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林的天书 读韩美林的《天书》

2018-08-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韩美林先生花了好多年时间,走了好多山山水水,把古人留在各式各样场合中的文字或者符号收集在一起,创作成一部<天书>.    <天书>是古代的绘画,也是文字,是古人的记事,也是抒情.    每一个读到<天书>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认识和方法.韩美林的天书 读韩美林的<天书>    <天书>里的字符仿佛一个个幽灵,经历了数十个世纪的游荡.淹没.秘藏.走失,终于在韩美林这里找到了归宿.这些文符之于韩美林就像魂灵附体;而之于我们,则展示着古老汉字的璀

    韩美林先生花了好多年时间,走了好多山山水水,把古人留在各式各样场合中的文字或者符号收集在一起,创作成一部《天书》。

    《天书》是古代的绘画,也是文字,是古人的记事,也是抒情。

    每一个读到《天书》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认识和方法。

韩美林的天书 读韩美林的《天书》

    《天书》里的字符仿佛一个个幽灵,经历了数十个世纪的游荡、淹没、秘藏、走失,终于在韩美林这里找到了归宿。这些文符之于韩美林就像魂灵附体;而之于我们,则展示着古老汉字的璀璨和中华文化的奇异。我们震撼于其审美的冲击力,眩惑于其瑰异的魅惑力,也感受着、体悟着这些源自古老文明的符号所释放的信息。

韩美林的天书 读韩美林的《天书》

    面对它,简直就是在面对一部传统文化的现代启示录。

    韩美林先生说过:“它们不是我随心所欲的臆造,而是我们祖先曾经潜心创造并使用过的。”《天书》汇集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形象。一万多个字符,我们谁也不认识,据说这些字符很多是专家对古代钟鼎铭文、碑刻拓片研究时不能识读、无法破解的符号。

韩美林的天书 读韩美林的《天书》

三十年来,韩美林把它们从甲骨、石刻、岩画、古陶、青铜、陶器、砖铭、石鼓等各种古代文物上搜罗得来,以毛笔书法形式临摹与变形,汇集成册,成为“天书”。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曾说过,中国古代的文字追求完形和意境,从一开始便赋予明显的艺术性。在世界各文明体系的延续中,作为文明的载体,中华文明所独有的汉文字是象形、指事功能得到最大限度保留的文字,即便在今天已经简化了的汉字造型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一点。

譬如,其流走的纹路、舞动的姿态和飘逸的气韵,显示出中国文字从一开始就是艺术创造。它将形体化为飞动的线条,孕育了造型艺术和其他视觉艺术对线条的偏爱。

它不在乎立体性,更注重流动感、线条感,即便是雕刻也像画。这种“线条意识”,体现了审美形象创造中的艺术概括能力,包含着虚实相待、动静相生的哲学底蕴和对内心关切的人文底蕴,它将情感的激荡和思想的活跃化为审美的世界,营造出充满惊喜、恐惧、期盼等等意象的梦幻意境。

从功用角度看,汉字的简化似乎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毋庸讳言的是,从审美的角度、从民族思维的特性以及文化的寓含来看,经过简化的汉字已经很难再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象形文字的魅力。

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字的古老魅力正逐步丧失于现代文明的演进之中,必须依靠艺术家们的创造才能得以保存。 现在,韩美林的这部《天书》,追溯到汉文字创造的原初时分,并加以转换,突出其“无意义”,强调其审美性。

我们不识其字形、不解其字义,但并不妨碍我们玩索其韵味、欣赏其姿态,它阻遏了我们的“识字”冲动,而将我们“逼”上抛开功利的审美之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部《天书》以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形式,重新激活作为中华文明后人的我们,关注自身文明的文化记忆和审美体验。联系当今的文化语境,当更见其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个“虎”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千变万变,不过都是竖着的,韩美林却把它放了下来,说,这些古老虎竖了几千年,太累了。经由韩美林的手,这些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字符,不再沉睡于历史暗夜,幽闭于故纸堆,而是构筑了一个雄奇瑰伟的空间,让我们在这里看到挣脱了一切羁縻的呼吸和舞蹈,它们打破了文化的独断或垄断,令人追怀远古时代创造了这些字符的自由奔放的生命。

这些字符确实不可落实和界定,却共同构成指向丰富、博大而浑然天成的中华文明的隐喻和象征,有如天空中闪烁的群星,引领我们仰望深邃而精粹的中华文明。

    面对这样的天书,人们不禁猜想,韩美林何以有此创作冲动?

    在《天书》的长篇自序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现成的答案。概括地说,那是韩美林艺术生涯中的一次神遇,是他以现代意识观照古老文化时的灵光闪现,以现代艺术手法融会古代艺术创造的晶体合成。

看到《天书》,我们就不难理解北京奥运的会徽设计正是出自韩美林之手。利用汉字的形体特征加以变形转化,在当今中国的视觉设计中并不乏其例,但是几乎与其相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灵韵的丧失。从“有用”着眼,可以预见的是,《天书》将给我们基于本民族文化的视觉符号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永久的启迪,它甚至将因此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的符号体系,在跨文化的传播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但是,从根本上说,《天书》并非为“有用”而作,其艺术旨趣和灵性是无法复制的,它呼唤的是涵咏而非利用。

因此,如果没有对古老中华文明的虔敬之心,那么对《天书》的利用也将导致性灵迷失状态下的轻薄之举。这当然不是《天书》及其作者所能左右的,它只能永远作为一种“原典”,引领我们驻足凝神,回视返听。

    韩美林是很有个性的画家,他的作品常常将图画符号化,而《天书》则是将符号图画化了,许多拖泥带水的枝枝节节,在他笔下得到了过滤,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当今,正值视觉形象极度泛滥的时代,消费时时侵蚀审美,快感深深淹没美感。而《天书》传递的视觉形象,以其古朴静穆,拒绝消费;以其灵动鲜活,激发美感。我们当为有这样的《天书》而感到庆幸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