使作为文学作品读,也不逊色于文坛大家之作。”

这么好的《太极拳论》真是王宗岳所著吗?如果不是王宗岳所著而是何人所著呢?

本文上段提到王宗岳曾拜师李鹤林,在李鹤林七十八岁时生日时,曾敬赠“武之杰弟”匾一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相得甚欢。那么李鹤林又传授王宗岳了些什么?武澄清所得到的《太极拳谱》的内容都是从哪里来的?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为何出现在舞阳盐店?

1.《太极拳论》为李鹤林所作。

清咸丰二年(1852年),河南舞阳县知县武澄清于该县兵团渡镇盐店获得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一本。《太极拳论》系拳谱的首篇。其实这篇《太极拳论》并非王宗岳所著,而是其师李鹤林在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二日,在唐村讲武堂的一篇训论。乾隆五十二年是王宗岳在唐村教书拜李鹤林为师的年代,将李鹤林在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二日在唐村习武堂讲演《太极拳论》录之如下:

太极,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面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逐焉!

虚领顶劲,气沿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帝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自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耆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工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惟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辨详焉!是为论。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2.《打手歌》也为李鹤林所作。其全文为: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沾随不丢顶,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此抄本后边还附有打手要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在王宗岳抄本中,打手歌只有六句,没有后两句,是王宗岳将最后两句抄丢,还是在流传过程中将后两句抄丢,还需进一步考察方知端倪。

3.《十三势行功歌》是李鹤林的曾祖李春茂所作。 李鹤林传授给王宗岳的其他太极拳理论还有:十三势行功歌。这首《十三势行功歌》载之于清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十三势行功歌》中,其全文为: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故变化视神奇 势势存心揆力意 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闻静气腾然 尾闾中止神贯顶 满身轻利项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休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饴叹息

但王宗岳抄本中错讹较多,如第六句:“因故变化视神奇。”王宗岳抄本改为“因敌变化视神奇。”《辞海》故事,原因。适应各种原因发生变化,才能称为神奇。若改为“敌”其意义就浅显得多了。

4.《十三势论》也是李鹤林的第八世祖曾祖李春茂所作。所作的年代为明崇祯年间,原题为《十三势草论》其全文如下: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高低处列使有断虚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同得势;有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折力意,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大明崇祯壬申年二月研拳草论 李春茂

李春茂是李岩的父亲,李鹤林的曾祖,也是太极拳的一代宗师。

《十三势释名》为: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棚履挤按踩掠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正四方也;采锊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十三势行功心解》为:以心行乞,务令沉着,乃能手剑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挽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正中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蠹,先求开展,后为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剑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往来气贴背,剑入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淄,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行功心法辩

李仲

李仲是太极拳的创始人之一。李岩、李牟被冤杀后,解甲回归故乡,带着元钦、元臣、占鳌、元善、元明等五个儿子到浙江任佥事的三哥李俊处避难传拳于弟。据《怀庆府志》《李氏家谱》记载,李仲为贡生,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又有多年传拳的实践,《十三势释文》,《十三势行功心解》为李仲所作,是顺理成章的。

王宗岳《十三势拳》也为李鹤林所授,现将李鹤林本《十三势拳》录之于后:

揽雀 单鞭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式 进步搬拦 独锤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揽雀尾 倒撵猴 斜飞式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海底针 扇通背撇身锤 却步搬揽锤上势揽雀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左右分脚 转身蹬脚 进步栽锤 翻身撇身 反身二起脚 上步蹬脚 双风贯耳 转身蹬脚 斜单鞭 野马分鬃 玉女穿梭单鞭 云手 金鸡独立倒撵猴 斜飞势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搂膝拗步 海底针扇通背

上势揽雀尾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十字摆连 鹊雀蹬枝 上势揽雀尾 单鞭下势上步七星 退步跨虎 转身摆莲 弯弓射虎 上步揽雀尾 合太极

《十三势拳》的套路,在李氏族人中传播的并非一路。在唐村,过去有习武堂(武校)四处,每座习武堂在练武传拳的实践中对祖传的拳谱都根据练拳心得而有所创新,因而形成了大同小异的若干种演练方法和拳谱。

上述拳谱、拳论,基本上全部概括了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全部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宗岳确系李鹤林的弟子,他们全部拳谱、拳论均为其师李鹤林所授。

令人不解的是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在《太极拳论》最后一句“是为论”之篇末,又注:“此论系三丰入室弟子王宗岳所作”,狗尾续貂,将一部好端的太极拳传承史搅乱了。作此注的人之所以毫无根据地批上这句话,首先在于他的无知。

因为唐朝千载寺圣僧李道子就留有遗言:“无极养生功,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三教互尊,养生共修,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末,千载重逢。”(《唐僧十力和尚传碑》)李道子的遗教在唐村李氏族人中代代相传。

凡李氏及其弟子所持之拳谱拳论。首页都写有一句戒语:“未成名器,勿名师门”。作为李鹤林得意门生之王宗岳,绝不会背叛师门严训,更不会无中生有说甚么“三丰入室弟子”云云。

由此可见“此论系三丰入室弟子王宗岳所作”绝对是无中生有者的编造。倒是持谱人可能忽略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本上的一句话:“未成名器,勿名师门”。我们希望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本的持有者能够将其公之于世,以正视听。

既然王宗岳师从于李鹤林,李鹤林系河南省博爱县唐村(原怀庆府河内人),为什么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会在河南舞阳县发现呢?

这个问题我们在唐村的《李氏家谱》中,也可以找到答案。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氏第十世“李元臣,字清廉,配孟氏,行二,生一子如相,生一女,生于明崇祯六年癸酉五月八日,卒于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七月初八,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双修,先后在安徵与河南舞阳传拳育弟。

”(《李氏家谱?李元臣》)李元臣系李仲的次子,从李元臣起李氏族人边在舞阳“传拳育弟”,边在舞阳开盐店。到了李鹤林辈也在舞阳开有盐店,李鹤林耄耋之期,将盐店交其子李永达以及李永达的儿子李嘉臻、李嘉际照管。

李永达与王宗岳系师兄弟,王宗岳在唐村教书期间,闲暇时也常到李永达的盐店与师兄弟的切磋武艺,相得甚欢。李永达年老之后,又由其子李嘉臻、李嘉际照管。李嘉际,文武双修,文品武德高尚,内功修为深厚,不仅武功了得,而且学识修养也名冠当时。

温县著名的大清文武翰林闫翠峰,就是出自他的门下。为了感谢师尊培育之恩,入了翰林院之后,闫翠峰还将自己所用的印章两枚赠给师父李嘉际,并交待说“师父在沁河河南若有不便处,只要出示此两枚印章,万事勿虑。”熟知了上述情况,对于武澄清为什么会在舞阳盐店得到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原因,应当适得其解吧?

三解密王宗岳《阴符枪谱》之迷

《阴符枪谱》为谁所著,学者似有争论,有的认为并非王宗岳所著,而是另有其人,持此论者概乎未能明白王宗岳《阴符枪谱》产生之渊源也。现将《阴符枪谱》产生之经过作一概述,《阴符枪谱》为王宗岳之所作不言而证明。

要明确《阴符枪谱》产生之经过,让我们先略知一下《阴符枪谱》与《王堡枪谱》的渊源关系。

王堡枪,也称六合神枪,是传自千载寺太极宫董秉乾道人的独门绝技。据《王堡枪源流序》载:王堡枪始传于吾王氏先祖仲锦公,谱载明季末受枪法于千载寺东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享年九旬有九而卒,仙逝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域道士坟茔,今墓尚存。

老人练武功绝技,乃拳、枪、棍法。拳,即十三势软手;枪、棍乃六合枪棍。且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何传于王堡者有其渊源焉。

仲锦公与唐村李氏乃系亲缘,常往返唐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曾拜师于博公道长及李老人春茂大师之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仲锦公与老人最相契,谊情诚厚,董老人常留其舍,促膝长谈,甚为融洽,随传绝技于公。

仲锦公曾精心演练枪、棍、拳绝技,技艺娴熟,世代相传,二传廷臣、大理,三傅振、倬,四传铸、明亮、熊渠、五传吾代多人。是时,吾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王堡枪法之源流明矣。

此序文为王堡枪第五代传人王安民写于“大清乾隆五拾二年岁次丁未十一月”。王宗岳也是乾隆五十二年到唐村教书的。王宗岳与王安民,乃为同时代人。也是同门师兄弟。

1、《王堡枪谱》早于《阴符枪谱》150多年。

王堡枪与阴符枪成谱时间有先后。从现存的资料看《王堡枪谱》成谱时间早,应是《阴符枪谱》之源。王堡枪传自于董秉乾老人,成谱则在王仲锦。《王堡枪源流序》对王仲锦编枪谱的事迹作有记载:“王仲锦,明末清初,王氏六合神枪之鼻祖,受枪法于董老人秉乾,复编注枪谱,有承先启后之功。

”据无名氏所作之《阴符枪谱叙》载:“辛亥岁,先生在洛,以示予,予观其大略而末得深悉其蕴,每以为撼。”辛亥岁,为乾隆五十六年,此时距明末清初,约150年左右,这就是说《阴符枪谱》晚于《王堡枪谱》成谱时间150多年。

王安民为王堡枪的第五代传人,与王宗岳,苌乃周同为李鹤林的弟子。王安民进一步整理《王堡枪谱》并为之作源流序时,在乾隆五十二年,也比王宗岳《阴符枪谱》成谱时间早,这是《阴符枪谱》源于《王堡枪谱》的第一个证明。

2、《阴符枪谱》枪势源于《王堡枪谱》。

《王堡枪谱》绘有枪势图五幅,分别为扬头枪、滴水枪、高四平、中四平、低四平五种枪势。王堡枪的各种枪法,主要围绕五种枪势展开。阴符枪主要围绕高四平、中四平、低四平三种枪势展开,比王堡枪势少了两种枪势。

3.王宗岳《阴符枪谱》仅得《王堡枪谱》之皮毛。

《王堡枪谱》是一部系统的枪棍谱,内容既丰富又精练。在枪棍谱之篇前,有《枪势图》,《枪法精华歌》《枪之用法》,《枪法绎述论》《制胜歌》《神枪八法解》《神枪三法握要歌》《枪棍应用字解》《手、腿、身法》等精华妙论。

枪势上录有缠捉棍直解16势、长打棍直解13势、大使手直解12势、小使手直解36势、小枪直解12势、大枪直解35势、大盖枪直解9势、大返枪直解8势,滴水枪直解8势,斜穿枪直解6势、枪法择要直解14势、倩法直解10势、上法直解10势、 摧坚霹雳棒直解12势 王樵捆柴直解一势,合计共205势。

而《阴符枪谱》仅录阴符枪诀6则,上平势七则,中平势十三则,下平势十一则,穿袖、挑手、穿指,搭外、搭里17则,计54势,仅占王堡枪法枪势之四分之一。

由于王宗岳《阴符枪谱》过于简陋,构不成一部完整的使用系列,因之在社会上流传甚为有限。许多习武者常以其不载谱蝶而鄙之。王堡枪则不然,不仅在王氏后辈人中流传,还被传到河北、山东等地。在王氏人中、因有王堡枪神技在身,在清乾隆年间多次比武中获胜,在剿灭匪寇中立功成名被委为官职的也不乏其人。

4、记谱方法也有高下。

王宗岳《阴符枪谱》有目无名,以守为宗,失之于偏;《王堡枪谱》有名有目,攻守两全。现以上平势为例,两谱加以对照,其高下自明。王宗岳《阴符枪谱》记上平势七则,全文为:

立身要耸,前步要颠,满托上与胸齐,此长枪也,用之小枪可也。

彼枪扎我左肋,我开左步,向里促步前进,连棚他手,势穷反枪,我单手扎出。

彼枪扎我右臂,我开右步,向外随步扎彼小门,落骑马势,即照下平势运用可也。

彼枪扎高(应当是高扎)我大门,我搭枪如蛇缠物,连足赶上二转,将彼枪扶在正中,尽力使下,即用单手扎出。小门同。彼从大门不论上、中、下三门扎我,即乘扎之时,开右步,随右躲开彼枪,用单手尽力中平扎彼大门,是为青龙献爪。

彼从小门,不论上、中、下三门扎我,即乘彼枪□之时,悬空转步,躲开彼枪,用单手尽力扎彼小门,亦是青龙献爪。

《阴符枪谱》对彼持枪不动如何动作一字未提。《王堡枪谱》则攻守兼备。王宗岳《阴符枪谱》中的长枪势,《王堡枪谱》记为“长打棍直解,”共一十三势,有名目、有解析。

一势死拨打 解曰:他使四平棍不动,我从大门搪他一搪,他亦一搪,我将左手一仰复又一合,顺棍加步进,他又起棍,我将他棍用合手一刑而进。

二势白虎拦路 解曰:他使四平棍不发,我从大门搪他一棍,他也一搪,我将左手一仰复又一合,仰棍加步打进。他从小门又扎,我加右步反手棍上一打而进。

三势立捉立缠 解曰:他当面扎来,我从大门缠他一棍安势,他又从小门起棍扎来,我就从小门缠他一棍安势。

四势捉活缠 解曰:他使高四平棍来扎,我从小门高缠,他一棍扎起,他又从大门扎来,我就从大门缠他一棍扎起。

五势左插花 解曰:他当面扎来,我从大门缠他一棍,落地倩住,他分头打来,我从大门进步滚手迎棍一对复又一合,将棍打到他左耳根如插花之状。

六势右插花 解曰:他从小门扎来,我就从小门缠他一棍,落地倩住,他又分头打来,我就从小门进步合手一腾复又一仰,将棍打到右耳根边如插花之状。

七势仙人指路 解曰:他使棍望目扎来,我从大门起棍一拦,他使低头棍扎膝,我将前手一仰进步用滴水棍一截,加步合手打进。

八势定南针[金丝缠] 解曰:我使四本棍拗步而进,他棍一拦,我从大门一搪,他滚过小门扎来,我就从小门缠他一棍,高势扎进。

九势云游拨打 解曰:他举棍望头打来,我也望头打去,两棍同落地上,他又起棍扎来,我就从大门合手一崩而进。

十势活拨打 解曰:他使四平棍不动,我从大门欺他一欺,他也一欺,我将左手一仰复又一合,顺棍劈面打进。

十一势一寸金 解曰:他使四本棍不动,我从大门合手一搪,他滚到小门扎来,我就从小门加右步反手棍上一截而进。

十二势硬枪 解曰:我拖着棍走, 他从后分头打来,我扭项回步将他棍用合手抢住,他不动则已若再动我将左手一仰,加力崩开扎进。

十三势软枪 解曰:我使高四平棍望目扎去,他使棍一拦,我身子矮下,仰手抢住小门一扎,他仰手一压,我从小门棍下翻上一扎而进。

5、《阴符枪谱》讲枪势,不讲枪法;《王堡枪谱》以“八法”为先。《阴符枪谱》以上、中、下三势枪为主;《王堡枪谱》用枪讲求抽、撤、搪、扎、打、崩、缠。除此八法外,还讲求了手法、腿身法、身法。在《阴符枪谱》则看不到这些关键性内容。

如《阴符枪谱》讲身法:“身则高下,手则阴阳,步则左右,眼则八方”“立身要耸,前步要颠,满托上与胸齐。”这是很简单的一般道理。但王堡枪则从手法、身法、腿法三部分讲解,非常细致。如手法解:“左手托枪须活动,右手握把休放宽,前仰后合大门手,后仰前合小门边,一仰一合随机用,或滚或闪应手传,虚点实进真妙诀,去送来迎理自然。

”腿法解:“右腿直蹬左腿弯,丁字站立势欲贪,横打斜扎掉步进,偷步拗步右当先,他枪不动休妄动,迎锋接刃是真传,进退脚步惟轻巧,动如流水静如山。

”身法解:“身子宜正不宜偏,藏豚头伏势要端,前铺后坡须活动,左扭右拧手腿连,手腿身法都要有,三者缺一刺人难,更有一着紧要处,临敌两眼仔细观,此是神枪得心法,学者谨守莫轻传。”看了王堡枪之三法,再看阴符枪谱,其高下自明,二者真的不可同日而语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宗岳的《阴符枪谱》源自于王堡枪,是对王堡枪上、中、下三势的简要记述。王宗岳、苌乃周、王仲锦,虽为同门师兄弟,但王仲锦并没有将王堡枪的精华传给王宗岳。从《阴符枪谱》中看到,王宗岳仅看到过王堡人演练枪法,并没有领略过其师兄王仲锦的枪法。

在王堡,枪谱分内传谱和外传谱两种,王宗岳的《阴符枪谱》连外传谱的大概也没得到,仅得了王堡枪之皮毛。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其缘源关系。如要评价《阴符枪谱》的得失,只能说他借鉴了《王堡枪谱》外传本之某些内容而已,离完善之枪谱还有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