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新我常用印章 浅谈费新我的临帖观念和常用印

2018-10-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费新我生前对自己较为满意的临摹作品有意做了一部分保存,而且每件临摹作品都标有确切的时间及临写的遍数.就目前保存的资料来看,费新我临摹的书法作品主要有怀素的<秋兴八首>(参见图1).<张黑女墓志>(参见图2).章草<急就章>(参见图3).<鹡鸰颂>①(参见图4).<王右军尺牍>(参见图5).<祭侄文稿>(参见图6)等.费新我常用印章 浅谈费新我的临帖观念和常用印笔者在观察其临摹作品时意外发现:费新我临摹前人作品,并不是照搬照写,而是灵活

费新我生前对自己较为满意的临摹作品有意做了一部分保存,而且每件临摹作品都标有确切的时间及临写的遍数。就目前保存的资料来看,费新我临摹的书法作品主要有怀素的《秋兴八首》(参见图1)、《张黑女墓志》(参见图2)、章草《急就章》(参见图3)、《鹡鸰颂》①(参见图4)、《王右军尺牍》(参见图5)、《祭侄文稿》(参见图6)等。

费新我常用印章 浅谈费新我的临帖观念和常用印

笔者在观察其临摹作品时意外发现:费新我临摹前人作品,并不是照搬照写,而是灵活多变。比如图6所临写的《祭侄文稿》,"凶威大蹙"后面应为"贼臣拥众不救"(涂掉的部分),费新我在临写时把"拥众不救"加了上去。

费新我常用印章 浅谈费新我的临帖观念和常用印

再如,费新我在临写唐玄宗《鹡鸰颂》时,对其内容略加变动,"惭化疏兮"一句后面应为"上之所教,下之所效,实在予兮",而实际上变为了"上之所之,之在予教,教所效实"。

费新我在临摹前代人的法帖时,有着自己的摸索和认识,尤其对法帖中的"势"极为看重。费新我对势作出了自己的理解,认为"势"大致是:用意使笔求自然舒畅,搭配求有顾盼映带,稳妥中求有抑扬生动感,实践时求精神贯注,而不执着。"识势"就是懂得与领会书法艺术的不同寻常而微妙的优美处。

费新我常用印章 浅谈费新我的临帖观念和常用印

可以说,费新我对势的把握,贯穿了其书法创作的一生。即便是在临习古人法帖时,也把对势的把握放在第一位。从费新我留下的书法作品看,其势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费新我把草书的结构和书写的挥洒状态,魏碑的宽博,隶书的横势,墨色的拙味以及点画之间的穿带萦绕都统筹到势的范围中去了。

费新我还讲到:行动必先"识势",融会贯通也必须"识势",那么所得才能合势有势。如果自己再任情称意地去习写,书中渐渐有自己的成份,这就可能丰富了字的型式,也可能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形是势的基础。费新我在读帖中也把对字形的把握放到第一位。在《要读帖》一章中,他提出了内在的要求:"读"先观察其形,次体会其质,后体味其意与精神。费新我的书法临摹作品有一个显著特点,那便是重书法的整体效果,抓字形的结构,重视特殊笔画的点画形态。

其临写的作品《张黑女墓志》,并不追求用笔多么精到,而是从字形结构和整篇的风格效果上去把握,追求笔墨的酣畅淋漓,使线条极具笔墨的感染力。费新我擅长绘画,在书法上尽可能表现墨色的丰富性。对其临摹作品,费新我也恰当用墨,墨色的浓、淡、轻、重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增加了作品的视觉性,形成了费新我书法"古拙朴厚"的风格特点。

1、费新我的临摹作品与创作作品区别较为明显。其创作作品结体恣肆开张,跌宕超逸,左右开张。而临摹作品则尽可能地接近原貌。比如费新我临摹的《张黑女墓志》、章草《急就章》、《鹡鸰颂》、《祭侄文稿》都对原帖的字形结构进行了准确的把握。

费新我的书法就其字势结构看,也具有两重性:一是有着隶书的内在意味,是一种"潜虚半腹"的虚和平正之美,主要表现在其作品中的古意与静态;二是其结构具有奇崛峻拔之美,是一种"峻拔一角"的势态之美,并通过这种势态表现出新意与动势。费新我在作品中把用笔呼应映带的帖意与苍涩浑厚的碑意融合于一体,把结构"潜虚半腹"与"峻拔一角"这两种美冶于一炉,这是其高明之处。

2、费新我要求对不同书体的学习要有目的性费新我强调,在临摹作品时对不同的书体要进行风格上的侧重,而不是一味被动地临摹。比如,他认为,学草书的目的是为了穷极"矫健飞腾,纵横离合"的变化。草书运笔,略同行书而加以放纵,有惊涛骇浪之势,但放中也须有敛意,大参差中仍须有平衡感,提笔挥洒虽似流逸,但仍须力行有筋感。

北魏的楷书,风格繁多,也有很灵秀的。带方的近于隶,较有特色。学它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其"方劲古拙、庄茂开张"的范型。章草从隶书的便写、捷写而来,末笔多波磔,笔断意连,流动而韧练,字字分清,较有规律可循,故为学行草书的阶梯。学章草的目的,是为了学它的"圆转严谨,劲峭而醇朴"之气质。

费新我原习赵子昂行书,所写颇流利清秀,但始终脱不掉赵子昂软弱的笔致。后来,听取矫毅先生的意见,在一段时间里专学沈曾植的书法,使其柔美的线条转化为刚健。费新我与沈曾植在书法上存有重势、重形、重笔三个共性特点。沈曾植的用笔过于夸张,费新我则以二王用笔为归宗,在用笔上少夸饰,在其左笔书写的作品中,力求中锋用笔。可见,费新我在日常学习中,可谓下了大力气。

清代曾熙评价沈曾植的书法:"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而费新我书法的胜人之处在于其结体的稳重。费新我用左笔书写,想达到不稳容易,如要其稳重则实难。费新我受沈曾植最直接的影响是:把不规则的结体引入到创作中来,并以此来树立"奇与拙"的书法审美。费新我书法的章法也受到结体意识的影响,尽可能表现大起大伏的变化。另外,费新我的左笔书写,依然能表现出线条的生辣苍涩之势和结构的奇崛峭拔之美。

3、费新我强调学习书法要融会贯通,不能专习一帖费新我说:"学草书最难,不能专习草书帖,要多习各种碑帖,充实基础力量。学行书也不能只习行书帖,都要兼习章草。多习章草也可,也要兼习汉隶、魏楷,使其又有章草特色,而不是一般章草。

"费新我曾说:"我学习书法,可以说没有师承,也可以说吾师到处有之。"费新我学习古人,不囿旧篱,而是广泛汲取前人法帖的营养。启功先生曾评价说:"新翁左臂新生面,草势分情韵倍长。"在这里,启功先生指出了其以分隶笔法入行草书的特点。后来,启功先生在其诗后又写道:"新翁费老先生左笔书古朴潇洒,有高西园不能及处。至可宝也,启功敬题。"可见,启功先生对其书法评价极高。

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先生曾说:"费新我不但关心经典作品中的传承性,关心其内在的韵味与技法的规定性。他还非常关心技法与形式的表现力,作品的审美感染力。"费新我的书法创作方法明显具有现代艺术属性。他在创作中一直把握着构思时的理性与挥毫时的激情,使书法的设计性与作品的自然境界达到了和谐统一。

图1 费新我临摹的《秋兴八首》

图2 费新我临摹的《张黑女墓志》

图3 费新我临摹的《急就章》

图4 费新我临摹的《鹡鸰颂》

图5 费新我临摹的《王右军尺牍》

图6 费新我临摹的《祭侄文稿》

二、常用印

费新我长期游艺吴下,而吴门篆刻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印人辈出。再加上费新我曾经工作于江苏省国画院,这就为他收藏及使用印章提供了便利。费新我自己讲到,有印恐不止三百,不敢似白石之可称富翁。目前所存有260多方。

其印章的收藏有两大特点:(1)数量多,大多出于名家之手。由于费新我常用印谱没有正式出版,笔者只能对刻印者做个数据统计(参见表1)。其中,陈大羽、张寒月、钱君匋、方介堪为费新我刻的印比较多,均在6枚以上。

此外,高石农所刻7方,陈曼生1方,叔子3方,叶路渊2方。(2)所刻内容,多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人生经历相关,大多集中在"吴兴(费氏/人,计19方)、新我左笔(左手/左翁,计23方)、费新我(印/新我,计51方)、湖(双林人,计3方)。

其中,费新我对自己使用的部分印章作的自我说明,给人印象尤深。"左翁八十五后书"可用五年;一颗"立千米寿",这"米"字表示年纪八十八岁,拟用两年;今年(1990)是我八十八岁虚龄,明年是实龄,这又是最近而当令之章。"风物长宜放眼量""山水供养"一用作押脚、一用作引首,因我好旅游与写作恒取诸万物也。

"书法民间"我字取法与学习民间作品者多。

"湖双林人"我原籍吴兴,现为湖州市双林镇人也。

"行素簃主"簃在故乡双林,我不时回去,起居其中。

"生长苕东、游艺吴下"说明我前后两个故乡,前者是在湖州苕溪之东,出生之地;后者是在苏州吴门,从事笔墨之所。

"人书未老"可说是最为常用之起首章,可以大小由之也。其意改进了孙过庭的"人书俱老"一句,他以为人老了书也随之而老(好),我则以称我"费老弗老",因我呢看起来还勿太老,字也就未老了。又吴音未字谐音费,也可读作"未(音同费)老人书",有这些意趣,故就常用了。

此外,费新我曾请矫毅为自己刻了一枚"一心向鹅"闲章,用意有二:一是劝勉自己向王羲之学习,写出一手好字来;二是心鹅二字谐声为新我,且可作为别号之用。

三、结语

20世纪中国书画史的一个特点是"平民书家亦为历史所重"。1919年正月,由程伯周先生介绍,费新我进入上海叶恒庆口号当伙计。与同代的大书画家相比,费新我同样没有家族耀眼的光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艺术市场的不断开放,历史对艺术家的选择,往往偏重艺术成就。

目前活跃于当代书坛的名家们,是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他们同费新我一样,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凭着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走出了一条条的成功之路。今天我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为年轻一代施展抱负提供了发展空间。费新我书法在当代被认同,就是平民书家也能成功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