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为什么称为先生 李佩先生:80岁时 还站在讲台上为博士生授课(图)

2017-06-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佩,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偶像级"教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说:"李佩先生是一位普通教师,但是她一心为学生.一生为学生."这位99岁的老人被

李佩,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偶像级”教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说:“李佩先生是一位普通教师,但是她一心为学生、一生为学生。”这位99岁的老人被一些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尊称为“师母”,因为她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郭永怀的夫人。

更多时候,李佩被人们看作是一部“传奇”:她曾代表中国女性在国际会议上发出第一个声音;她是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80岁时,还站在讲台上为博士生授课;90岁时,她组织“中关村专家论坛”并亲自主持;从95岁起,她耗时三年,组织多位学者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间发表的英文论文集,高质量地翻译成中文。

北京中关村科源社区最南头的几栋三层青砖小楼,是这里最早的建筑之一。当年,钱三强、彭恒武、竺可桢、熊庆来、王淦昌和陈能宽等一批著名科学家都曾居住于此。1956年10月,郭永怀辞去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生院教授职务,带着妻子李佩和女儿郭芹回国后,就一直住在这里。

这是李佩与郭永怀的家,无论何时她都舍不得离开。

传奇

李佩祖籍江苏镇江,父亲从英国伯明翰大学矿冶专业毕业回国后,全家迁至北京。1936年,在贝满女中毕业后,她报考了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女子文理学院,还考上了燕京医预科。

但是,父母不同意李佩上大学,更不允许她上男女合校。经过一番抗争,父母妥协的结果是读北大,因为离家近,可以走读。

1941年,李佩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来到重庆中国劳动协会工作。1945年11月,第一届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巴黎召开,86个国家和地区的团体会员应邀出席。李佩因出色的组织能力,加之一口流利的英语,被选为中国妇女代表,并作大会发言。

重庆工作时,李佩亲历了1946年的“较场口事件”。惨案发生时她就在现场,只因当时正为一名塔斯社记者做翻译才幸免于难。

由于出众的才能,李佩得到了当时美国工会在中国教育项目负责人的赏识,被推荐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47年2月,李佩开始了在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的留学生涯。正是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一生的知己——郭永怀。

彼时的郭永怀已小有名气——作为“航空之父”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博士毕业生,他受邀在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任教。

在康奈尔,郭永怀从事的是当时最尖端的空气动力学课题——帮助飞机突破音障。经过努力,郭永怀和钱学森合作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重要数论论文,首次提出“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两位年轻人在美国最好的大学相遇相知。李佩后来回忆:“我跟老郭倒也不一定是在康奈尔认识的,在西南联大时,我们彼此就知道有这么个人。”

1948年,李佩与郭永怀在美国结婚。

新中国诞生前夕,郭永怀刚刚发表奇异摄动理论——一种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难题而开创的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而驰名世界,他和钱学森一样,是美国不能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只能在焦灼中等待回国的机会。

1955年8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美国政府不再禁止中国学者出境,李佩回忆——

“老郭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盘算着回国的事。老郭那时已经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许多朋友都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挂记那个贫穷的家园呢?老郭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1955年,钱学森辗转回国。1956年2月、6月,他两次给郭永怀飞鸿传书:“快来,快来!……这里才是真正科学工作的乐园!”

终于,1956年10月,郭永怀拒绝了康奈尔大学的百般挽留,当众烧毁了自己一部未出版的论文手稿,乘船踏上归途。

郭永怀一回国,就和钱学森、钱伟长等投身于刚组建的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随后,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

1958年9月,中国科技大学创立,郭永怀担任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还经常给力学系的学生授课。

李佩回国后担任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设在中关村的西郊办公室副主任。当时,宿舍楼刚刚建成,条件简陋,她给人的印象是低调且细心。郭永怀的学生至今记得,那时郭老师包里总会有个苹果,是师母给预备的。

后来,随着核武器研制步伐加快,中央开始在青海进行试验,郭永怀经常奔波于北京与青海间,频繁的高原反应,让50多岁的他显得格外苍老。李佩回忆:“那时,老郭从没跟我说过他干什么,我也不问。他经常出差,每次要出差了,就自己拿一个小手提箱,装一点衣服搁在里头,单位给他们几个配了个车,那时我一看到车停楼下,就知道老郭又要走了。”

1964年10月的一天,郭永怀和钱学森、王大珩等同事一起吃饭,他们平时很少聚会,但那天显得特别高兴,还喝了酒。“事后我才知道,他们是在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李佩说。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实验基地乘坐夜航回北京报告一组重要试验数据,飞机回京途中发生事故,爆炸起火。

当人们从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遗体时,发现他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二人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文件完好无损。

郭永怀牺牲时,李佩正在外地工作,闻讯连夜乘火车回京。得知失事消息后,她没掉一滴眼泪。李佩的外甥女袁和回忆当时的情形:“姨妈一言未发,就站在阳台,久久望向远方……”

郭永怀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位烈士,年仅59岁。在他牺牲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