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诗人 著名诗人王家新做客南大谈“诗歌翻译”

2018-04-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1月10日下午,著名诗人.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新来到南京大学文学院报告厅,以诗人译者的身份与同学们交流诗歌翻译的相关问题.讲

11月10日下午,著名诗人、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新来到南京大学文学院报告厅,以诗人译者的身份与同学们交流诗歌翻译的相关问题。讲座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李章斌副教授主持。

王家新结合翻译实践和实例,讲述了如何进入诗和语言以及怎样为其工作并挖掘、刷新、激活和提炼它等问题,同时思考了国外诗歌的翻译对汉语新诗的影响。王家新的诗歌翻译是从犹太诗人保罗·策兰开始的,他指出,翻译诗歌是与诗人在更深层次上的对话,翻译是进入诗歌的最好途径。

有人认为,王家新是从“创作”转向了“翻译”,而王家新坦言,作为一个从事创作的诗人,他身上几乎从一开始就携带着一个译者,创作和翻译构成了他写作生涯的“对位法”。

王家新表示,翻译为他在创作之外提供了另一种为诗歌、为语言工作和奉献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与语言独处”、“与幽灵独处”。作为诗人译者,王家新不满足于局部和细节上的修补,而是立志于对诗歌语言整体的刷新。

他认为,在汉语世界,多年来对翻译的首要要求是“忠实”,习惯在字面上“对号入座”,但如果翻译缺乏创造性,不能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赋予原作以生命,这种“忠实”就是平庸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如同“忠实”,“创造性”同样也应该成为对翻译的要求。

但他所认同的是既忠实可靠又富有创造性的翻译,他坚持的是“忠实”、“精确”和“创造性”之间的张力,译者不能用所谓个性去淹没翻译对象,不能把风格迥异的诗人翻译成一个样子。因而翻译是高难度的技艺,需要译者对原诗和诗人更透彻的理解,同时需要创造性的语言劳作。

关于诗歌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王家新认为,翻译是独立的文学领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目标,翻译并不是为了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给养。在个人创作中,他既从翻译中汲取了不少养分,也有意避免自己向所翻译的诗人的风格靠拢。

讲座结束后,王家新与现场同学互动交流。本次讲座是新诗百年系列讲座的第二场,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主办、重唱诗社协办。(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