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静山的朋友 郎静山 试用格式塔理论分析郎静山的集锦摄影

2017-1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郎静山 郎静山 试用格式塔理论分析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凡是介绍郎静山的"集锦摄影"的,必会先夸赞其作品的如画意境以及摄影与暗房技法造诣之高.然而

郎静山 郎静山 试用格式塔理论分析郎静山的集锦摄影

凡是介绍郎静山的“集锦摄影"的,必会先夸赞其作品的如画意境以及摄影与暗房技法造诣之高。然而,时下数码暗房技术日新月异,在计算机的帮助下,郎静山所追求的效果已不再难得,甚至可以将唯美主义做到更加极致。但是,作为叱诧影坛六十多年,曾独步天下的“集锦摄影"必定有其独到之处。

郎静山关于“集锦摄影"的创作思想来源如是说“天地间万物并育,包罗万象,此现实也,但造化出诸自然,美与不美,未能选择,欲求其尽善尽美,必透过艺术,此意匠集锦之法所由产生。

…… 照相为现实,因机械限制,往往不能差强人意,又非在人工制法上另觅途径不可,此集锦之法必有也。"①“集锦照相,即选择摄影多数底片中景物配合于一纸而参融之,亦即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之成也。"②

“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③,阿恩海姆认为“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④,视觉思维对思维的创造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研究视觉作品产生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对于产生作品的思维根源进行分析。

现在做很多方面的研究中都会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因此会重视结构和关系。而格式塔心理学正是考察由对象的内在的和外在的相互关系不变而产生的整体知觉,由此发现孤立的成分往往表现不出它在整体中所显示出的特性,并且从动态中的结构中发现“力"。

用这种心理学的眼光去读解物理学的定律就可看出隐藏在数学公式里面的一向被忽视的组织结构关系,而这正是物理定律之所以总是正确的奥秘所在。所以从方法论或认识论的角度说,应用系统论自然会带有“格式塔"的看法。

无整体即无系统之可言。郎静山为构建“集锦摄影"完整的美学体系,一生曾发表为数颇丰,但又内容雷同的,围绕“摄影与中国绘画艺术"的摄影理论,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郎静山坚定的美学立场和鲜明的摄影观点。我们研究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既然注意到体系和立场,那就难免涉及格式塔心理学,因此,本文将运用格式塔理论对“集锦摄影"去做分析。

“有艺术的成分在照相里就是艺术,如果没有放进艺术,那就只有照相,就不是艺术。谈到艺术的问题,就要追溯到中国绘画。"⑤郎静山认为,虽然中国画讲求笔墨,摄影使用照相机,两者工具媒材各不相同,但却都是平面的视觉构成,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因此,要将照片拍的像中国画,则可通过中国绘画的理法来实现,他在《摄影与中国绘画艺术》中,提出了“色调,透视,位置,气韵,品格"五要素,使摄影作品能具有中国绘画的“形"与“神",籍以提升摄影本身的“艺术性"。

至1942年,郎静山开始将“集锦摄影"与中国绘画的“谢赫六法"并观,著文《静山集锦作法》强调“集锦摄影"的艺术地位,表明“静山集锦"是归旨于中国绘画理论的最高准则。“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傅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是相互关联的有机体,“气韵生动"为首则,其他五法为实现“气韵生动"的必要手段。

郎静山认为,优秀的作品不仅表现出外在的形色,更要以“气韵生动"来传达内在精神与特征,此处恰与阿恩海姆的观点暗合,《艺术与视知觉》中写道“每一个视觉样式都是力的样式",“视觉经验的本质不仅仅通过距离、大小、角度、尺寸、色彩的波长等去描述,知觉对象的情感表现和意义是通过力的活动来确立的",六法中后五法为描述距离、大小、角度、尺寸、色彩的方法,而“气韵生动"则可以理解为“运动中的力",通过“运动中的力"的“力态"可以感知知觉对象的情感表现和意义,而后五法的实施结果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力场",成为制约视觉化传达信息的关键线索,用以确定和传递视觉形象的情感、气质和意义。

“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美学以及中国绘画的至高目标,这也是同为平面构成的“集锦摄影"的无上追求。郎静山强调,摄影不仅要追求层次,构图,色调等形式上的完善,更须表现气韵。郎静山解释气韵为:“必须耐人寻味而贵乎能精神活泼,有生命的表现",“为不可测量的深奥而能与人灵感交通的一种东西,更不可名其状态。

"⑥我们可以理解为:描绘景物贵在能生动、传神,仿佛如真实物象般跃然纸上,更重要的是取画面之外无形意象。这便是“象外之象",即为意境。

一般认为,意境构成的因素是各类意象。这里的“意象"不是指单纯的物象,也不是指单纯的情感,按照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理解,它既包括形下之器,也有深蕴于人心的情与理,还包括恍惚无形的形上之道。总之,它是“意"与“象"的统一。但是,在意境中,意象又是个体的,它是构成意境的成分。

例如,在郎静山作品《飞泉幽涧》中,高士、远山、飞泉、野草、枯石、残枝六个意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这六个意象并非简单相加,使观众的脑海中浮现出身临其境,飘逸空灵的感受,甚至还体会到郎静山对此种生活的倾慕以及对文人身影与生活形态的向往。这些就是“象外之象",就是意境,就是从六个意象组合中突现出来的不同于原来任何一个意象的新的整体,这一意境整体体现了作者的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对于当下现实的逃避。

艾伦费尔斯⑦说,格式塔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的,但它并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整体。这里的“新",是相对于原有的构成成分而言,即它是从原有的构成成分中“突现"出来的,因而它的特征和性质都是在原构成成分中找不到的。

而这种“新"的形,是视觉思维对客观形象作用的结果,它主要是一种其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是从背景中分离开来的,且自身有着独立于其构成成分的独特性质,而对于这种性质的理解则取决于经验,也就是说,无论对于观众还是作者,对于意境的审美思维是取决于审美主体对于社会生活的认知,这种先有的认知在审美鉴赏或者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会对审美意象不断的进行组织改造,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境界。

郎静山幼年绘画师从纪月庄,纪老师家中空间狭窄,无法摊画大尺幅作品,于是竟练就一项独门奇技——将一丈二尺的大画纸对折多次后,逐面翻画,完成之后再将画纸摊开,竟然是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这种“胸有山河"式的独特作画方式对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影响深远。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视觉思维涉及到整个神经系统内“力场"的作用,这种“力"的物理变化是体验真切感受或情感的最根本的来源,并且,这种视觉思维是自上而下的。具体说,就是先有普遍,再有个别;先是整体,再生部分。纪老师的“胸有山河"完全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在先的原则。同样从客体方面看,具体物象也存在张力,也有个“力场"。每一个形,都是张力的呈现,都存在于某种特定的“力场"之中。

阿恩海姆引用威廉·詹姆斯⑧的话说:“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能从时间的连续性中看到心理事实与物理事实之间的同一性,就连在他们的某些属性当中,比如它们的强度和响度、简单性和复杂性、流畅性和阻塞性、安静性和骚乱性中,同样也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同一性。"⑨由此可见,身心虽然不同媒质——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非物质的,但它们之间在结构性质上还是可以等同的。

心物既然可以异质同形,因而意象得以形成,从而使意境的创造有了基本的条件,但是有了合适的意象,并不一定就能创造出意味隽永,余味无穷的意境,还要对意象进行合理的组织,而这个关键便是意象之间的“空白"。郎静山曾以郭熙⑩的“三远法"强调摄影要使用远大的视野⑪,“远"可以突破自然景物有限的形体,使人目光延伸到远处,从有限的时空进入到无限的时空,这为观众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想象空间,所谓“空故纳万境",也就是说,情感与物象的融合产生会一种新质——“想象",审美主体便依借“想象"进入意境的空,这个空间无边无际,无尽无沿。

郎静山指其“集锦摄影"就是循靠“有"表现“无",以“实"表现“虚"。当然,此“空白"并非空无一物,而是一种不完整的“形"。格式塔心理学发现,当不完整的形呈现于眼前是,会引起视觉中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对称、和谐和简洁的倾向,会激发一种将其“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从而使知觉的兴奋程度大大提高。这也是郎静山《仙塔俨云庄》、《塔影朦胧烟雾》等作品艺术张力产生的根源。

阿恩海姆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的结构,就永远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 ⑫“景物之宾主、揖让、开合、本原、驱使、行列,种种均需各得其宜" ⑬,郎静山认为“自然景物,一切分布多依其天然横生,固未能尽善尽美,若取其一部于小幅中,当不能尽,故每每有得此失彼之缺憾。

集锦照相,乃将所得之局部加以人意组合之,使成艺术之完璧比即吾国绘画之所谓经营位置是也。" ⑭此“经营位置"即指构图,是对于画面整体布局和构思,把诉求的思想、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组织、匹配和协调,在构图的整体中呈现创作意图,从而传达作者的情思,同时,观众也从完整的画面信息,结合自身的经验,在心中形成自己特有的画面整体,从而获得审美快感,产生共鸣。

郎静山的构图意识完全取法于中国画的构图,他在对于构图的论述除了借鉴了“谢赫六法"外,还大量引用了《芥子园画传-画学浅说》中的内容,提出构图要“旷若无天,密如无地",其实是为了营造“空白",使观众内心产生“完形压强",激发视觉思维的冲动。

纵观郎静山“集锦摄影"的题材,均未能逃脱中国传统绘画的范畴,大致可以山水、楼阁、花鸟、虫草、畜兽、梅、兰、竹等类别作划分。格式塔认为作者的内心和作品画面是异质同构的,可见这些作品表明了郎静山内心所追求的美善、进步的人生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形态,其“集锦摄影"所欲呈现的,即文人的生活情趣及理想境界。

他的作品并非涉及外部的自然环境,而是封闭的内心世界的幻境显影。对他而言,相机忠实摄取景物的特性,反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最大阻碍,于是郎静山便通过大量人工布景、盆景、假山、道具取得所需的素材,通过集锦手法实现对于影像的掌控,以满足呈现内心幻境的愿望。

郎静山三十年代创立“集锦摄影",直至一九九五年辞世,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历程,摄影观点始终都是一致的,不曾因时间的流逝而与时俱进,不曾因地域的变迁而与地密接。六十多年里,他坚持不懈的维护着他早年所设定美学框架,以他引以为傲的集锦技术在暗房里冲放、合成,将雷同的云山楼阁、枯石残枝,相仿的仙人隐士、禽鸟走兽做各种排列组合,并且通过各类媒体的重复刊载,发表大量的文字雷同的摄影论述,为自己的摄影艺术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

这个完整的美学体系正是郎静山苦心经营的完美的格式塔:他用西方先进科技的相机替代中国传统的毛笔,用东方传统美学打破西方观众原有的欣赏经验,这种“异质同构"的方法其使作品产生了其独特的“力";他利用中国绘画理论最高准则“谢赫六法"打造了“异质同构"的“集锦摄影"理论,使自己的美学体系得到最强有力的支撑,并形成了完整的“场";郎静山还利用各类媒体反复向观众传达、巩固他的美学立场,对中国摄影的审美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艺术不能脱离人生,一切的艺术也是人生的进步,因为要求不美的不要,不善的不要,所以人生便更臻于美善" ⑮此言语一出,让无数中国摄影人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唯美之路,同时这些也构成了郎静山一生所笃信的生命情调,一个他向往的文人幻景。

注释:

①引自郎静山,《集锦简说》,1964年。

②引自郎静山,《静山集锦作法》。

③⑨⑫引自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④引自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

⑤引自郎静山题为《摄影与人生》的演讲。

⑥引自郎静山,《摄影与中国绘画艺术》。

⑦艾伦费尔斯(Christian von Ehrenfels),奥地利哲学家。

⑧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美国本土的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

⑩郭熙,字淳夫,北宋山水画家。

⑪“中国画既用远的目光,他的透视共有三种:即‘平远、高远、深远’…… 所以照相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布景也不妨照这样办法"引自郎静山,《摄影与中国绘画艺术》。

⑬⑭引自郎静山,《静山集锦作法》。

⑮引自郎静山口述,陈剑雄笔录,《照相的技术与艺术——青年中国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