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娣娜课程设计 科学设计 彰显特色——谈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舟山中学 唐华)

2017-1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2年下半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我校积极响应,先后成立6个涉及课程改革的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和各个层面的专题

2012年下半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我校积极响应,先后成立6个涉及课程改革的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和各个层面的专题会议,就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目标,就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等展开热烈讨论,还特别邀请省基础教育中心裴娣娜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帮我们把脉,对学校的课程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截至2014学年,已经开发开设校本选修课程164门,其中有33门课程被评为市级推荐课程,有1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推荐课程或精品课程,2014年被省教育厅评为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在课程改革的深化过程中,深切感到作为校长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是如此重要。

什么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按照日本学者佐藤学的观点,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课程思想、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我这里主要就课程规划中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

顶层设计是体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内容,而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是学校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只有构建了符合学校特色、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学校的课程规划和教师的课程开发才有了依据。当然课程体系不能照搬照抄,应该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实际,应该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科学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我认为应该注意四个结合,一是与学校的办学传统相结合,二是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相结合,三是与师生实际相结合,四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1.与学校的办学传统相结合

一所学校不管办学历史的长短,都有它办学的传统与文化的传

承,而这种传统和传承已经渗透在我们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时必须面对这一问题,如果课程体系与办学传统割裂了,那么不管你设计的课程体系如何科学、严密,最终因为不接地气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回顾舟山中学的办学历史,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是办学历史悠久,起点高。舟山中学是一所有着九十四年悠久办学历史,沉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名校。学校创立和发展早期,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等被聘为顾问,他们为学校设计规划,延请曹馥山、沈鸿文、俞国光等宿儒名师,倾注了大量心血。

留学美国、后担任沪江大学副校长的董景安先生为舟中首任校长。由此可见,尽管位于交通不便的偏僻岛屿,定海公学办学之初“规模宏敞,章程完密,盖浙东私立学校之冠也”,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教育理念先进、成效显著。舟山中学首任校长董景安提出了“博爱”的校训,提倡“上课时取其严格,散学后取自由”、“学生自动教育”。 1936年方同源校长阐释了十条“办学的信条”,如“体格训练和精神训练是整个教育的出发点”,“学生有科学的头脑,灵敏的手足,劳动的习惯,是教育上最低限度的成功”,“现代化的教育应该发扬民族固有美德,具备与时俱进精神”。

这些领先于时代乃至超越时代的教育理念经过近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使舟山中学形成了“文理并重、兼顾特长”办学特色,成效彰显,深获社会的认同。

1981年被列为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1996年被认定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先后获得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第三届和谐校园先进学校”、“教育部第一批信息化试点单位” 等国家级荣誉。

2012年我校又被品牌时代国际传媒和中国百强中学网评选为“2012全国最具内涵特色中学”。2014年又被评为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

再次,课程改革前期已有铺垫。作为省新课改样本学校,我校在06课改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自选模块”的教学中实行了学生自由选课制度,并实施了走班教学,开发了60门左右的校本选修课程,成立了20个学生社团。

同时致力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并编写了部分学科的校本化作业。从05年开始,开设了校本选修课“人文大讲堂”,打通文理分科的界限,为智优生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我校语文组2011年获得了“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的称号。

2.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相结合。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千校一面的育人模式,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当然也有不同的办学目标,课程体系要体现这种特色和目标。

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舟山中学逐渐形成了 “文理并重,兼顾特长,面向国际,多元拓展”的办学特色。确立了“有特色,现代化、示范性、国际化”一流名校的办学目标。这一目标,既是舟中近百年历史传承的内在驱动的结果,也是群岛新区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求。

舟山中学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博爱”人才。“博爱”是首任校长董景安先生提出的,“博爱”作为舟中教育的奠基石和灵魂,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丰富深化。基于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的要求,以及舟山作为全国唯一的海洋新区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合格的舟中学生,应该是身具“博学”、“博才”、“博识”,富于“社会之爱”与“自然之爱”,在此基础上“博”“爱”二元一体的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社会对国家贡献度大的大雅博爱人才。

“博学”主要指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并初步打破文理学科的知识界限。“博才”主要指以思维力、创新力、领导力为核心的各种基本能力。“博识”主要指以健全的心理特征、正确的价值观、全球化视野为核心的观念意识。

“社会之爱”主要指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为核心的基本情感。“自然之爱”主要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情感。上述维度中,“博学”“博才”“博识”三者逐步递进又相互包容;“社会之爱”“自然之爱”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是对“博爱”内涵的当代解读,成为我校培养目标的内核。因此我们把“博爱”人才作为育人目标放在课程体系的顶端,作为今后课程开发与开设的指路明灯。

3.与学校的师生实际相结合

课程体系设计后,不是放在那里供人参观浏览的,而是要依靠我们全体师生去组织实施的,因此在设计时我们要考虑我们的师资条件和学生生源。舟山中学有一支批敬岗爱业、热爱学校的教师队伍,教师在高考升学辅导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有着比较丰富的教学、教育经验,但从年龄结构看,中老年教师偏多,从职称看高级教师的比例偏高。

学校现有教职工190名,其中高级教师116名,一级教师41名,省特级教师4名,省功勋教师1名,舟山市名师工作室20个,获省以上各类荣誉称号的有38人次,荣获市级各类荣誉称号的有232人次,中美双文凭AP实验班美籍教师5名。

学生虽然不是全市一条线录取,但基本包括了全市最优秀的学生,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比较明确,都是为升入高校做准备,学校的教学重点就是大学预备教学,因此我们把基础性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基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基础课程是每一位舟中学生的必选课程。

4.与新区的发展相结合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新区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伴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舟山的社会阶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上述变化必然带来对基础教育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而学校现有的办学体制存在着种种的不适应;加之在当前考试文化的重重束缚与制约下,学校怎样才能走出适应地域发展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模式,怎样才能使确立的办学理念和方略贯彻到常态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因此为了突出学校办学的特色,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设置了个性发展课程,在个性发展课程中特别设置了“海洋文化”这一模块,把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类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二、三大板块课程的构成

基于以上四个结合的考量,确定我校的课程体系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基础课程,它包括所有必修课程和限制性选修课程,在这一部分中,我们把必修和选修打通,基础课程包括了全部高考教学内容,要求每位学生必须选择修习,当然依据新的高考方案,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技术七门学科中只选3门参加高考要求的修习,其余4门选择学考要求的修习。

基础课程是每一位舟中学子接受大学预备教育必须要研习和掌握的课程,是共性课程,这是由我校的办学定位决定的。

我校的基础课程分为“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审美与艺术”“体育与健康”五大类,它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比较系统理解和掌握高中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打下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基础课程是我校培养“博爱人才”的根基,同时也是与我校学生的生源实际和学校定位相一致的。

第二个板块为个性发展课程,为什么要设置这一板块的课程?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生必须在共同发展基础上有差异性发展,要充分发挥他的个性特长,也包括他的学科特长。个性发展课程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培养对某一领域的爱好,影响他对今后专业和事业的选择,使学生在某一领域有一技之长。

我校的个性化发展课程分为“体艺特长”“人文情怀”“科学潜质”“国际视野”“生活情趣”“思维方法”“海洋文化”“生涯规划”八大领域。

我校的个性化发展课程为每位舟中学子的个性特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以上八大领域目前我校已经开发开设的课程有164门,平均不到10位学生提供1门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

第三个板块是实践课程,我校的实践课程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和校园实践课程。实践类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军训、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学农学商、春游、国外游学等,校园实践主要是博爱教育、自我服务、求是党校、社团活动、创新设计、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研究性学习等,我们认为学生通过各类实践活动,不但能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情商,获得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现代人的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又很难获得。

三、灯塔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选择灯塔的课程结构模型,主要是为了体现舟山的地方特色,而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考虑到各板块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为三类课程的开设终极目标是是培养“博爱”人才,象征着全体舟中学子在“博爱人才”明灯的指引下,奋力前行,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彼岸,因此设置在灯塔的顶端。

塔基部分为“基础类课程”,是“博爱人才”坚实的根基,每一位舟中学子要想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必须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只有把基础打牢了,才会在其它方面得到更加坚实的发展。

只有在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灯塔的主体部分为“个性发展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校园实践课程”,三者形如一体两翼,互相促进,为学生成长为“博”“爱”二元一体的人才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特色课程群的创建

仅仅构建课程体系,而没有特色课程作为载体,那么这个课程体系还是一个空中楼阁。而特色课程只有一两门是不够的,既满足不了学生的选课需求,也不能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结合我校“文理并重、兼顾特长、面向国际、多元拓展”的办学特色,初步形成了四大特色课程群:一是科学素养课程群,二是人文素养课程群,三是海洋文化课程群,四是国际视野课程群,共有65门课程纳入这四大特色课程群,有50多位教师参与开发和开设。

在“科学素养课程群”中,我们把所有学科竞赛类的大学先修课程纳入其中,同时也把理科拓展类课程也放进去;在“人文素养课程群”中,我们把文科拓展类课程放入里面,同时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也纳入其中;这两类课程群较好体现学校“文理并重”的特色;为了体现舟山群岛新区的地方特色,我们把有关佛教文化、舟山方言、物流、旅游等课程纳入“海洋文化”课程群;三年来我校的国际教育有序推进,学校聘请了一批外籍教师,他们不但为国际班上课,也为普通班学生开设讲座,因此“国际视野”类课程很好体现了“面向国际”的特色。

五、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任何一件精美的设计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品质的,课程体系的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在个性发展课程的八大领域的界限还有交叉模糊的地方,需要我们进一步厘清。

其次,特色课程群还需进一步扩张和充实。我们准备在校内打造一个生态园,让有兴趣的学生在教师或园艺师的指导下进行作物种植和花卉栽培,把生物栽培的知识拓展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打包成一个课程群。

再次,在60%的知识拓展类课程中尽量多的设置与新高考有关的必修课知识延伸课程,减少纯娱乐类、活动类和低层次知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