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之死 哲学家艾思奇17岁曾被判死刑 毛泽东视其为密友

2018-03-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艾思奇写过一本书,<大众哲学>,于1936年1月出版,不到五个月就连续出了四版,10多年中创下了连续出32版的奇迹.毛泽东多次认真阅读该书,还特地给在苏联留学的

艾思奇写过一本书,《大众哲学》,于1936年1月出版,不到五个月就连续出了四版,10多年中创下了连续出32版的奇迹。毛泽东多次认真阅读该书,还特地给在苏联留学的毛岸英寄过一本。毛泽东一直把艾思奇视为可以交谈哲学、深入交换对各种问题看法的密友。毛泽东对他有极高的评价,"老艾同志不是天下第一好人,也是第二好人。"

17岁入狱被判死刑

1910年3月2日,艾思奇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艾思奇原名李生萱,艾思奇是他在上海时使用的笔名。

艾思奇的祖父叫李德润,字泽之,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艾思奇2岁时随父母迁居昆明,1923年,由于他的父亲受到排挤,全家人被迫迁到香港,就这样艾思奇考入了教会办的岭南分校就读。

由于香港生活及学习费用昂贵,艾思奇全家生活靠孙中山大元帅府接济。为了节省开支,1925年,艾思奇回到昆明,并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直接插班读二年级。当时的云南省立一中是云南学生运动的策源地之一。就是在这时,艾思奇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五卅惨案发生后,昆明的学生也举行罢课示威游行,当时,聂耳是云南省一师的学生代表,经常到云南省一中开会,就这样聂耳与艾思奇认识了,并很快成为了好朋友。后来,艾思奇到日本留学,第一次从日本回昆明时,还给聂耳带回了一些书籍,其中有许多是世界音乐家的传记,还给聂耳带回了《国际歌》、《马赛曲》、《伏尔加船夫曲》等著名歌曲。

"三一八"惨案后,昆明学生声援抗议运动达到高潮,当局决定镇压学生运动,艾思奇被列入黑名单,军阀唐继尧亲自下令逮捕。艾思奇的妹妹趁特务搜查的时候,偷偷溜到街口给艾思奇报信,就这样艾思奇转移到父亲的学生李沛阶家里的阁楼上,一躲就是两个月。后来,乔装成一个英国牧师的家庭教师,于1926年底逃到苏州父亲身边。

1927年,艾思奇又从苏州前往南京,找到了正在东南大学学习西洋哲学的大哥李生庄。但没有多久,大哥李生庄被孙传芳列入黑名单。一天,艾思奇去东南大学宿舍找大哥,大哥不在,恰逢军警来抓人,就这样艾思奇被军警抓走了。在狱中他遭受严刑拷打,并被判处死刑,因为当时他年仅17岁,加上大哥与父亲多方奔走,艾思奇才被保释出狱,回到苏州父亲的身边。

《大众哲学》的诞生

1927年,北伐军攻占了上海,艾思奇的父亲李日垓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工业不发达,缺乏振兴实业的人才,决定送儿子艾思奇去日本学工业。

"九一八"事变前,艾思奇只是把哲学作为一种爱好,他真正的理想是工业救国,"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他的这一思想才彻底破灭。从日本回到昆明后,父亲敦促他回家乡兴办实业,面对这种情形,艾思奇决心离开家庭独立生活。

就这样,艾思奇从昆明来到上海,后又经留日同学郑思群介绍,到上海福建华侨办的泉漳中学任理化教员。

1933年,"上海反帝大同盟"负责人杜国库到泉漳中学考察时,发现艾思奇思想活跃,而且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就与当时"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领导人许涤新商量,将艾思奇调到"社联"工作,使他有充分的时间作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

193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安排,24岁的艾思奇加入《申报》担任编辑。经过构思酝酿后,艾思奇开始为《读书生活》每一期写一篇哲学讲话,截止到1935年11月,共发表了24篇文章,结集出版后书名被定为《哲学讲话》,这本书的畅销吓坏了国民党反动派,不久即遭查禁,再版时,不得不更名为《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运动中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当时不少青年读者就是在它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同时也给艾思奇带来巨大的社会声誉。与毛泽东结下哲学情

1935年10月,艾思奇在周扬、周立波两位同志的介绍下,加人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当毛泽东得知艾思奇来到延安时,高兴地对身边的人说:"噢,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

一天,艾思奇正在抗大办公室备课,中央办公厅派人送来了给他的一封信,艾思奇一看信封上刚健有力、龙腾蛇舞的"艾思奇同志亲收"的字迹,就知道是毛主席给他来的信。毛泽东在信中对他的哲学思想有不同看法,信后还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这两句话。当晚,艾思奇主动去拜访了毛泽东,两人就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和其他哲学著作进行了长谈。此后,毛泽东就一直把艾思奇看作是可以交谈哲学、深入交换对各种问题看法的密友。