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清被免职 揭秘:袁世凯在1908年被清政府免职的真正原因

2017-06-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慈禧去世以后,一场对袁世凯的新的围攻开始酝酿.12月2日,宣统皇帝即位.19日,为表示新朝恩泽,朝廷下令嘉奖庆亲王世袭罔替,嘉奖世续.鹿传霖

慈禧去世以后,一场对袁世凯的新的围攻开始酝酿。12月2日,宣统皇帝即位。19日,为表示新朝恩泽,朝廷下令嘉奖庆亲王世袭罔替,嘉奖世续、鹿传霖、张之洞、袁世凯等重臣太子太保。随后,江春霖向摄政王呈递密折,向摄政王举报庆亲王、袁世凯等相互勾结,结党营私,提醒摄政王设法限制庆亲王尤其是袁世凯。

他认为,庆亲王在庚子事变中虽然稍有功劳,但自当国以来,政以贿行,官以私进,如袁世凯、徐世昌、杨士骧、赵秉钧、冯汝骙、唐绍仪、袁树勋、增韫等,莫不以重贿破格擢用。而袁世凯尤为其心腹,他们借新政为名,引用私党,遂令官场相习成风,以奔走为事,钻营为能。

配合江春霖的举报,另一个御史赵炳麟也趁机发难,上书监国摄政王密陈袁世凯包藏祸心,树植私营,挟制朝廷,如果让袁世凯继续留在军机处,他日必生意外之变。赵炳麟建议摄政王趁袁世凯势力尚未高度集结的时候突然行动,将袁世凯逐出军机处,一旦袁世凯被清除,他的那些党羽必将闻风而散。

否则,若待其根深固结,谋定后动,他日监国摄政王即便下决心裁制袁世凯,恐怕也就很难了,或许也只能像先皇帝一样敢怒不敢言,俯首听其所为而已。

摄政王批阅这几份奏折密报后,经过与一些重臣商量,决定将袁世凯免职。发布免职令写道:谕内阁。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

二、开缺回籍深层原因:一个化不开的心结

摄政王载沣在接管权力之后,由于袁世凯权力过大,将袁世凯视为政治上的最大危险,企图对袁世凯予以打击,甚至一度产生过要置袁世凯于死地的想法。袁世凯不仅掌握大权,而且在清廷内部攀缘结交了许多重要关系。袁世凯在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时代,无论拥有多大权力,都处于强权人物慈禧太后的掌控之下。

摄政王执政后,情况则有所不同。摄政王在过去几年中,就屡屡与强势的袁世凯冲突,且每每被袁世凯打败,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积累很久,现在终于到了爆发时刻。

摄政王与袁世凯间产生矛盾,主要是因为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族高官尤其是军事高官的崛起,不仅损害了满洲贵族集团的利益,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威胁到摄政王的统治。在慈禧太后的默许、纵容和支持下,清廷在过去几年的政治改革中,确实准备走上行政中立的政治道路,像东西方立宪各国一样,最大限度地消弭人们生而不平等的出身问题,不再以出身决定一个人的升迁罢黜。

清廷的这个政治选择当然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压力有关,但从本质上说也表明清廷和满洲贵族中大多数人开始觉悟。

行政中立的原则既没有表明汉族人的优越,也没有再规定满洲贵族的政治优先权,但毫无疑问的是,由于满洲贵族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团体,所以这个政策虽在表面上并不是要损害满洲贵族的利益,但在客观效果上对满洲贵族不利。这也是后来之所以出现一个“皇族内阁”的根本原因。

清廷的行政改革在客观上符合汉族官僚的利益,然而在慈禧太后主导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政治改革过程中,汉族高官尤其是袁世凯还没有为汉族人谋私利的主动意识。这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汉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一直在海外鼓吹种族革命和民族革命,民族分野在当时的国内政治界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袁世凯等汉族高官既然已经获得了政治上的一定发言权,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孙中山的革命党联系在一起,至少不愿让自己的政治作为成为满洲贵族保守派攻击的把柄;二是汉族官僚不论高中低哪个层面,都占有绝对多数,既然已经占据绝对多数,他们更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挑起满洲贵族集团中保守派的怨恨。

基于这两个原因,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族高官无论在当年的政治改革中怎样竭力争夺,竭力地出风头抢镜头,他们都没有引起清廷最高政治层的反感,慈禧太后相信袁世凯等汉族高官不是为汉族人的私利而工作,而是为大清国的久远利益。

但是,满洲贵族中的保守势力眼见原属自己的位置权力都被这些有能力的汉族官员抢走之后,产生不满。于是他们与袁世凯等汉族高官的钩心斗角相互倾轧终于从潜流转为公开。

1906年9月,袁世凯奉命进京参与中央官制改革的讨论,在他的授意下,编纂官制局提调孙宝琦、杨士琦等人提出,中央官制改革的关键是行政中立的原则,在那时尚没有党派冲突的前提下,他们认为影响行政中立的关键在于官僚身份的认定及出身,他们建议取消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将来的责任内阁主要对议会负责。

这样可以保证行政中立,但显然削弱了朝廷对行政的控制,当然也削弱了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对政府的控制,因而也就激起了满洲贵族统治集团的普遍反对。

满洲贵族统治集团中的少壮派大概认为,袁世凯等人的这些建议具有非常险恶的用心,无疑像孙中山等反满革命倡导者所鼓吹的那样,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统治,他们与孙中山的区别只在于,孙中山是用武力用暴动的方式从外部攻击大清王朝,而袁世凯等人则是用改革的名义,用和平的手段从内部瓦解大清王朝的政治统治。

于是这些少壮派针锋相对地反对废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的建议,反而参照立宪国家行政中立和军队国家化的原则,提出设立陆军部,统辖全国军队,将各地督抚的军权统统收归中央。

这个主张从理论上说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结合当时政治背景来看,这显然是针对袁世凯这样大权在握的督抚的,是假立宪的名义削弱汉族高官对军事权力的掌控。换言之,即便袁世凯这样的汉族高官可能在心里并没有像孙中山那样老是想着汉族、满人之类的身份区别,但在满人眼里,大概已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