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之女徐乾照片 组图:血雨腥风中入党的徐特立其实特别恋家

2019-0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62年,85岁的徐特立为本报题词:"创业难,守业亦难,须知物力为艰,事事莫争虚体面.老老实实,勤俭建国,发愤图强."徐特立夫妇与徐乾(后立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波澜壮阔的90年红色历程中,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光明,在最曲折最艰难的时刻,前仆后继的共产党人闪出金子一样的信仰之光.徐特立之女徐乾照片 组图:血雨腥风中入党的徐特立其实特别恋家1927年夏秋之际,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之时,有一位50岁的老人徐特立坚定地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来,这大大地激励了共产党人的士气

1962年,85岁的徐特立为本报题词:“创业难,守业亦难,须知物力为艰,事事莫争虚体面。老老实实,勤俭建国,发愤图强。”

徐特立夫妇与徐乾(后立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波澜壮阔的90年红色历程中,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光明,在最曲折最艰难的时刻,前仆后继的共产党人闪出金子一样的信仰之光。

徐特立之女徐乾照片 组图:血雨腥风中入党的徐特立其实特别恋家

1927年夏秋之际,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之时,有一位50岁的老人徐特立坚定地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来,这大大地激励了共产党人的士气。

1937年1月31日,徐特立六十大寿时,毛泽东写信祝贺徐老生日,就提到此事,说:“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1927年的秋天加入了共产党,而采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但鲜为人知的是——

徐特立之女徐乾照片 组图:血雨腥风中入党的徐特立其实特别恋家

徐特立投身革命前与家人依依惜别,每每提及便落泪

对于今天的长沙人来说,5月下旬的长沙天气已经开始闷热。但距今84年前的5月下旬,长沙的天气更加令人难耐,此时长沙的空气中不时飘来浓烈的血腥气味。

徐特立之女徐乾照片 组图:血雨腥风中入党的徐特立其实特别恋家

1927年5月21日,长沙发生震惊全国的“马日事变”。

马日事变后,长沙全城搜捕共产党人。今教育街教育会坪、芙蓉路旁识字岭,都曾为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的刑场。

当年50岁的徐特立,“已是湖南教育界很有声誉,很有地位的人,反动派不敢捉拿他,相反,还想要挟他,利用他,想尽一切办法拉拢他、利诱他,送他金钱,叫他不必离开长沙,仍在教育界做事。”(熊瑾玎)

但徐特立却躲藏起来,先是犁头街,后来转移到韭菜园,最后混出长沙城,躲到距城20里外的东乡黎家托、徐老女学生黎尚瑾家。就在黎尚瑾家,徐特立遇到共产党员李维汉(即罗迈)。李维汉是徐老在第一师范教过的学生。师生相见十分高兴。

黎家是个大地主,隔着房间的墙,李维汉和徐特立清清楚楚听见当地土豪劣绅叫嚣要杀尽共产党。

李维汉告诉老师徐特立说,湖南省委曾指派薛世纶(后来脱党),要求他与徐特立谈入党的事情,不知道谈了没有。同时,李维汉问徐特立,愿不愿意入党。

徐老感到出乎意料。他说,他非常崇拜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他亲眼看到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有成效地迅速清除了农村中盗贼、流氓、烟、赌的恶习,乡下恶霸的威风也迅速被压了下去。徐特立说,他一直以为自己“年纪大了,共产党不会吸收我这样老的人入党。”

经李维汉介绍,中共湖南省委彭公达同志批准,徐特立加入了共产党组织。当时,徐特立的入党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随后又从武汉到南昌策反他的同乡江西省代省长姜济寰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徐老离开长沙东乡黎家托即将动身去武汉前,特意秘密潜回长沙县五美乡观音塘的家中,去看望他长年留在乡下种菜养鸡的妻子熊立诚和两个孩子。

“离家的那天,徐特立走出很远很远,但想到今后也许就不能再见到妻子和孩子了。又忍不住走回来,抚摸孩子的头,对老太太和孩子深情地看了又看。一家人什么话都说不出,全都默默地流着泪。”

长沙师范徐特立纪念馆刚退休的馆长孙光贵先生曾去北京采访过徐特立的媳妇徐乾。他说,徐乾反复地说起这件事,眼眶不由自主就湿了。

徐乾反复地说,解放后,徐特立又多次谈起1927年夏离开老家的事,每次说起这件事,徐老自己和包括徐乾在内的所有家人,听着听着就忍不住热泪盈眶。

徐特立与聚少离多的妻子感情笃深,被朱德称颂为“现代圣人”

在长沙,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徐特立的塑像。

长沙师范徐特立纪念馆前馆长孙光贵介绍:徐特立在辛亥革命前曾经断指,彭国钧用徐老的血代作“徐特立血书”。 屈晓军 摄

孙光贵说,徐乾已于去年2月在北京去世。

她对曾驻北京进行徐特立事迹访问的孙光贵着重谈及徐特立恋家的事情:

1937年底,徐特立回湖南创办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婆婆熊立诚和她走了80里路,来到蔡锷路旁徐家祠堂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但那天驻湘通讯处的客人特别多,徐老根本无暇顾及妻子、儿媳和孙女。徐老的妻子熊立诚等到黄昏,还没有看到丈夫进来打招呼,误以为丈夫已经变心,就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一隅的小屋里吞声哭泣,一家人顿时哭成一团。

到了深夜,徐特立送走最后一波来访的客人,走到房内亲热地与妻子熊立诚和儿媳谈话,抚摸着孙女的头,婆婆熊立诚顿时破涕而笑,她了解自己的丈夫虽然不通音信十年,依然是那个忠诚爱情、爱家顾家的丈夫。

徐乾反复对孙光贵说,徐特立很爱自己的妻子,而熊立诚也一直在乡下勤俭持家、艰难守望丈夫回来。作为妻子,她支持丈夫投身革命事业。

后来徐乾成为徐特立的秘书,由此而知道徐老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在中央苏区、在陕北工作期间,都曾有人替“孤身”的徐老介绍对象,想让徐老找个伴,照顾生活,但都被徐老拒绝。

当年,有些同志当了干部,升了职务,就开始嫌弃原来的妻子“落后”,“抛恩断义,另求新欢”,徐老坚决反对这种思想作风。

徐乾对孙光贵讲述说:“徐老认为这种无缘无故的抛弃不仅损人利己,而且背离革命信仰。徐老认为,共产党人是为人类彻底解放而斗争,其中也包括妇女的解放……”

徐老曾经写过一首诗讲述自己的家庭,说:“妻老孙孤弱,长沙我有家。寄书长不达,传说被搜查。报国何年迈,思乡觉路赊。尺书望转寄,藉以慰天涯。”

1949年,全国解放后,徐老将妻子熊立诚接到北京,从此开始了老年夫妻的团聚,直到1960年妻子病故。徐老和妻子熊立诚爱恋70年,可谓白头偕老,虽然革命时期两人聚少离多,但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妻子长年住在一起,算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徐乾说,徐老非常“痛”自己的妻子,家中有好菜都要妻子先夹;家中钢丝床坏了一边,自己睡坏的一边,妻子睡好的一边。第一个儿子徐笃本于1927年去世,徐特立的妻子十分伤心。但二儿子徐厚本在1938年亦染病去世,二儿子去世的消息,徐老和徐乾一起瞒着熊立诚,声称徐厚本留在苏联,另外找了苏联妻子,不能回国了。徐老还想方设法,托人以徐厚本的名义从苏联写信回国,善意地“欺骗”自己的妻子。

熊立诚去世后,徐老把两人的合影一直带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时拿出来深情地凝视。

徐老对革命赤胆忠心,对妻子情深意重,得到朱德、康克清,周恩来、邓颖超等不少同志好评。朱德曾送诗给徐特立,称颂说:“现代圣人称颂久,德高望重公堪当。”

长沙城的徐特立记忆

人民教育家徐特立(1877-1968)离开我们的城市已有四十余年之久,但徐特立那“青春”的笑脸却长留我们的城市,成为这城市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飞翔”的老头在长沙师范教室张开双臂

中国学界一直有种说法,“徐特立研究”在长沙师范。

虽然长沙师范早已从长沙市区蔡锷北路荷花池搬往长沙县星沙镇,今天在长沙师范校园里,我们从老师中听到的徐特立的佚事,要用箩筐装。

64岁的长沙师范徐特立纪念馆前馆长孙光贵说,徐老在长沙师范流传的故事都很青春,他80岁时,还在做二十年读书计划,可惜他只活到91岁。

徐老最愿与年轻人在一起,解放后,他常常来长沙师范,当时主持长沙师范工作的姜国仁就是他的学生。

孙光贵称,他虽然没有亲眼见到徐特立老人,但故事听得多。他调到长沙师范工作的第一天,就听同事讲起这样一件事:

上世纪60年代,有一天早上,袁家岭九所宾馆的服务员发现徐特立一早就不见人了,到处寻找。原来徐特立对长沙很熟悉,一大早他就从袁家岭出发,穿八一路、小吴门、水风井,步行到荷花池长沙师范校内。

在长沙师范,徐特立听教员讲语文课相关名词解释无法生动,就自告奋勇跑到讲台上,向“小老师们”讲解什么叫“飞”,什么叫“翔”。

徐老展开双臂,作翅翼拍打状,对众人说,这就是“飞”;又张开双臂,作滑翔状,绕着课桌满屋子跑动,说这就是“翔”。

一堂课就这样被他讲得妙趣横生。

孙光贵介绍,今天已迁往长沙县星沙镇的长沙师范,仍坚持办有《徐特立研究》学报,长沙师范内的徐特立纪念馆应该是国内徐特立资料搜集最详备的纪念馆。

在长沙县的长沙师范校园旁则辟有以徐特立命名的特立路和徐特立公园。徐特立公园铸有徐特立铜像。

值得一提的是,这所由徐特立白手起家创办的名校至今仍保留良好校风。这所曾培养《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等大批名人的名校,明年将迎来百年寿辰。

另,长沙县五美乡仍保存有徐特立故居,并对外开放。

马王街的摊贩还记得徐特立的故事和诗歌

芙蓉区都正街办事处主任尹卫东知道徐特立曾在马王街修业小学执教,又在马王街南头的古稻田当过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又称“稻田女师”)校长,但他没想到徐特立的故事和歌谣,竟然连街上那些贩菜、卖肉的摊贩也能讲上一段,背出几句诗来,更不要提老街坊们对徐老“破产读书”等故事如数家珍了。

尹卫东说,当年徐特立在修业学校谈到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泣不成声,拿出一把菜刀,把自己小指剁掉,这件曾经轰动全国的事情,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在今天的马王街仍然广为人知。

一些街坊还知道徐特立是毛主席的老师,非常不讲排场,出门喜欢走路,从不坐轿子,不坐人力车。老人家的腋下常夹着一把红木蒂把纸伞。

在古稻田,尹卫东曾听老人讲起,徐特立在稻田女师当校长时,当时长沙各所学校流行吃结蚕豆。结果女生在前面吃,他就在女学生的后面捡,最后搞得学生不好意思,长沙其他学校仍在吃蚕豆乱吐壳,而稻田女师却刹住了这股风。不过徐特立“徐外婆”的外号流传得更广了。

他又创造了“诗教”法,在稻田女师学生教室与饭厅走廊处,专设黑板一块,发现学生优点,长处就写诗赞扬;发现缺点、错误就写诗批评。有学生打烂了一篮碗,他就写诗说:“我愿诸生青出蓝,人财物力莫摧残。昨宵到底缘何事,打破厨房碗一篮。”这就是用诗进行批评。结果学生在“诗教”下,很快纠正缺点。

稻田中学,在徐老过世很多年后终于在砂子塘恢复,今天该校校园内立有徐特立雕像。

长沙晚报报史陈列馆保留有徐特立的题词

徐特立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每年都回长沙,在他曾经工作过的长沙师范、修业学校、周南学校、第一师范,都留有他与长沙师生的合影。当人们为他系上红领巾时,他显得非常开心。

长沙晚报社原副总编辑黄林石是“一师”的学生,与徐特立有过多次交道。1962年12月他来到老长沙晚报旁的湘江宾馆,请徐老为《长沙日报》题词。几天后,黄林石先生从徐老手中获得“墨宝”,徐老用正楷写道:

“创业难,守业亦难,须知物力为艰,事事莫争虚体面。老老实实,勤俭建国,发愤图强。”

这幅字,今天就刊在长沙晚报八楼报史陈列馆内。

徐老题字不作谀词,解放后他曾6次到湖南第一师范视察指导。3次为第一师范题词。

1950年12月毛泽东为第一师范题写了校名“第一师范”,题写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则替第一师范题写了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后又写长信给周世钊加以解释。上世纪60年代又曾题字两幅。

1981年,长沙市文化局从市民王汉秋手中征得徐老题写于1939年的一副对联条幅,该对联写道:

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文/任大猛 图/徐晖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