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满清 揭秘:民国历史上与民国为敌的大清遗老郑孝胥

2017-12-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郑孝胥.福建闽侯人.清亡后,以遗老自居,寓居上海,近代诗人和书法家.资料图片1923年8月22日,一辆马车匆匆驶入紫禁城神武门.车中的客人先来到内务府朝房,与几位大清遗老见了面,正午时分,他来到养心殿,看见了那位自己朝思暮想的年轻人.很快,静谧的宫城中隐约传来一个老人的哭声.这是溥仪第一次见到郑孝胥.年轻的逊位皇帝后来回忆到:"他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谈到未来的大清中兴,谈到高兴处,眉飞色舞,唾星乱飞,说到激昂慷慨处,声泪俱下,让我大为倾倒."郑孝胥同样心绪难平.这个对大清念念不忘的老人在

郑孝胥。福建闽侯人。清亡后,以遗老自居,寓居上海,近代诗人和书法家。资料图片1923年8月22日,一辆马车匆匆驶入紫禁城神武门。车中的客人先来到内务府朝房,与几位大清遗老见了面,正午时分,他来到养心殿,看见了那位自己朝思暮想的年轻人。

很快,静谧的宫城中隐约传来一个老人的哭声。这是溥仪第一次见到郑孝胥。年轻的逊位皇帝后来回忆到:“他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谈到未来的大清中兴,谈到高兴处,眉飞色舞,唾星乱飞,说到激昂慷慨处,声泪俱下,让我大为倾倒。”

郑孝胥同样心绪难平。这个对大清念念不忘的老人在几天后的日记中慨叹,自从他辛亥年离开京城,到此时重返,十三年时光悠忽而过,“自念生逢世乱,穷老无所就”。诚如此言,如果不是辛亥年的“世乱”,他的人生也许会大不一样。

十三年前。郑孝胥站在一艘南下的游轮上,瞩望远方,只见海波汹涌,与长烟落日融合于天际,顿时心旷神怡。他在日记中满怀豪情地写道:“余既出任世事,当使愚者新其耳目,智者作其精神,悠悠道路之口何足以损我哉!”此时是1911年7月,郑孝胥51岁。一个月前,他刚刚接到朝廷的任命,被授以湖南布政使一职,他发誓要干出一番成绩。

儒家讲求内圣而外王,立德立言之外,亦须立功。郑孝胥的仕进之路亦从青年时期开始,他于1882年中举,历任李鸿章、张之洞的幕僚,清政府的驻日领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等职,仕途不可谓不顺畅。但是,对于一向自视甚高的他,这一切都远远不够。

1905年,时任广西边防督办的郑孝胥在龙州宴客演戏,在座中外客人百余位,观众上千人,军民欢呼,烟火漫天。目睹盛况,郑孝胥飘飘然对人说道:“我固有呼风唤雨之手段,翻江倒海之神通者也。

”这一年,他给朝廷的辞呈获得了批准,回到上海寓居。后来他对妻子透露心迹道“从此以后,若中国迄无振兴之日,则终老山林,不失为洁身去乱之士;倘竟有豪杰再起,必将求我”。显然,郑孝胥试图待价而沽,并一举登上一个更大的舞台。用他后来一句更加直白的话说:“吾欲行其志,非疆吏不为。”

在这种微妙的心态下,1906年,随着立宪运动的高涨,郑孝胥与张謇、汤寿潜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自任会长。然而当各省谘议局兴起,公会影响力降低,郑孝胥也逐渐失去了踪影,他开始把更多精力投入实业救国、借债筑路了。

一个笑话便是从此时开始流传的,据说,在清廷1907年举办的一次宪政讲座上,有人曾问郑孝胥,中国如何才能富强?郑曰:“只两字便足。”问是哪两字,曰:“借款。”问借款如何能使国家富强?曰:“我们借了外国人的款,外国人便穷了,我们便富了。

安得不强?”众人愕然。当然,在这件事上,郑孝胥不仅只会说空言高论而已,1910年春节,热情高涨的郑孝胥受到东三省总督锡良邀请,亲赴东北,参与锦瑷铁路借款包工合同的签订。

此事后来被舆论誉为维护国家利益的“良言良行”。这一切,无疑都被朝廷看在了眼里。1911年6月20日,郑孝胥被朝廷授予湖南布政使一职。就在一个月前,朝廷刚端出了旨在借债修路的“铁路国有”政策,并被舆论解读为“与民争利”,再加上“皇族内阁”的出台,清政府正处于四面楚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