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武昌起义 湖北省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2018-1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武汉市政府将原鄂军都督府旧址修葺一新,辟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11月22日下午,我们在汉阳参观过"晴川阁",驱车驶过长江大桥,前去参观这座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着特殊地位的纪念馆.辛亥首义武昌起义 湖北省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到达纪念馆门前,一幢欧式风格的大楼立于广场后面,因大楼全部用红砖.红瓦砌筑,故俗称"红楼".它位于清代武昌城的中心位置,背倚蜿蜒的蛇山,襟带浩荡的长江.如今则在长江大桥引桥之前,位置优越

   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武汉市政府将原鄂军都督府旧址修葺一新,辟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11月22日下午,我们在汉阳参观过“晴川阁”,驱车驶过长江大桥,前去参观这座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着特殊地位的纪念馆。

辛亥首义武昌起义 湖北省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到达纪念馆门前,一幢欧式风格的大楼立于广场后面,因大楼全部用红砖、红瓦砌筑,故俗称“红楼”。它位于清代武昌城的中心位置,背倚蜿蜒的蛇山,襟带浩荡的长江。如今则在长江大桥引桥之前,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站在广场上一眼望去,整座红楼为欧式风格,布局对称,红墙红瓦,典雅庄重。

辛亥首义武昌起义 湖北省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大楼正面塑有“鄂军都督府”六个大字。前面是铁栅围起来的大院,大院入口建有对称的两座岗亭。岗亭前斜放着一块卧式石碑,上面刻有宋庆龄题写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 馆”十一个大字。

大铁门两侧各挂有一面中华民国军政府旗帜——九角星旗。岗亭外墙上镶有碑刻:一块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另一块碑 上刻有简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原系清朝政府修建的湖北谘议局局址。

辛亥首义武昌起义 湖北省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革命党人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翌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告“以共和政体建设民国”。义声所播,全国响应。导致清王朝统治迅速覆灭,从而一举结束了在中国延绵了二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大门。

纪念馆门前是开阔的广场,广场中央立有一尊孙中山先生雕像。抬头仰望,只 见中山先生穿着长衫马褂,右手捏着一顶礼帽,左手拄着一根拐杖,目光炯炯凝视远方。旁边空地上立着一根石柱,柱面刻有“谘议局界碑”几个字。有介绍说, “2007年首义广场改扩建施工,出土谘议局界碑,遂于原址竖立保护。”

领票走进纪念馆,首先参观鄂军都督府旧址。鄂军都督府为二层楼,均按原貌进行布置。走进门厅,两侧是鄂军都督府办事机构的办公室,后面是可供百来个人开会的会议厅。会议厅内放着6行会议桌,每行16个坐位,中间是走道,讲台上交 叉挂着九角星旗和五色旗。后墙上挂着《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布告》,及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4月与湖北军政界人士的合影。

参观过会议厅,再分别参观鄂军都督府办事机构。门厅西面第一间是军务部,室内摆着两组办公桌,墙上挂着一张《民军布防图》。有介绍说:军务部是鄂军都 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一,主要负责军部行政,军队后勤工作。革命党人孙武、蒋翊武、张振武分任军务部正副部长﹙被史界简称为“首义三武”﹚。

旁 边附有他们的照片及个人简介:孙武﹙1879—1939﹚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今汉口﹚人,早年入湖北武备学堂,参与“自立军”起事。

1907年因“日知会案”辗转赴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发起成立“共进会”,广泛联络和发动新军,1911年9月共进会与方学会合并,决定起义计划,被推为起义总指挥部参谋长。10月9日因赶制炸弹失慎爆炸,受伤住院。

武昌首义告成,出任鄂军都督府军务部长,后发起组织“民社”与同盟会离异,晚年不问政事;蒋翊武﹙1877—1913﹚字伯夔,湖南澧县人,1909年加入“群治学社”,1911年“文学社”成立,任社长。

文学社与共进会合并时被推为起义总指挥。1911年10月9日晚下达命令后,因指挥机关被官府破获,避走汉川。起义成功后回都督府,先后任军务部副部长,护理民军总司令之职。1913年反袁事败被捕,就义于广西桂林;张振武﹙1877—1912﹚字春山,湖北罗田人,寄籍竹山。

1909年加入湖北“共进会”,帮办会中理财事务。1911年9月,出席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席会议,被选为起义后鄂军都督府理财部副部长。

起义前夕,指挥机关遭破坏,张于危急之中联络各方举义。鄂军都督府成立,以军务部副部长代理孙武主持军务十余日。汉阳失守,力排放弃武昌之议,鼎力协助刘公守城。南北议和后,与孙武等发起组织“民社”,1912年初被黎元洪罗织罪名勾结袁世凯杀害于北京。

军务部西面是军令部,室内整齐的摆着办公桌与文件柜。有介绍说,军令部是鄂军都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一,其主要职责为秉承都督命令,发布军令,调遣军 队,由旧军官杜锡钧出任军令部长。

军令部西面是“谋略会议室”。会议室内摆着一张长桌,桌子两侧放着16张椅子,蓝桌布上放着席卡,主席后面墙上挂着一张《各省宣布独立形势图》。有介绍 说,鄂军都督府成立之初,黎元洪不肯视事,以蔡济民为首的十余位革命党人,及起义官兵代表以谋略身份、以会议制形式“商量都督府组织法”,并协筹防守事宜,实际行使军政府权力。

门厅东面是外交部。有介绍说,外交部是鄂军都督府设置的九部﹙依次为军令、参谋、军务、内务、外交、理财、司法、编制﹚之一,主掌外交行政事宜。革 命党人胡瑛任部长,王正廷任副部长。革命党人宋教仁来鄂后襄办外交。

墙上挂有胡瑛、王正廷和宋教仁的照片及个人简介。胡瑛﹙1886—1933﹚字经武,湖南桃源人,由革命党人黄兴介绍到武昌,入湖北新军第8镇工程营当兵。1904年加入“华兴会”,旋与吕大森等发起组织“科学补习所”。

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任评议员。1906年奉孙中山之命回鄂,策动“日知会”响应萍浏醴起义,事泄被捕,羁于武昌狱中。武昌起义次日出狱,任鄂军都督府外交部长, 后参加南北议和;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浙江奉化人。

1896年入天津北洋大学堂预科,1905年留学日本,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赴美留学,1911年6月回国,武昌起义后抵鄂,先后任湖北军政府外交部副部长、部长;宋教仁﹙1882—1913﹚字遯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3年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1904年在长沙参与发起创立“华兴会”,任副会长。

旋在武昌参与组织科学补习所,任文书。1905年在东京参与组织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并任《民报》撰述。

1910年鼓吹武装起义作战略转移,开展“长江革命”。次年7月在上海发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起义后同黄兴由上海赶赴武汉,协助鄂军都督府办理外交事务,主持制订《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不久返上海组织中央临时政府。

外交部东面是招纳处。有介绍说,都督府成立之初,四方志士前来投效,10月 12日成立招纳处,以招集文武人才,襄助军政。头3日之内,前来投效者400余人,三分一经该处推荐选送都督府委用。10月15日,奉都督之令招纳处改为集贤馆。

周德宜、蒋秉忠先后任处﹙馆﹚长。招纳处摆着两张办公桌和一顶文件柜,墙上挂着蒋秉忠照片与个人简介:蒋秉忠﹙1882—1958﹚湖南衡阳人,早年参加“日知会”,1911年10月10日投身武昌起义,10月12日受命开办招纳处,招集各地投效之士,改为集贤馆后,继周德宜任馆长。

招纳处东是民政部。室内摆着六张办公桌,墙上挂着一张湖北省地图。有介绍 说,民政部是鄂军都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一,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地方行政事务,原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出任部长。墙上挂着《民政部延革》:1911年10月12日参谋部员苏成章提议成立民政部,张和伯自任部长,旋请汤化龙出任部长。

10月17日,据《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民政部改为政事部,汤化龙任部长,下辖七局:外交,局长黄中理;内务,局长舒理鉴;财政,局长胡瑞霖;司法,局长陈登山;交通,局长马刚侯;编制,局长张国溶,文书,局长阮毓崧。

10月25日,据《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政事部撤销,上述七局中文书局撤销,其他六局升格为部,汤化龙任编制部部长。

民政部墙上挂着汤化龙照片及个人简介:汤化龙﹙1874—1918﹚字济武,湖北蕲水﹙今浠 水﹚人,早年留学日本政法大学,习法律。1909年先后任湖北谘议局副议长、议长。次年,各省谘议局议员代表在北京成立谘议局议长联合会,被推为主席,参与领导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

武昌起义后,参与组建鄂军都督府,并通电各省谘议局响应武昌起义,先后任任鄂军都督府民政部长、编制部长等职,参与制订《鄂州约法》。

汉阳失陷后,随黄兴前往上海。1912年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副议长,5月加入共和党,10月组织民主党,任干事长。1913年当选众议院议长,反对“二次革命”,参加护国讨袁,1918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遇剌身亡。

参观过鄂军都督府,后面高坡上还有一组红砖建筑。走近看,是由两排二层楼围合而成的走马楼。介绍说,那是湖北谘议局公所,当年是各地议员前来开会时食 宿之处。登上二楼,后面一排室内布置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

序厅正面墙上是一幅“武昌起义人物群雕”,旁边写有一篇《前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它一举倾覆了清王朝260余年的专制统治, 创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从此,中国社会延绵2000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终结,开始蹒跚却坚定地走向共和。

武昌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旗帜下,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勇敢地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第一枪。

一夕奏功,武昌光复。义声所播,举国响应。帝制终结,民国肇建,武昌成为走向共和的起点。百年演进,世纪递嬗,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伟业,将永垂青史,并激励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

陈列室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风动汉上。有介绍说,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日亟,在欧风美雨冲击和浸润下,既使武汉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苦不堪言,也使这里成为得风气之先,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地区之一。

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推行“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和新式学校,不仅引进了西方工业技术,还用洋枪洋炮装备训练了一支新军,从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先进的革命青年。陈列室有一段从民国教育家张继煦所撰《张文襄公治鄂记》中摘录的文章: 辛亥革命曷为成功于武昌乎?实公﹙张之洞﹚二十年缔造之力也。

其时工厂林立,江汉殷赈,一隅之地,足以耸动中外之视听。有官钱局、铸币厂,控制全省之金融,则起事不虞军用之缺乏;有枪炮厂,可资战事源源之供给;成立新军,多富于知识思想,能了解革命之旨趣,而领导革命者,又多素所培植之学生也。精神上、物质上皆比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

1905年,在立宪派的推动下,清政府派镇国公载泽等出洋考察政治,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清政府先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谘议局章程》,谕令各省筹办谘议局。然而,“皇族内阁”的出现,及“路权”外溢,表明清王朝的腐朽与穷途末路,不推翻清王朝则中国不能图存。

湖北热血青年从爱国聚谈开始,进而结社成立革命团体,其组织累仆累起,薪火相传,并与中国同盟会相呼应。湖北革命志士长期艰苦卓绝的工作,尤其是在军界、学界的宣传与组织,为武装反清蓄积起雄厚的革命力量。

陈列室的第二部分:武昌首义。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发生剧变,形成两大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这年夏天,四川“保路风潮”兴起,革命机缘来临。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9月下旬湖北“共进会”与“文学社”组成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制订了起义行动计划。

起义前夕,分设于汉口、武昌的领导机关相继遭到破坏,总指挥蒋翊武出走汉川,参谋长孙武负伤住院。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人在运送武器时被捕遇害﹙史称“首义三烈士”﹚。

起义面临流产的危 险。在此紧急关头,革命党人当机立断,勇敢地发动起义。10月10晚,湖北新军工程8营率先发难,迅速夺取楚望台军械库,各营随即奋起响应,激战通宵,攻克湖广总督署,并占领武昌全城。武昌起义成功,湖北各地纷纷响应,或武装,或和平 独立,宣布脱离清王朝统治,革命赢得湖北全省的胜利。

参观过“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回到前面的“鄂军都督府”,见西侧一排辅房内亦陈列有资料,可供参观。走进室内,均为《名人留踪》的照片和题词陈列。有介绍说,辛亥革命纪念馆自1981年开馆以来,中央党政领导、海外华侨、台北政要、国际友人及海内外各界名流纷至沓来,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照片、题词和 签名。其中有2008年5月5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偕夫人访问纪念馆时的 题词:

          武昌一呼,天下响应。英灵清辉,光照环宇。

还有前国民党政要郝柏村于2009年10月23日的题词:全体中华民族永远以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为荣,并继承其遗志,及早完成中国现代化。蒋介石之孙蒋孝严于2003年9月21日的题词:缅怀历史,放眼未来。

还有原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同志于1991年春节写给纪念馆的一阕词《忆秦娥·怀念红楼》:

1949年秋至1954年夏,我和景文曾在当时湖北省委所在地红楼二楼办公居住。1987年重到红楼时,才知我们所住的几间房,孙中山大总统曾在那里办公。红楼已几阅沧桑,也是历史的见证。1989年春夏之交,我和景文困居北京木樨地住房之中,倍思居住红楼期间的情景,感慨万分,填《忆秦娥·怀念红楼》一首,书以留念。

长江岸,红楼终属人民主。人民主,风新政洁,至今怀汝。雄鹰展翅欢欣舞,西风糖弹肥鸮鼠。肥鸮鼠,国威重振,速清贪腐。

这阕词在今天读来,仍觉意味深长,涵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