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杨涟 刀砍春风:东林党人杨涟为何不怕死

2017-08-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本人电视系列讲座<东林沉浮>全本选读10      刀砍春风:东林党人杨涟为何不怕死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深夜,大明左副都御史杨

       本人电视系列讲座《东林沉浮》全本选读10

      刀砍春风:东林党人杨涟为何不怕死

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深夜,大明左副都御史杨涟被魏忠贤阉党以酷刑方式秘密处决。

   史书《碧血录》记述,临刑前杨涟咬破手指,写了一封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血书: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春风,于我何有哉!”

   杨涟这封血书写的什么意思呢?

    说我杨涟今天要死在他们手里了,想我这一生忠君报国,嫉恶如仇,最后却落得到这步田地。事到如今,我就是想把这条命报答朝廷了。不希望我死之后,我的妻儿老小围着我哭泣。

作为顾命大臣,我时刻牢记孔子的这句话,所谓托孤之恩,被托孤的大臣,是不能失去大义节操的,执此一念,我就可以有脸见先帝,和大明王朝的列祖列宗了。所以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我要大笑、大笑、还大笑,对我刀砍斧剁,就像剁在春风上一样,能奈我何!

   这封血书充满了大无畏的殉道者气概,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那么,杨涟为什么不怕死?

   因为他是一个有信仰的真节士。

杨涟,字文孺、号大洪,湖北应山人,是万历末年著名的一位清官,他出身贫寒,三十五岁中进士,在中进士之后,被任命为常熟知县。明史记载,万历四十一年,在全国官吏的考核当中,杨涟从众多基层官员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廉吏”第一称号。红丸案时,杨涟已经从地方上调中央,担任兵科右给事中。

杨涟的精神导师,就是东林先生顾宪成。从万历三十二年,到天启初年,东林书院如火如荼,延续了二十年的超强人气,出现了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代表人物。

老一代盟主是顾宪成,中生代是高攀龙,新生代就是杨涟等后起之秀。

万历老皇帝死后,杨涟开始崭露头角。泰昌帝朱常洛刚登上皇帝大位时,杨涟是怀着期盼英明圣主降临一样,来期盼新皇帝有所作为的,可是仅仅过了一周,杨涟就发现问题了,这个新皇帝临朝听政的时候无精打采,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尤其是吃了崔文升的泻药之后,皇帝彻底趴下了。这让杨涟心急如焚,所以就大胆上了奏疏。劝皇帝远离小人,节制酒色。

 接到奏疏时泰昌帝已经被春药红丸搞得奄奄一息了,他似乎是醒悟了,于是对杨涟上书做出积极回应,让杨涟当了顾命大臣。杨涟当时的职务是兵科右给事中,这个官品级很低,正七品,一个七品芝麻官能被皇帝托孤,这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也算是个特例了。所以《明史·杨涟传》记载,当杨涟听到光宗表扬他、还特命他为顾命大臣时,连忙跪伏于地,并十分伤心地说道:“小臣预顾命,感激当誓以死报”。

为了朱常洛临死前的一句话,杨涟从此便立下了以死报君的决心。

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后,杨涟被连升四级,累官左副都御史,自此更加以身许国。天启四年,当他发现魏忠贤阉党混乱朝纲,便毅然联合左佥都御史左光斗,联名上书,向皇帝检举魏忠贤。

杨涟左光斗在上奏之前,也有人提醒他们,不要低估了魏忠贤这个家伙的还手能力,但杨涟不以为然。据《东林列传》描述,杨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能让后人笑话,满朝之上竟无一个男儿。

杨涟左光斗的这部联合奏章,将魏忠贤的所作所为,整理成二十四条罪状,这二十四条罪状,可以归纳为四宗大罪。

在奏章的结尾处,杨涟将魏忠贤比喻为乱臣贼子,说对这样的乱臣贼子,就是一寸一寸地割肉,也不足以抵消他的罪恶。杨涟、左光斗要求天启皇帝出来亲临朝政、整顿朝纲,解决客魏问题。

由上面奏章我们可以看出,杨涟、左光斗在奏章中,提出的任何一条罪状,都可将魏忠贤和客氏置于死地,他们与阉党的党争,不是简单的权力斗争,也不是庸俗意义上的党争,而确实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东林党人他就是想替天行道、除暴安良。

 不幸的是,天启皇帝站到了魏忠贤一边,令阉党放手打压东林党。杨涟被下狱。

《东林列传》描述,临终之前,杨涟还把家人招呼过来,对他们说了这样一番话,“吾儿,从速回去。切记!往后万莫再读书,当以我为戒”。杨涟嘱咐儿子,说你们现在都回老家去,好生服侍奶奶,记住我的话,再不要读书为官了,都学着种田去。

   这番话看似平淡,其实惨痛至极,到了这般天地,杨涟似乎是明白了:自己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最后却被大文盲魏忠贤整得家破人亡,这样的世道读书有什么用,道德文章救不了腐朽王朝!

杨涟的读书无用遗言,是一个知识分子败给文盲后的悲怆反思。

    我们知道,读书识字,在明朝不仅是入仕的必需,而且也是地位的象征。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伊始,明确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忌惮宦官乱政,因而从文化水平上将太监固化在底层。基于太祖遗训,明朝前期宦官地位很低,根本不能与那些文化人——科举起家的官员相提并论。

    然而,到了中晚期情况起了变化,虽然太监依旧不能读书,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参政议政,甚至代行皇权。因为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无能,没有执政能力,所以王直、刘瑾、魏忠贤这样的权宦纷纷冒了出来,成为“代皇帝”。

就拿打倒杨涟的魏忠贤而言,他是个地道文盲,以皇帝玩伴起家,从万人之下爬到万人之上。虽然魏忠贤不识字,但他在与东林党人的斗争中不处下风,因为他牢牢抓住了皇帝朱由校这个靠山,他与东林人拼的不是才学,而是与领导的距离。

   当然,东林党人曾经离皇帝也不远,魏忠贤是朱由校的玩伴,东林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原是朱由校老爹泰昌帝朱常洛的伴读,泰昌帝死后,左光斗秉承正统,与大知识分子群东林党一起拥朱由校为帝,打掉了后党拥立的接班人,成为护法大臣,功劳不可谓不大,但还是在皇帝朱由校心中,不如玩伴魏忠贤的分量重。

    由此可见,陪读不如陪玩。魏忠贤淘汰杨涟,与知识无关,与屁股有关,完全是谁的屁股能和“裁判”坐到一起的问题。显然,这是官场一种逆淘汰结果,这个结果虽令人深感悲哀,但在那样一个皇权至上、知识乃权力偏房的黑暗年代,亦在“情理之中”矣。

    但是,即便是遭到逆淘汰,付出生命代价,杨涟亦无怨无悔,因为他是儒家忠实信徒,杨涟的无畏,源自于对儒家信仰的执着与忠诚。

   探究杨链内心深处的信仰,就是血书所言的儒家教义:忠君报国。这与前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脉相承。作为儒家正统士大夫,杨涟愿为自己的信仰而舍生取义。真节士即真死士,杀身成仁视死如归。以此观杨涟面对死刑的泰然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