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书法弱点 沈尹默书法浅谈

2018-07-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刚才有很多老师都讲到沈尹默先生生前.身后的事情,其中有一点,我很纳闷,沈尹默先生生前,从20年代开始,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书法第一.于右任是民国时期的一位大家,他认为沈尹默是科班,自己是"票友".沈尹默先生北大任教时,北大三院的招牌也都是出自他之手.五六十年代,几乎所有古籍类图书的书名都请沈老题签.可到了80年代后,对沈尹默先生的非议就多起来了,转而对白蕉先生推崇备至.沈尹默书法弱点 沈尹默书法浅谈殊不知白蕉先生生前对沈老是非常尊敬,甚至他那一手飘洒的字也有沈老的引导之功

       刚才有很多老师都讲到沈尹默先生生前、身后的事情,其中有一点,我很纳闷,沈尹默先生生前,从20年代开始,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书法第一。

于右任是民国时期的一位大家,他认为沈尹默是科班,自己是“票友”。沈尹默先生北大任教时,北大三院的招牌也都是出自他之手。五六十年代,几乎所有古籍类图书的书名都请沈老题签。可到了80年代后,对沈尹默先生的非议就多起来了,转而对白蕉先生推崇备至。

沈尹默书法弱点 沈尹默书法浅谈

殊不知白蕉先生生前对沈老是非常尊敬,甚至他那一手飘洒的字也有沈老的引导之功。白蕉之外,当时受沈老影响的还有潘伯鹰、许伯建等人。白蕉先生做梦也想不到他身后居然成了沈老评价书法的“对立面”。所以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我们当代书坛的评价脱序了呢?还是民国那代人的眼光不行?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沈尹默书法弱点 沈尹默书法浅谈

       晚清以来,碑学运动的兴起,带来的结果是书法正统价值观的崩溃,书法艺术的评价体系有些颠倒错乱,结果许多人在碑学的旗帜下把字写差了。

80年代以来,书法热的兴起,大量西方文艺思想的倒灌,结果造成书法本体的崩溃,把字写坏了。在这样的双重冲击下,对沈尹默书法的认识越来越混乱,认为“其俗在骨”。事实上,“其俗在骨”是陈独秀在杭州看到25岁时沈尹默的诗稿,认为:“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在《学书自述》中也承认:

沈尹默书法弱点 沈尹默书法浅谈

       “这话初听到,实在有点刺耳。但仔细想一想,确实不差,应该痛改前非,重新学起。于是想起了师愚的话,把安吾的《艺舟双楫》论书部分,仔仔细细地看一番,能懂的地方,就照着去做。

首从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执笔做起,每日取一刀尺八纸,用大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一纸一字,等它干透,再和墨使稍浓,一张写四字,再等干后,翻转来随便不拘大小,写满为止。如是不间断者两三年,然后悬腕作字,字画也稍能平正。这时已经是29岁了。”

       其实,大家忽略了陈独秀说的是29岁之前的沈尹默的书法“其俗在骨”。沈尹默自己也谦虚接受批评,决心“重新学起”。但这个“重新学起”指的是之前的书法,沈氏29岁之前的学书经历是:

       “十五岁以后,已能为人书扇,父亲又教我学篆书,用邓石如所写西铭为模范,但没能够写成功。二十岁后,在西安,与蔡师愚相识,他大事宣传包安吾学说;又遇王愚生(指王世镗),他以一本《爨龙颜碑》相赠,没好好去学;又遇到仇涞之先生,爱其字流利生动,往往用长颖羊毫仿为之,二十五岁以前皆作此体。”

       而且那时沈尹默那时已经在写碑了,先取法邓石如,再师包世臣法去摸索书法。写得不好原因,尚难定论。但至少“其俗在骨”指的是早期的沈氏书法。那后来怎么样呢?他到北大指教后,“改写北碑,遍临各种,力求画平竖直,一直不断写到1930年”。另外在《自习的回忆》里则有更加详尽的记述:

       “1913年到了北京,始一意临学北碑,从《龙门二十品》入手,而《爨宝子》、《爨龙颜》、《郑文公》、《刁遵》、《崔敬邕》等,尤其爱写《张猛龙碑》,但着意于画平竖直,遂取《大代华岳庙碑》,刻意临摹,每作一横,辄屏气为之,横成始敢畅意呼吸,继续行之,几达三四年之久。

嗣后得元魏新出土碑碣,如《元显隽》、《元彦》诸志,都所爱临。《敬使君》、《苏孝慈》则在陕南时即临写过,但不专耳。在这期间,除写信外,不常以行书应人请求,多半是写正书,这是为得要彻底刷干净以前行草所沾染上的俗气的缘故。”

       这段话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明确指出“其俗在骨”是“以前行草所沾染上的俗气的缘故”;二是为了医“其俗在骨”,花了十七八年时间专攻北碑,觉得自己“腕下有力”,再开始写行草;三是他在陕南老家已开始写北碑,“但不专”。

这些自述,告诉后人沈尹默学书伊始,也是受时代影响,由北碑入手。学不专,得俗气,再用北碑救治。时间长达十数年,毅力超人。

后来,沈尹默的书法转到“二王”上,“从米南宫经过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怀仁等,上溯二王”,“遍临褚遂良各碑,始识得唐代规模。这是重新改学后,获得第一步的成绩”。是什么原因让沈尹默在中年后转到二王上来,他自己没有明确说明。

但从中年以后的行迹来看,随着学书的深入,理解到二王是书法的正宗。再有的可能就是他发现长期写碑而带来的弊端,想用二王正统来规避之。所以他40年代后发表的有关书法的文章,都是围绕着“二王”而进行的研究成果。

       沈尹默先生最大的贡献是对书法笔法的梳理。沈尹默先生一辈子为梳理笔法在努力。为什么呢?1940年11月18日,他在《张廉卿草稿跋》中指出:“昔人有言:古之善书者,鲜有得笔法者”。

正是他这样的立场,他一辈子就是在为做一个真正的书家而努力,为了笔法而花了他终生的精力。所以,他自四十年代开始就致力于笔法要旨的研究。1943年仲冬于成都写成《执笔五字法》,辨明“五字执笔”与“四字拨镫法”的区别。

1952年撰成《谈书法》,1957年在《学术月刊》发表《书法论》,进一步系统论述笔法、笔势与笔意的关系。1962年撰成《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1963年撰成《二王法书管窥》,都是不断探索笔法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沈尹默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笔法传承与诠释的工作。

       凭着沈尹默先生这样的文化形象,完全可以做到巅峰的地位。为什么晚年他会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笔法?是因为他真正意识到书法笔法的失传是非常严重了。

还花了很多精力去做一些普及的工作,其实他有民族的责任感是使命感在里面。因为当时的老先生们都感到书法后继乏人,再不培养的话,就没法跟日本交流。潘天寿先生在浙江美院开办首个书法篆刻专业也是这个目的。两位老一辈教育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这是我们研究沈尹默以及那一代教育家中,要花很多力气去认知的。没有他们的筚路蓝缕,就没有后来书法事业的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