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思乡诗 苏曼殊对于诗歌翻译的看法

2017-06-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每当提到僧人时,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打坐.念经与悟禅,而苏曼殊却是位与众不同的僧人.他虽是僧人,更是诗人.是翻译家.1903年留学日本,并利用假

每当提到僧人时,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打坐、念经与悟禅,而苏曼殊却是位与众不同的僧人。他虽是僧人,更是诗人、是翻译家。1903年留学日本,并利用假期时间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学成回国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

在其后的翻译作品中,以诗歌翻译为主,《<拜轮诗选>自序》、《与高天梅论文学书》。作为诗人、作家,苏曼殊具有扎实的汉语功底,为其翻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又通晓外文,这就使得其翻译的作品更上一层楼,突破顺、达,达到雅的层面。苏曼殊在《<拜轮诗选>自序》中谈到,他对于诗歌翻译的看法,"常谓诗歌之美,在乎气体;然其情思幼眇,抑亦十方同感。"

一、译者要精通两国文字

在《与高天梅论文学书》中,他提出,"余如《吟边燕语》、《不如归》,均译自第二人之手;林不谙英文,可谓译自第三人之手,所以不及万一。"紧接着,在后文中,他又提出"衲谓凡治一国之文学,须精通其文字。"这充分体现了苏曼苏重视语言基础,认为精通所译语言是翻译最起码的要求,他提到的林指的是林纾。

19世纪末,不懂英语的林纾在与外国人的合作下翻译了文学作品《茶花女遗事》,轰动一时,很多人认为翻译是一种很赚钱的职业,便开始学习外文,争相翻译外文作品,其中不乏外文初学者和不谙外文者。

苏曼殊对此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作者是第一人,而翻译本身就是第二人,若不懂英文翻译则等同于第三人,其中译文与原文必定会有很大的出入,这样的译作可能不及原作的万分之一。

因为在这种译法下产生的译作,质量不仅仅依赖于编译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口译者。以林纾为例,他翻译的文学作品有的变更原作意思,有的做了很大的删减,而这种错误不仅仅是林纾一个人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合作的口译者的责任。这中他虽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精通外文者做翻译尚不能做到百分之一百重现原作,更何况不谙者。

而苏曼殊本人,擅语言学,梵文及英、日、德、法诸国文字,无不精通。他编译了《文学因缘》、《潮音》、《拜轮诗选》、《汉英三味集》、《悲惨世界》及其他诗歌。作为作家、诗人,他有坚实的汉语言基础,作为译者,他精通多国语言,精通文字,方不失真,所以他在翻译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原作的风采,这在他的翻译作品中都有体现。

只有在诗歌方面有所造诣的人,才能翻译外文诗歌。苏曼殊就是这样的实例,他本身是诗人,这样他在翻译诗歌时能比一般译者翻译得更加传神。

二、翻译要"按文切理,事辞相称"

第一点是苏曼殊认为译者在翻译之前应具备的基本语言能力,而第二点则要讨论,诗歌翻译时的基本标准,在《<拜轮诗选>自序》他指出"今译是篇,按文切理,语无增饰;陈义悱恻,事辞相称。这是他评价他翻译的《拜轮诗选》时所用的词语,由此可以的出,他认为翻译诗歌重要的是无增无减,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感,用恰当的文字在译文中体现原作的情感。

苏曼殊强调在翻译诗歌时要将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翻译时既要忠实于原作,保留原作的文化气息与整体风貌,还要保持译笔生动灵活。究其本质,也就是达到严复提出的"信"与"达"的基础上力争做到"雅"。

三、原文与译文在格律上相似

在翻译诗歌时,苏曼殊提及的另一个重点是格律,也就是译文整体的基调与原作是否相符、相似。《<拜轮诗选>自序》中苏曼殊自序道"常谓诗歌之美,在乎气体;然其情思幼眇,抑亦十方同感。"古诗"思君令人老"英译作"To think you makes meold"辞气相副,正难再得。

他认为诗歌翻译中能做到辞气相副是极其难得的。诗歌翻译中也讲求功能对等,苏曼殊将其称为"同感",译入语读者在与译作时与原语读者读原作时有相同额感受,这是苏曼殊在做诗歌翻译时追求的目标。

陈之展在《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中评价苏曼殊的诗歌翻译作品,认为苏曼殊翻译的《缝衣歌》、《阿明临海岸哭女诗》、《哀希腊》具有深挚的感人力量,没有辜负原文作者。

苏曼殊在译外文诗歌时,多将其译成五言古体诗,他在作诗是常用七言体。五言较之七言,在结构、意思、韵律上要求更高,这体现出了苏曼殊在诗歌翻译方面造诣颇深。他在诗篇的选择上也颇有讲究,多数为抒情浪漫型,如《冬日》、《去燕》、《答美人赠束发瞒带诗》等。

从总体上讲,苏曼殊的翻译的诗歌比较忠实于原作,因为他懂外文,又是诗人,他能更准确地把握原作的意思,加上他诗人的才华,便能在译作中更好的展现他所理解的原作的精髓,传达出原作的浪漫主义激情。

四、总结 苏曼殊凭借自己在语言上精通与文学上的造诣,驰名于清末民初的诗坛并以这种才智将外国的文学诗歌引进来,并极力推荐中国古典诗词,帮助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走出去。他的诗歌翻译为当时拜轮诗歌全面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近代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从另一方面讲,苏曼殊将外文诗歌翻译成古体诗,赋予其中式艺术形式,虽便于在国内流传,但也难免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晦涩难懂,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值得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苏曼殊.《拜轮诗选》自序[A].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苏曼殊.与高天梅论文学书[A].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陈之展. 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A].

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池娟.论苏曼殊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主题[J].芒种,2012,(08). [5]黄元军.苏曼殊翻译实践述评[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6]李敏杰.苏曼殊的翻译思想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