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记忆——浅谈陈明书法艺术

2017-05-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意在笔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进行的审美创造行为,能在动笔之前既做好符合艺术法则的行动构思和酝酿,人类历史对于中国留下来的象形文字上如何去书写及表现便成为了艺术.而"有意而书"却在如今社会有了褒贬不一的两层含义:"为'法'而书"和"为'书'而书",前者是钻研书法,为精此道,以"法"寻美的创作目的;后者的动机却在"利"字上,应酬.获得高经济报酬等各种因素成为左右书写的目的.后种现象的深层表

“意在笔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进行的审美创造行为,能在动笔之前既做好符合艺术法则的行动构思和酝酿,人类历史对于中国留下来的象形文字上如何去书写及表现便成为了艺术。而“有意而书”却在如今社会有了褒贬不一的两层含义:“为‘法’而书”和“为‘书’而书”,前者是钻研书法,为精此道,以“法”寻美的创作目的;后者的动机却在“利”字上,应酬、获得高经济报酬等各种因素成为左右书写的目的。

后种现象的深层表意及根源,并不是笔者书写此文的意义,疑问只在于:在此二种目的而为的书法作品,对于艺术市场上真正的欣赏者和购买者来说,对于书法艺术今后的发展及变革来说,哪种会为大家所选择与接受?由此而衍生的:怎样的艺术作品才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亦或者通常所言的精品、神品与妙品?

陈明,出身在美丽的江苏连云港市,书法创作已有二十年,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研究员,《艺术》杂志编委。他关于书法的最初记忆是小时候母亲信件中书写的秀丽文字。他的母亲出于书香门第,写的一手好字和文章,每逢春节来临,都是亲自书写对联,陈明都会紧随左右,忙着帮助研墨、按纸和张贴。

潜移默化,母亲成了他书法的启蒙老师。出于对外物简单模仿和对美最本能的追求,他主动并自觉的开始书法练习,并一步一步像汲取某种养分一样不停地挖掘着书法艺术的美和心灵上的表达。

选择把他当作单纯的艺术实体去进行分析与研究成为释疑的答案,因为他对书法的追求,是将书法当作等同于某种会产生”美”的物质去喜爱、热爱与痴迷,是单纯、简单的审美目的。每天于清晨,于傍晚、深夜,只要是有闲暇的时光,他都坚持不懈。在探索书法的道路上,每次书法艺术的提高都会有一段像光脚踩尖刀的艰难时刻,但是他坚持了下来,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进步。

这样的创作状态,不似遇到枯竭、沉闷既放弃追求的书法爱好者,更不似既书已成名而忙于应酬或钻于“钱”道的书家,他的坚持是难能可贵的,更宏观一些是在文化上对中国书道之美记忆的延续与保留。在担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期间,与国外大学和知名人士的交流中,其书法作品作为了馈赠的礼物,被国际友人喜爱和收藏,他的努力展现了作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高等学府对中国精博文化的了解及不脱离母体文化的深刻掌握,沉淀了学府的底蕴,而这一次次的交流行为也构成了主动地对祖国文化有力的倡导与宣扬,这就是由他力所能及带来的在国际社会和不同国度人们心中对中国书法艺术之美记忆的保留和欣赏。

他提倡学校的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多次邀请欧阳中石等多位书法艺术家前来学校进行讲座,个人也成为了欧阳中石老先生虔诚的弟子,得到他们的指点与教导,他的真诚和对书法艺术的执着探索感动着老师,先生一再鼓励他坚持下去。

他自己也带动并鼓励着身边喜爱书法的人坚持练习书法。

他成为中央财经大学书法协会的积极倡导者,因为他明白职务与职责,也明白在工作岗位上,既要做好工作又不放弃书法追求,两者必须坚持和谐统一的法则:书法能修炼为人处事的气度,工作历练是书法创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