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 王宗岳拳论研习三十五问

2017-05-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有感于时下中国太极拳理论的无序与混乱,笔者呼吁,应当重视王宗岳<太极拳谱>五篇拳论的学习与研究,并期盼各种武术期刊,开设专栏,大力

     有感于时下中国太极拳理论的无序与混乱,笔者呼吁,应当重视王宗岳《太极拳谱》五篇拳论的学习与研究,并期盼各种武术期刊,开设专栏,大力倡导之。对于王宗岳拳论,笔者虽孜孜求之,然因生性愚钝,迷茫之处,多多待究。

现将思绪梳理归纳为以下“三十五问”,愿与同道同修共勉。     1、何为“无极”?何为“太极”?何为“阴阳之母”?“太极”由“无极”而来,太极拳最终追求的目的,是否是返璞归真.

寻本溯源,回归到“无极”态势呢?     2、”动之则分”.是分阴分阳吗?“静之则合”,是合阴合阳吗7“分阴分阳”,“显阴显阳”.

是“阴阳之母”吗?     3、何为“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在太极拳推手练功中.如何由尺而寸,由寸而分,由分而厘.由厘而毫.于毫厘微末之间,理解、把握、求索、获得“无过不及”呢7过者.

过头也.顶也,抗也;不及者.丢也.扁也。“不丢不顶”,是否源于起处?而根据“无过不及”.将“不丢不顶”改为“无丢无顶”,岂不更有利于操作、修持吗?深层次的“无过不及”是否是用“意”、用“气”、用“神”呢?     4、“人刚我柔谓之走.

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对此应该如何理解与把握?     5、“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何为“着熟”?何为“懂劲”?何为“神明”?有的爱好者不求“着熟”先求“懂劲”.对吗?     6、何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在推手练功中如何操持与把握?     7、何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在太极拳行功中如何操持?此与“一羽不准加.

蝇虫不准落”,有何本质区别?     8、何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如何才能达此境界?而彼此双方,功夫达此及此,结果将是如何7据此推断.“英雄所向无敌”,是“英雄走遍天下无敌手”吗?     9、“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在太极拳推手练功中.用”力“能获得“四两拨千斤”技艺吗?关于“显非力胜”.是否也可以这样体悟.“四两拨千斤”的功夫,“显然是用力不能胜任的”。

“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在太极拳推手练功中.以“快”能获得“耄耋能御众”的功夫吗?对于“快何能为”,是否也可以这样体悟.“耄耋能御众”的功夫.“凭借快不能有所作为啊”!

   10、“立如平准”,“平准”是指“天平”吗7“立如枰、准”,“枰准”是指“称”、“秤”吗?天平、称、秤,是王宗岳宗师的本义吗?     11、“活如车轮”,是指“身形灵活”?还是指“内气流动”?还是指“形也转,意也转.

浑身无处不旋转”?     12、“偏沉则随”,是太极拳要领?还是拳病?在王宗岳五篇拳论中,对于“偏”字.

只字未提:对于“沉”字,只有“气沉丹田”中一字。有的拳家认为“偏沉则随”是正确的.其今人信服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13、“双重则滞”。滞者,僵也,阻也.

碍也,故“双重为病”。何为“双重”呢?在推手练功中.。人刚我亦刚”.为“双重”.全身处处皆是如此,而别无其它。对此,君以为然否?     14、“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何为“走”呢?“人刚我柔谓之走”;何时”粘”呢?“我顺人背谓之粘”。

吴文翰先生说:“王宗岳贤师把太极拳的技击归综为八个字。在具体运作上进而归纳为“走粘”二字”,这就是化繁为简.寓繁于简的典范,实值我辈深思。

”据此.我们在走架行功中.其“意”可否化繁为简,求“走”、求“粘”呢7在推手练功运作中.可否一心一意.专心专意.求“走”.求“粘”呢?     15、“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有阴有阳,存阴存阳,阴阳相和相融相济”,此乃“阴阳之母”,即“太极”态势。推手练功.久久为功,自可臻于“浑身无处不太极”.“浑身处处太极态”,“双重”之病,自可消矣泯矣。故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故日:“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笔者浅见.君以为然否?

    1 6、“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之从心所欲。”如何”练”呢?是离开拳论盲修妄“练”吗?“默识”什么?“揣摩”什么?是离开拳论的“自我捉摸吗”?     17、“本是舍己从人”.

应大舍大弃,大松大软。在具体行功运作中.是否“大处舍之.小处不舍”呢?心中有“杂念”否?身上有小“顶”、小“抗”之“杂音”否?     1 8、“多误舍近求远”。

2009年笔者与浙江魏坤梁先生在《少林与太极》杂志.对此进行了友好交流。由于笔者学识浅陋.而误“悮”为“悟”。但笔者至今仍然感到迷茫的是“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其“走粘”是“同体、同时、同位”呢7还是”同体、同时、不同位”呢?如果在实际运作中是“同体、同时、不同位”.

岂不是“舍己”要“舍近”为“走”.“从人”要“求远”为”粘”?这里的“不同位”.误差仅在“毫厘”之间,不可理悟为有多“远”;如果是“同体、同时、同位”,又如何在不差毫厘的同一部位,既“走”又“粘”呢?依据上述.

对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关键拳论.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与把握呢?     1 9、“十三势者.

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也”。“十三势”是“八门五步”吗?在实际运作中如何明确体现呢?“左顾右盼”.有时用“腰”啊.“步”从何来?“十三势”是。

八卦五行”吗?此有利于太极拳的普及、推广与提高吗?在实际练功运作中,如何明确体现“五行八卦”呢?     20、有拳家说:“太极是拥劲,动作走螺旋”.”掤劲是太极拳第一劲.

太极拳处处有掤劲”。这些理念与观点,符合王宗岳宗师太极拳理论要义吗?     21、对于”掤、捋、挤、按、采、捌、肘、靠”,各派太极拳都有“拳诀”,这些“拳诀”.

与王宗岳宗师太极拳理论真义吻合吗?     22.“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是否是“腰隙”的误传呢?对于“腰隙”,能够“说文解字”,有理有据地、明确准确地给人以心悦诚服的诠释吗?     23、“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在太极拳修持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够做到时时“用心用意”.“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稍滞”呢?     24、“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在太极拳推手练功中,是应当快呢?还是应当慢呢?如果快速推手.能做到“势势存心揆用意”吗?     25、“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对于爱好太极拳的初学者.“引路”者应首先“口授”什么理论呢?     26、“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走架为体”。推手为“用”.“体”耶“用”耶,要领相同。走架“求松、求轻、求灵、求空”:推手为何用“力”用“劲”,又“顶”又“抗”?     27、“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王宗岳倡导的太极拳推手应当是个什么样子7应当如何操作呢?太极拳推手与发放手、断手、散手有何本质区别7在推手中争高低,论输赢.对吗?为什么演练太极拳套路者多.而对于“益寿延年”的太极推手练功运动绕道而走.

不愿问津呢?     28、如何理解“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在推手练功中.我们是否能够清醒地对此予以周到、细致的全权把握.而不乱动、胡动、盲动、妄动呢?“打手要言”,笔者认为即“推手要言”,君以为然否?

    29、“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根据王宗岳五篇拳论真义,您认为“搠捋挤按”四势,应当如何操作与运行呢?     30、“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巨力”,其间包括“惊弹、抖擞、螺旋、钻翻、拧裹、崩炸”六合劲吗?如何“牵动四两“之处?又如何“拨动千斤”之体呢?     31、“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如何理解“引进落空”?如何理解“合”?如何理解“即出”?此上下两句有何内在关联?“不丢顶”.是指“不丢不顶”,还是指不要丢掉“虚领顶劲”:不要丢掉”尾间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打手歌”.

笔者认为即《推手歌》.君以为然否?     32、后代学者武禹襄、李亦畲先生,对于王宗岳拳论进行了认真学习与研究,并写出了阐述、阐发拳论的脍炙人口的不朽文字。

在王宗岳《太极拳谱》五篇拳论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满身轻利”,“益寿延年”的友好氛围;但是,在后代学者有些文字中.我们感到的是“金戈铁马”,“逐鹿中原”的浓烈气息。“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以及《太极拳九诀》《太极拳散手秘诀》《拳经总歌》,这些文字与王宗岳太极拳理论要义协调、融洽、和谐吗?     33、目下.

中国太极拳流派林立,各派自有理论体系。

这种状况是喜还是忧?是太极拳学问的“博大精深”?还是太极拳理论的“无序混乱”?这种状况,是否有利于中国太极拳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否有利于中国太极拳的健     34、在中国太极拳界.

时下有关“正宗、汇宗、述真、汇真、诠真、传真、统真、秘谱、秘笈、秘传、精要、指要、解要、精髓、精解、精论、精义、解秘、揭秘、释秘”.撩人心弦的太极拳大著和文作源源不断,我们感到.

其间不乏真知灼见者。但细读细析这些大著与文作.有多少文字是对王宗岳太极拳原始理论的传承、阐述和弘扬?又有多少文字是个人体得,一家之言?已出版的名家大著和凡面世的太极文作中.有多少文字超越了王宗岳宗师的《太极拳谱》拳论精义呢?有拳家说“古人功夫好,今人理论好”.

笔者感到未必如此啊!        3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种学问.

概莫能外。到底什么是中国的太极拳?中国太极拳应当统一遵循的经典理论指南到底是什么?中国太极拳到底如何去把握未来走向?如何使中国太极拳健康发展?以对得起古人、今人和后人呢?     当代太极拳名家吴文翰先生说:“太极拳是由人来练习的.

不同的人士由于练拳的目的不同.年龄、文化、修为等不尽相同,所演拳式有所差异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必过于斤斤计较。如果一定要较真,要说明谁是谁非,我认为经典拳论是唯一评判准则.

就如同法官审官司,。法律是准绳,事实是根据’,“斜直线‘也好,’斜中寓正。也好,得看是否符合。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这个大道理.不然的话.各说其说,各是其是.

是永远也弄不清孰是孰非的。”     “太极拳各家如何练拳,大可不必争论其是非,最重要的是要让普通练习太极拳的人弄清楚太极拳的身法准则是什么,这样他们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他们练习的是太极拳,不是某一名家的太极拳.因此.经典拳论是习拳者的准绳.任何练习者都得遵守,不然就没有衡量是非(正确与不正确)的标准了。”     《中国功夫》杂志主编梁伟明先生说:“我常对中国古传武功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和保护感到极其惋惜与无奈。

我经常叹息我们中国人,我们在全球的华人,对我们老祖宗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内涵的优秀的传统武功形式方法,不太珍惜、不太重视了。”     吴文翰先生和梁伟明先生的话.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